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微文化视域下高校培养班级团干部的三个着力点

2017-05-30 16:27华苗青
高教学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微文化团干部研究

华苗青

摘 要:高校班级团干部是团员青年思想引领的重要力量,反思班级团干部的培养现状,存在选拔标准模糊、团干部职责分工不明确、培训设置不足、考核激励机制不力、流动性趋于频繁等问题。在建设性与破坏性并存的网络微文化背景下,以制度为保障点、以问题为突破点、以網络微文化为动力点,积极思考改善、创新高校班级团干部培养的新方法。

关键词:微文化;团干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2-0060-03

Abstract: The class cadr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in member youth thoughts lead. In the reflec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lass cadres training,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volving that the existing selection standard is fuzzy; the division of cadres' responsibility is not clear; training is set inadequately and test the problem such as lack of incentive mechanism is lacked in assessment; the turnover tends to be more frequent. In a constructive and destructive background of the network culture, a new method of improvement, innovation of class cadr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proposed and improved with the system as guarantee point, the ques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nternet culture as the powered.

Keywords: micro-culture; league cadres; research

高校班级团支部由团支书、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共同构成,从职责设定来看,他们应该是班级自我管理的重要依靠力量,是联系老师与学生的重要桥梁,是团员青年思想引领的重要参与者,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的工作基础且常规,比如团费收缴、团日活动、推优工作、社会实践,在没有评比的情况下,在纷繁芜杂、千头万绪的分团委工作中,他们的工作重要性却往往被选择性忽视了。

团日活动的开展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一环,班级团干部的团员意识、思想引领能力、号召力、凝聚力,直接影响着全班青年团员的精神面貌、班风、学风。而实际团日活动的效果却差强人意,活动的内涵、形式、思想性对班级团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班级团干部的培养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重点任务。

一、高校班级团干部培养现状

(一)选拔标准模糊

在大一、大二年级,班级团干部选拔,一般是通过竞选、投票产生,到了高年级,随着班主任、同学之间熟悉程度的加深,往往采用班主任任命的方式。主要从个人意愿、能力、性格、人际关系这几个角度综合考虑,但缺乏选拔的标准。有时会出现团干部个人意愿不明确,能力不足,服务意识淡泊、将任职做为自身组织发展的台阶等情况。

(二)团干部职责分工不明确

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不了解自己的职责,三者工作强度差异明显,团支书承担了几乎所有班级团支部的工作,而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成为闲职,在各项活动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班级同学甚至认为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可有可无。

(三)培训设置不足

团干部的培训,在思想引领方面有“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培训班、在工作技巧方面有学生干部精英论坛,培训一年一次,频次较低,且培训的组织偏课堂化,培训的内容偏理论化,培训的形式偏传统化,对实际工作的针对性不足,指导性不足,削弱了团干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进而削弱了培训的实效。

(四)考核、激励措施不力

班级优秀团干部的考核评优无参考标准,完全由班级同学投票产生,导致人际关系好、工作多的团支书总是当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机会较少,评优异化成了工作数量的评比而非工作质量的评比,弱化了评比的激励功能。

(五)流动性趋于频繁

班级团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团日活动,疲于应付者多于积极应对者,每学期更换团支书的现象屡见不鲜。刚刚了解工作内容和方法,就面临换人的尴尬,班级团支部工作艰难为继。

二、网络微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微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更是一种流行文化,迎合了自媒体时代的需求,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技术,都契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网络微文化媒体平台带来了更大的新闻自由度和公共辩论空间,使大学生维护自身话语权成为可能。大学生网络参与的多彩纷呈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微文化建设性与破坏性的双面性,虚拟与现实的矛盾,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频频遭遇“失灵”的尴尬。

(一)微文化的消极效应

1. 微文化影响大学生价值导向

从人人网到微博,再到微信,微文化网络平台更新频繁,不断迎合年轻人对更实用、更易用、更灵活、更快捷的需求。90后大学生是始终与微文化纠缠的一群人,微文化以解构和碎片化为特征,擅长消解任何事物的神圣性,使大学生很难被任何一种信仰所吸引,一切旗帜和主义都可以被怀疑。有调查显示,当前仅有48.6%的大学生入党时信仰马克思主义,有17.1%的大学生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尚待完善的关键期,网络微文化做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需要引起思政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2. 微文化衍生网络“丧文化”

流行网络词汇、短语,比如“废柴”、“葛优瘫”、“穷到吃土”、“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等,都是“丧文化”的流行标签。表达的都是颓废、消极的精神状态,充满自黑与调侃的意味。其传播形式,包括黑色幽默、冷笑话、动图表情包,语录式图片等在微文化网络平台上迅速传播。這些流行语被大学生做为对当下个人状态的自嘲,也被当作个人压力宣泄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对主流文化的叛逆表达,吸引众多青年的效仿、跟风。当代大学生处于多元网络微文化的裹挟之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文化根基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3. 微文化影响大学生独立思考

微文化网络交流平台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90后的大学生更是沉溺于各种网络社交,增进了人际交往,凸显网络交往的“高粘度”。网络社交媒体,使大学生初步体验自我实现,然而,对于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并非真正的自我实现,而是形式大于实质,是以自我实现的形式反映了大学生的真实能力、潜力的不足。[2]比如网络道德意识淡泊、以讹传讹、聚众围观的事件时有发生。对社会公正、伦理道德、文化进步、个体不良行为等问题的认识局限于网络流行思潮,缺乏正确的认识问题的立场,缺乏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沦为网络“吃瓜群众”,跟风转发如星火燎原。

