杨福彬
摘 要: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A股市场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低迷状态,而这也直接暴露了我国市场交易机制存在的诸多不完善之处。近年来我国证券监管层积极推动融资融券、股指期货、期权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工具上线,这就标志着我国市场交易机制开始真正走向完善,得益于此,投资者可以选用的投资工具与交易方式也在日渐增多,我国金融市场的多样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融资融券投资者投资行为进行了具体探究,希望这一研究能够有助于我国投资者了解融资融券这一杠杆工具的特性,帮助投资者认清自己同时尽可能纠正和减少非理性投资行为。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融资融券;投资者行为模式
一、前言
我国资本市场成立于1990年,相较于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漫长资本市场发展历史,仅仅走过26个年头的中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中阶段,但其本身取得的较为长足的进步也应让我们感到自豪,不过在自豪的同时我们也应直视我国当下资本市场存在的政府及监管层行政干预过于频繁、行政审批过度、监管存在漏洞、市场与诚信约束弱化等市场不成熟的表现,与投资者投资行为方面存在的赌博式投资、概念炒作成风、过度自信、过度贪婪、过度恐惧、追涨杀跌、羊群效应等一系列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和现象。作为我国投资者人数增长速度相比股指期货等其他新型交易工具遥遥领先的融资融券工具,其本身无论是在操作难度还是风险度方面都是投资者比较易懂和更容易接受的杠杆投资工具,而结合这一工具我们就能够较好的对我国当下市场中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特点与不足之处进行较好的研究。
二、行为金融学概述
现代金融理论开始于20世纪的50年代,发展于60年代,成熟于70年代,并最终成为金融界的主流理论,但由于现代金融理论遇到一定困境与不足,才促使了行为金融学的产生。行为金融学本身融合了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们学科,这就使得其在客观上拓展了金融学的发展空间。如果从发展估计视角审视的话,我们就能够发展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学发展而诞生的。在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中,强调心理预期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期望心理的提出、从投资策略上加完善,注重把心理学研究和投资决策结合起来是行为金融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
在行为金融学中,其具备着心理学基础、期望理论、前景理论等三方面的理论构成。具体来说,心理学基础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情感心理学,而吸收了这三种心理学成果的行为金融学才能够较好的应用各类金融相关的研究;而在期望理论这一行为金融学的组成理论中,期望理论认为决策问题的不同表述方式和刻画会改变人们的偏好,人们在决策中关注的是价值的改变而不是最终形态,人们对于客观概率的推断总是存在偏差,也即投资者并非是符合现代金融理论所定义的理性投资者,实际表明他们的行为并不总是理性和风险规避的;而在前景理论中,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等内容[2]。
三、融资融券业务概述
(一)融资融券基本概念
融资融券交易也可以被称为证券信用交易或保证金交易,其指的是投资者向具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证券(融资交易)或借入证券并卖出(融券交易)的行为,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都属于融资融券范畴中,我国在2010年3月31日正式开通融资融券交易系统[3]。
(二)融资融券特点
作为一种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新的交易的手段,融资融券具备着杠杆交易与双向交易的特点,这两方面的特点也使得融资融券能够较好的实现投资组合和投资策略的优化。具体来说,在杠杆交易的特点中,这一特点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融资融券能够凭借担保品实现资金和证券的借入,这就使得资金通过杠杆提高了自身使用效率;而在双向交易的特点中,这一特点的出现是由于投资者能够通过融资融券看空相关标的证券进行融券卖出,这就使得投资者能够在股票价格下跌的过程中得到利益。值得注意的是,融资融券凭借着自身两方面特点往往在极短的市场行情中会发挥助涨助跌的作用,所以我们说融资融券这一工具本身属于一把双刃剑[4]。
(三)融资融券作用
作为在全球大多数证券市场上普遍常见的交易方式,融资融券在市场运行中发挥着很明显的作用,这一作用主要集中在有助于市场内在价格稳定机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资金和标的证券供求、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新的交易方式和选择、拓宽了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整体上提高金融资产的运用效率等五个方面。
(四)融资融券风险
虽然融资融券具备着多方面的投资优势,但其本身在应用中也具备着一定风险,杠杆交易风险、强制平仓风险、监管风险,以及信用、法律等其他风险都属于融资融券的常见风险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融资融券中,投资者因证券账户卡、身份证件和交易密码等保管不善或者将账户出借给他人使用,可能承受意外的损失风险[5]。
四、融资融券投资行为理论探究
(一)投资行为的概念阐述
所谓投资行为指的是一种追求未来货币增值的经济行为,其主要包括货币增值性与经济行为两方面的。具体来说,货币增值性指的是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货币的增值,也就是对于利润的追求;而在经济行为方面,其指的是种有意识的经济行为,这种有意识是说经济行为会受到投资者个人的情绪、爱好等影响。
