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数量有增无减的趋势。用人单位更是对会计人才提出了一专多能的要求;同时随着会计委派制的实施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的大量涌现,会计职业呈现出社会化的特点,知识集成、能力卓越、实践能力强成为当今合格会计人员的标准。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会计人才需求的情况,目前绝大多数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都以向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己任,采取了开设通识课、实行主辅修制、本硕联读制、开设实验班等一系列实施办法和途径。但是从近些年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实际就业率并不高,特别是本专业就业率更低。
关键词:多科性大学 会计学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0(b)-188-02
1 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从用人单位反馈来看,对普通高校会计学毕业生评价并不高。学生胜任常规会计业务需要一定的时间,对特殊业务的胜任时间则较长,胜任本职工作良好率不高。从职业能力看在工作8年内能参与到企业预算、决策的人数比例很少、能参与到企业其他管理的人数比例也不高。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适应本职工作时间长、需要老会计带;常用财务软件及常用办公系统不精深;动手能力差以及自学能力低,缺乏刻苦钻研精神等。
反观我国近些年所实施的本科会计学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学活动不难发现,存在着不少与实际工作需求相背离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部分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高度相似,无法体现出各校人才培养特色。第二,部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第三,教学仍拘泥于传统形式,体现为教学计划缺少弹性、教学内容侧重大型企业业务,较少涉及小微企业业务。教学方法传统,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核心,考核侧重于学生识记能力且缺少动态追踪的过程。
对于很多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相对完备的多科性院校而言,也存在诸如实践内容相似、重点内容重复、资源利用不充分、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本课题将重点研究会计专业学生在专业基础学习阶段的实践资源整合问题,同时在相关教学环节进行创新,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管理学、基础会计课内实验、专业实习一和会计基础实训等课程的实践学时,整合相应的实践资源,调整实验重心和难点,为实现多科性大学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的目标奠定基础。
2 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及多科性大学的培养优势
2.1 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从我国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实践来看有过“通才教育”“专才教育”以及“复合型人才教育”等模式。“通才教育”是通行于美、日、英等国家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强调的是学校教育应传授给学生非专业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及理念,学生的专业发展待走入社会后确定并逐步完成。早在20世纪30年代以梅贻琦、竺可桢等为代表的不少教育家们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实施过通才教育的实践。不少学者重提“通才教育”,并在理论界与“专才教育”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通过争论不少学者扬弃了两种思想不合时代的理念,将二者加以借鉴与吸收创造性地提出了“复合型人才教育”的观点。“复合型人才教育”思想提出后被不少学校付诸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特别是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纲要》颁布确立了当前“复合型人才”这种教育思想和模式的主流地位。关于复合型人才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概念界定。如复合型人才是指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辛涛、黄宁2008)。复合型人才就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强、有科学创新精神、通晓国际惯例、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交流能力的人,即一专多能的人(孟庆研,2010)。
一般来说复合型人才应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知识面广。复合型人才通晓多学科知识,以专业为主知识涉及面广,可以跨越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并且能将所拥有的知识相互交融与渗透。第二,能力卓越。复合型人才拥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造能力等。第三,心理素质高,思维辐射宽。复合型人才心理素质稳定良好、想象力丰富、善于推理与联想、思维快速迁徙。第四,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稳定的心理与多维立体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复合型人才应变能力强,他们在职业领域及社会实践领域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2.2 多科性大学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可行性论证
相对于单纯的财经类院校而言,多科性大学具有文理工法等较为全面的专业设置,有较为全面专业的课程体系、师资资源、实验设施配置、竞赛项目平台、对外交流项目,为会计专业学生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掌握更为专业的统计和计算机等应用技术、了解各行业发展动态提供了硬件基础和平台支持。这不仅有助于会计专业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更为实现培养会计复合型人才扩展知识面、打造卓越能力、锻炼强大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条件。
3 多科性大学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具体措施
3.1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立教改方向