(二)微文化的积极效应

1. 微文化培育现代公民意识

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聊天、购物、关注各种公众号,同时他们也会在日积月累的微传播、微思潮、微社交中产生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微媒体进一步实现了言论自由,使大学生能够更便利地参与政治讨论,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以不同的视角,多方位审视社会的每个角落。从自己的感受出发,随时发布言论,表达政治观点,无论公正还是偏执,都是对现代公民意识的一种践行与尝试,培育公民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和参与意识,构建起新时代公民的公共理性,顺应并推动社会发展。

2. 微文化衍生“燃文化”

“燃文化”,源自2017年暑期,腾讯视频推出基于好时光的传播主题“好时光一起燃”活动。体现一种积极向上、充满阳光和热血的状态,包含了主动进取、热情踊跃、果敢乐观等正面健康的含义。激励年轻人不懈追求梦想,为了心中目标,努力拼搏、奋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一种与“丧文化”完全不同的网络微文化,“燃文化”充满正能量,成为对主流文化的建构与创新的基础,是激发主流思想文化活力的催化剂。表明网络微文化开始从“丧”转向“燃”,从消极转向积极,从解构转向建构。

3. 微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创新平台

网络微文化的大流行、大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创新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与微文化相结合,就是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紧跟青年步伐,同新的认知工具、新的交流工具、新的影响力相结合,从细微处渗透,巧借微文化的东风,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更大的威力,扩大思想引领的实效。

三、高校培养团干部的三个着力点

(一)以制度为保障点

1. 规范团干部评优制度

明确班级团干部职责分工,实现如图1所示的层次化管理。

进一步完善班级团干部考核评优制度,将工作态度、思想政治素养、人际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成效均纳入考核体系,根据层次化管理模式,综合班级同学、分团委组织部、班主任、辅导员的评分,让评比更全面公正,更有效激励团干部的积极性。

2. 制定科学培养计划

将“为了培训而培训”转变为“为了更好的班级团支部而培训”,前期充分调研、分析不同年级团干部的不同特点、不同困难与需求,设计优化团干部培训的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转变课堂式培训模式,让优秀的团干部走上经验分享的讲台,同时增加培训的频次。渗透思想政治、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团干部团员意识教育,为其开展各项工作在思想上做好充分打底,为团干部队伍的稳定、持续提高工作能力充分打底。

(二)以问题为突破点

以问题为导向,引领班级团干部思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论,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思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从大学生的生活中关注问题,从身边发现问题,从工作实践中化解问题。

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关心、关注、感兴趣的热点焦点问题,以班级团干部为抓手,将问题转变为话题,引发其参与思考与讨论。对舆论焦点和热点,即时反馈,导向鲜明,结合外语专业学科背景进行分析,展开线上讨论、碰撞与交锋,并适时开展线下相关活动,如以某热点话题进行辩论赛、举办青年时事论坛等活动,班级组队参加,团干部担任领队,在实际活动中培养、磨炼其组织能力,端正其立场观点,让班级团干部既能够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方向,又贴近普通同学,是班级同学的旗帜,也是班级同学的代言人。

(三)以网络微文化为动力点

1. 关注青年新媒体使用习惯,拓宽培养路径

当思想政治教育遭遇90后的新青年,应以人为本,顺应时代潮流,构建“线上与线下、即时与延时”相结合,专门针对班级团干部的集微博、微信于一体的新媒体宣传教育体系,拓宽班级团干部培养的路径,培养正确的政治立场,使其成为青年团员的观点领袖,引领班级团员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 转变新媒体平台的宣传理念,增强培养实效

转变“自上而下”的宣传理念,从“自下而上”的角度,以学生为本,深入普通同学,普通班级。每个班级、每位同学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引领的主角,班级团干部就是每个班级的网络宣传信息员,发掘身边的榜样,为优秀班级、个人提供风采展示的平台。并将宣传内容专题化,比如“团日活动风采”专题将每一次好的团日活动发布到网络平台,“先锋人物面对面”专题对外语专业技能竞赛、文体活动、自立自强等先进人物进行专访报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将网络的传播优势发挥到极致。在宣传实践中培养班级团干部的发现能力、多方位全面思考的能力、微文化语言体系的使用能力,使其成为网络宣传的生力军,在网络微文化传播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主流思想建构、导向作用。

四、结束语

在网络微文化大行其道,多元文化思潮大流行的氛围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培养班级团干部为基点,突破传统的培训体系,不仅在专门的培训课中培养,更要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培养。以制度为保障点、以问题为突破点、以网络微文化为动力点,合力建构起班级团干部坚实的思想政治根基,努力实现学生管理学生,学生引领学生。进而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思政课堂,浸润到生活学习、线上线下的各个角落,从循循善诱式说教转变为润物细无声的滋养。

参考文献:

[1]于安龙,刘文佳.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青年教育,2014(11).

[2]赵琴.马斯洛需求理论下大学生手机社交行为探究及引导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7(6).

[3]周皓翔,张嘉悦.解析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作用及队伍建设[J].高教学刊,2017(19):144-146+149.

[4]胡晓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高教学刊,2016(06):222-223.

[5]芮先红.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6(04):242-243.

猜你喜欢
微文化团干部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严管优出抓好团干部队伍建设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