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悠久的传统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代代相承,为人们所接受和传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文明中占据很大比例。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旅游业发展的相互影响,来阐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并对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8(a)-046-02
1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发展迅速使国民收入不断增加,人们手里逐渐积攒了一定的财富,同时也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交通的便利、带薪休假等政策的实施,让人们越来越愿意走出家门,在闲暇之余带着家人外出旅游,在放松精神的同时去了解博大精深的各民族各地区文化。所以就带动了近几年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拥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更是对发展旅游经济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为旅游经济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我国旅游业在近几年正在高速发展,最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率以及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逐渐增加。从2011年~2016年旅游人次数据统计中,我们能够看出,我国国内旅游人次逐渐增加,旅游俨然已经成为大众消费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尤其是城镇人口外出旅游比例大幅提高,所占比率大幅上涨。
与此同时,外来游客数量也在稳步增加,2016年外来入境旅游人次达2814万之多,同比增长了8.3%。但是通过对近几年的入境人口数据分析来看,外来入境旅游人口并没有很大的提升。虽然2016年相比2015年有大幅度提升,但总体来说,入境人数还是在3000万人次以下。
由以上数据显示,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少的效益,但同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提升文化宣传力度,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以中国文化特有的魅力吸引外来游客入境旅游。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指的是以非物质形式展现的一种文化形态,比如皮影、杂技、曲艺、舞蹈社会风俗、传统工艺等等都是以实践和表演等形式呈现给我们的一种文化,而并非以物质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但它并不是完全绝缘于物质,而是对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領域的创造活动及其产物更加偏重。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必要性
文明的发展进步,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精神内涵。城市建设的形象表现不仅体现在城市的建筑、经济发展成果上,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内涵之所在。我国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具有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内容,比如服饰、舞蹈、工艺、语言等,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留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少数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不仅仅是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丰富多彩,同时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如果再不对民族文化加以传承和保护,那么他就会在历史的交融中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因此,对诸如少数民族文化这样代表历史文明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研究课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力度加强,不仅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还可以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将加强中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各行业发展都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着重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3.1 提升旅游资源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形态而存在的一种精神领域创作的活动及产物,可以在旅游业发展中得以合理开发利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各异,种类丰富,大力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将特色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旅游文化中,丰富其内容,可以增加旅游开发的类型,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3.2 提高旅游价值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曲艺、杂技、传统舞蹈、传统工艺、民俗等,比如苏州的昆曲、河南的豫剧、山东的秧歌、新疆的舞蹈、中国的剪纸、端午节、彝族歌舞等,各种形态的文化表现形式,让游客不禁在旅游过程中,在参观自然杰作的同时,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得以了解,通过欣赏传统舞蹈、曲艺、杂技、亲身体验手工艺创作等活动,融入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渲染的氛围当中,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
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包括自然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大力开发旅游业的同时,不仅要注重保护自然资源,还要注重加大在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发展方面的投入,提高旅游价值,提升民族内涵。
4 旅游业发展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
4.1 旅游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方式的保护下,很难在新时代背景下得以传承,也很难将其真正价值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开发。近年来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对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本身极高的旅游价值,也被纳入旅游项目类型开发的行列当中。这些承载着人类文明、见证历史发展的文化,也给游客带来了巨大的吸引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旅游业这一载体的开发中得以传承和保护。
4.2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中传承发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旅游业的发展逐渐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公众面前,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亲自参与情景体验,得到了极大的精神享受和震撼。游客通过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及亲身体验,了解旅游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亲身感受文化的多样性,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同时真正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刻不容缓,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4.3 旅游业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有它独特的方式,而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又为其开发出新的体验项目和活动空间,为其在陈旧的传承方式上增添新鲜感和吸引力,不断创新文化表现和体验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游客的面前,供其观赏和参与,并为其增添了新的活力。
5 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的共同发展
5.1 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法规制度
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注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之有度,合理有序地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尽快建立规范市场的相关法规制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创造良好的环境,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坚决打击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不当行为,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项目开发过程当中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开发市场,保障其合理化、规范化。
5.2 创新开发模式
我国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形式相对较少,涉及的内容不够全面,没有将其内在价值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我们可以在传统的博物馆展现、口头叙述、节目表演、节庆活动等形式下,开发出新的旅游项目,可以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开创出新的旅游线路,比如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旅馆、酒店,开办农家乐,独特的参与体验等,全方位、多角度开发、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
5.3 政府引导,全民参与
当下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同时也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参与,如何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政府可以加大对民众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拍摄宣传短片、利用媒体资源、建立交流演出机制等形式,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參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同时在正确方式方法的指导下参与到保护行动当中去,并在保护过程中共享保护成果。
5.4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资金技术支持
有些旅游开发商为了经济利益,吸引更多游客,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商业化、商品化、庸俗化,严重扭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真实目的和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对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并加以妥善保管和合理利用。当地政府还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提供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对传统工艺技术的保护和传承,可以用津贴鼓励的方式引导当地年轻人传承工艺手艺,使传统工艺精髓得以传承。一方面创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5.5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旅游活动
在旅游宣传中增加以非物质文化遗传的宣传活动为主题活动,旅游地可以通过开办民族文化展览会、民间传统技艺大赛、舞蹈巡回演出等多种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让大家更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双赢。
6 结语
近年来,旅游产业发展迅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旅游开发资源,如何得以正确保护,是我们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直高度关注的问题。本论文中针对两者的相互作用做出了相应的阐述,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及自身感受和网络宣传活动的了解,对如何正确引导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开发,正确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指出。
参考文献
[1] 王文文,孙静.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与旅游开发[J].科技经济市场,2009(11).
[2] 徐子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J].淮海论坛,2012.
[3] 王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建议[J].神州,2011(23).
[4] 施榆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5] 张瑞瑶,王磊.浅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4).
①基金项目:2016年河南省软科学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研究”(172400410562)。
作者简介:史亚奇(1983-),女,汉族,江苏沛县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