(二)投资行为信息获取过程中认知法则
由于投资者时间和认知资源的限制,很多时候投资者会依靠某些捷径或原则或经验去做出投资判断,这就被称为投资行为信息获取过程中的认知法则,这一法则主要由代表性法则。易得性法则、锚定与调整法则三部分组成。具体来说,代表性法则指的是投资者依赖自己在之前相类似事件的处理和判断经验;易得性法则则是投资者依赖快速得到的信息或者是最先想到的类似情况作为依据去做出判断;而锚定与调整法则则是投资者将某些特定的或者易获得的数值作为初始值和参考点,以此完成具体投资行为[6]。
(三)投资行为中认知与行为偏差
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中,情景框架依赖、心理账户、处置效应、过度自信、过度反应、后悔理论、损失厌恶、羊群效应等都属于常见的认知与行为偏差,介于篇幅原因笔者主要对后悔理论进行详细剖析。所谓后悔理论,指的是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大牛市中,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震荡市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也不跌,但别人推荐的股票却一直上涨,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而及时换股后悔等都属于后悔理论的范畴[7]。
五、融资融券投资行为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案设计
为了能够较好的完成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融资融券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研究,我们需要首先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这一方案设计主要包括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对样本投资者实际交易数据进行分析等两部分内容。
(二)样本选取
本文研究选择的样本来自于上海某券商的营业部,选择的样本具备着客户储量大且客户结构合理全面的特点,且能够保证真实有效、具有代表性。截止2016年6月,该营业部有效融资誕券账户数为1144个,有效交易客户377名,笔者选择了377名有效交易客户的资料作为本文研究的样本。在对377名客户进行的调查中,笔者通过问卷发放与电话访问两种方式进行调查,最终回收有价值问卷313份,这一83%的有效回收率支持了本文研究的顺利进行[8]。
(三)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和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设计了您是通过什么渠道初次了解到融资融券工具、促使了您选择开立融资飄券账户的原因、已有A股账户了,您为什么要开立熟资融券账户等十个问题,问题均为选择式,介于篇幅原因这里不详细介绍问卷内容。在对问卷结果进行的分析与整理中,笔者发现融资融券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普遍具有过度自信、确定性偏好、风险规避、政策依赖、损失厌恶、处置效应、拥有心理账户等特点;融资融券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具有羊群效应的特点;融资融券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中存在着思维定势现象等三方面的结果。
(四)实际交易数据分析
在对这377名客户的实际交易数据进行的分析中,笔者选择了描述统计法与相关分析法两种研究方法。在具体的交易数据分析中,笔者对投资者融资融券开户时间、年龄、股龄、期初资产量、成交量、绝对收益率、相对收益率、依据成交量比较、对跑赢上证指数的81个投资者进行比较、对跑赢大盘的投资者换手率、对绝对收益亏损的120位投资者换手率析等进行了实际交易数据分析,而经过这些分析笔者最终得出了融资融券投资者在开立账户环节中,存在从众心理、羊群效应现象、过度自信或过度恐惧的投资行为特征、风险规避与确定性偏好的投资行为特征、融资融券投资者交易量普遍较大等结论。
(五)分析结论
结合问卷调查结构与实际交易数据结果的分析,笔者发现融资融券投资者存在着投资行为具有羊群效应的特点、普遍对于工具的运用较为简单和片面、融资投资决策过程中普遍过度自信或过度恐惧、存在很强的政策依赖心理、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具有损失厌恶心理及处置效应现象。
六、结论
结合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融资融券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研究,笔者建议融资融券投资者主动认识到自身的投资缺陷,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对市场的判断能力来规范自身的交易行为,并学会加强自身资金的管理,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自身投资的优化,提高自身收益。
参考文献:
[1] 田景坤,倪博.融资融券交易促进股票市场有效性了吗[J].南方经济,2015,11:1-15.
[2] 巴曙松,朱虹.融资融券、投资者情绪与市场波动[J].国际金融研究,2016,08:82-96.
[3] 陈智君.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看金融学的发展——以金融学说比较分析为角度从[J].经济学家,2014,06:91-102.
[4] 戴秦,谢斐,严广乐.基于Swarm平台的中国融资融券制度对股市波动影响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4,09:31-39.
[5] 谢平,邹传伟.金融危机后有关金融监管改革的理论综述[J].金融研究,2010,02:1-17.
[6] 谭松涛.行为金融理论:基于投资者交易行为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7,08:140-150.
[7] 赵静梅,吴风云.非理性的博弈:行为金融学视角的证券监管[J].宏观经济研究,2008,12:57-63+74.
[8] 李科,徐龙炳,朱伟骅.卖空限制与股票错误定价——融资融券制度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4,10:16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