专业培养目标涉及培养对象规格的定位,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导引和准绳。针对目前各高校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相似度高的情况,多科性大学应在充分结合以下多种因素的前提下制定出适合本专业具有特色和前瞻性的培养目标。第一,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及其特质;第二,国家政治、教育、经济政策及法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及发展;第三,学校未来的发展定位;第四,以往所培养学生主要就业地域、就业行业、就业专业以及这些地域、行业、专业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五,社会人才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第六,兄弟院校会计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纲领及经验;第七,影响会计教育的其他因素等。
3.2 整合現有多科性资源
调整基础会计课内实验和会计基础实训课程的内容和重点,做到既夯实基础又各有侧重;综合运用管理学、基础会计知识,调整专业实习一目标和内容,整合校内外实习基地资源,利用现代化通讯及网络,实现专业实习一的全过程指导与管理,为实现多科性大学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后续培养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首先需要调整专业基础实习的实习目的,即淡化会计专业内容,强化企业甚至行业、区域概念,强调这一实习的宽视野和多角度。其次要求指导教师的全过程立体化管理与指导,充分利用多模式教学网、微信平台等方式对学生实习的问题、建议等及时回答、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多科性大学的优势,整合各专业现有实习基地资源进行共享,真正解决实习单位难以落实,指导教师难以实际跟进指导的难题。
3.3 调整管理学课程的内容和侧重点
复合型人才所需求的知识与能力是多方位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所有的知识均等地传授给学生并不切合实际。所以“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应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调整相应内容并进行教学创新。
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年级开设管理学课程,是该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课,对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因此建议为会计学专业担任管理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应在任课之前研读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会计专业实习一的目的和任务,并从讲课方式和内容上有所侧重,使学生建立起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以人财物资源配置为目的的管理理念,并辅之以相对有效的模拟实习,为学生的大一实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4 整合基础会计课内试验和会计基础实训内容
目前基础会计平台课课内试验只有六学时,如果实验内容太多,學生不仅难以承受,也会大大影响实训效果,因此建议将内容适当压缩,突出会计工作流程训练。即把书写类训练统一整合至会计基础实训,只留下相对完整但又重点突出的凭证填制、登记账薄、编制报表训练,这不仅让学生能够了解会计工作基本流程,还能与管理学的核心知识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建立更加立体感性的企业概念,有助于学生大一小学期的专业实习任务的理解和完成。而会计基础实训课程的内容则应弱化简单会计工作基本流程的训练,加大会计工作组织内容的训练,从而使训练的内容更加全面,效果更加突出,真正为培养复合型人才起到夯实专业基础、磨砺专业品质、培养职业判断意识、提升组织和团队配合能力的目的。
4 多科性大学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应注意的难点
在多科性大学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的目标应首先在相关学科之间达成共识,这是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先决条件;其次是相关课程内容的调整和协调,即如何围绕这一目标合理高效地安排教学及实践资源。
多科性大学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难点在于整合各专业校内外实习基地,实现资源共享,真正使学生的实习落实在实际单位。如能在双赢利益驱动机制的基础上建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则学校一方面可以利用各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培训咨询企业发展规划等服务,也可吸纳企业的专家进入专业建设体系参与实践方案的制定,聘请有经验的员工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参与学生实践的全程指导;另一方面可以整合各专业现有实习基地资源进行共享,既避免了重复建设,也可以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规模效应,满足多个专业的实习需要。同时也为实习基地甄选和聘用各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多比较选拔的机会,节约了招聘成本和时间。
参考文献
[1] 周宏,张巍,宗文龙,杨霁.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04).
[2] 滕晓梅.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内涵研究[J].财会月刊,2014(18).
[3] 朱葵阳,朱向军.企业转型升级视野下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下),2011(08).
[4] 周轶英.培养知识经济时期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0).
[5] 王丽新.多科性大学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与应用研究[M].中国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指导全书,2015.
[6] 王丽新.会计专业校外实践教学问题研究[M].中国当代教育实践与研究指导全书,2013.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北方工业大学校教改重点课题:基于专业评估的会计学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XN009-044);2016年度教改课题《多科性大学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基础环节实践资源整合与教学创新》项目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