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雯 李倩颖 张正杰 王静
摘 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上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不断加快对外直接投资为我国跨国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国际生产折衷理論为认识和分析当代跨国公司经营行为及当代国际直接投资领域中的动向及特征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与借鉴。本文利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分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结合当前投资环境和模式,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提出了一些策略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 对外直接投资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9(c)-085-02
1 研究背景、对象以及理论基础概念及内涵界定
1.1 对外直接投资(QFDI)
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输出生产资本建立新的企业或在海外收买企业,通过直接控制或参股经营管理而获得利润的投资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直接投资长期处于低水平,从2003年进入快速增长时期,201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进一步削减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快增长[1]。
1.2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英国学家邓宁在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众多理论中集大成全面分析了国际生产决定因素、国际生产形式,开展程度等内容,主要观点是企业能够利用的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这三种优势的强弱程度决定企业是否进行以及如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2],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提供了系统的视角。
2 我国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优势浅析——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1 所有权优势
所有权优势是某国企业拥有或能得到他国企业难以得到的要素禀赋,具体而言可分为技术优势、金融与货币优势、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技术优势。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年引入现金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大大推动了我国技术进步,相对于“一带一路”中的一些国家、一些产业,我国企业具有相当的优势,比如以高铁、工程机械,起重机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取得了相对领先的地步,现有国内生产能力非常充足,甚至是某些地方出现了过剩的情况。齐彤(2015)对Q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提出了在行业分布上加大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在投资产业上注重对先进高科技技术产业和制造业的投资[3]。(1)组织管理能力。规模较大的公司具有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在向外扩张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家与日俱增,与拥有先进的技术相适应,各企业在对外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和管理技术经验,对生产活动提供了高效率的管理与控制,从而提高经济效益。(2)金融与货币优势。“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经济增长迅速,主要覆盖65个国家,44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沿线跨境对外投资活跃,潜在的市场规模较大。截至2017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29982亿美元,外汇储备世界第一,雄厚的外汇储备为企业发展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的资金来源与保障,亚投行、丝路基金、国开行等一系列筹资、融资平台促进人民币亚洲化,为企业充分利用国外贷款或从国外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提供了信誉和筹资能力[3]。
2.2 内部化优势
内部化优势是避免不完全市场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其资产进行内部化,达到保持企业所拥有的优势的目的。“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在我国对外投资中有着重要作用。截至2014年末,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存量为924.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10.5%,但因市场存在不完全性,企业所具备的各种优势有丧失殆尽的风险,企业本身存在进行优势内部化的强大动机。竞争的限制而引起的交易成本过高,共同利益不能实现,中国母公司得益于“一带一路”的倡议,如“五通”领域中的贸易畅通政府管理的透明度、监管环境、协调一致以及与地区标准的一致程度提升,还涵盖各种类型的非关税措施的消除,有助于增强各国投资的流动性,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充分获取产品和劳务市场上的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利用“一带一路”的建设进行直接投资转移价格,避免国际市场企业间交易的缺陷,获得内在化利益,但内在化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仍有很大空间。
2.3 区位特定优势
区位特定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素禀赋性优势,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劳动力价格等;二是:政策性制度性优势,包括经济制度、社会法律法规等。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跨国发挥内部化优势受到区位优势影响。“一带一路”背景提出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使得欠发达中国家获得劳动力投资、科技进步与创新等新的要素禀赋,推动了中国跨国企业对外投资,因东道国往往会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发展自己进口替代部门产业,通过“一带一路”输出增长经济全要素,使中国成为国际性的资金、商品、物资、人员、技术等流量经济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性金融、贸易、航运、就业、生产等核心流动区之一。“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政策沟通,如:商务部印发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提供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制度方面的区位特定优势。
3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性建议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指导我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为企业全面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导企业思量与所有权优势相联系的各种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这一框架提出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建议。(1)创建培育以技术创新为主体的企业核心。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使企业作为技术研究开发创新的主体,增强核心竞争力与供应链管理能力;加大企业研究的资金投入,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究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培育技术优势。(2)加强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建设,构建企业管理体制。在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同时,要注重建设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借鉴各个东道国的实际情况,形成因地制宜的、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和管理技术经验的企业架构,运用先进的管理体制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3)建设国际化的投资与融资机制,增强我国的金融、货币优势,促进人民币的亚洲化,增强我国信誉与筹措能力 ,提高资金的利用能力。(4)正确选择国际市场上竞争战略的手段,充分利用产品、价格等企业间的内部转让,提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利润空间,建设辐射“一带一路”的信息网络,获取内部化利润,形成更加紧密的区域生产网络体系,加强利益绑定和互利共赢,构建周边和谐关系和区域间的利益共同体,为我国和平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5)重视区位选择,通过与当地的东道国的优势互补资产进行组合,形成激励性的、高效率的区位投资氛围,集中产业园、商业区发挥外部效应,应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灵活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区位。
参考文献
[1] 唐彬,唐小明.关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发展的新思考及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启示[J].知识经济,2011(03).
[2] 阎建东.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述评[J].南开经济研究,1994(01).
[3] 齐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真的促进本国技术进步了吗?——基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文献综述[J].中国商论,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