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视角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实效测度和培育路径

2017-05-30 10:48吴翼泽
高教学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实效培育

摘 要:文章从文化认同视角,全面掌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继承与创新相融合的教育方法、一元与多元并存的价值取向等三对关系,从拓展文化教育渠道、优化文化育人环境、抓住文明修身建设、发挥感恩文化教育等四个方面做好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在价值层面理解文化认同,在文化认同下形成价值共识。

关键词:文化认同;大学生价值观;实效;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2-0001-03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this paper fully grasps the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values,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and puts forward three relations involving a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method, the coexistence of uni-value and multiple values. It cultivates the students' gratitude values by developing the cultural education channels, optimizing cultural education the environment, se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ivation through civilized education, implementing thanksgiving culture education, making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value, and forming value consensus in cultural identity.

Keywords: cultural identity;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effective; cultiv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的物质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精神层面却落后于物质层面,部分出现了价值观的迷茫、迷失甚至缺失。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观培育有别于西方国家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因此,党中央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態建设进行不断探索,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

一、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必要性

从历史高度看,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尤其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相继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要求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人们生产生活,融入家庭家风家教”。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第十二次、第十三次、第二十九次等的主题均与价值观建设紧密相关。

从大学使命看,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力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意义重大。文化认同是中国梦实现的价值源泉。大学承担着价值引导和文化建设的功能,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思想引领推进价值共识,大学生群体形成的价值共识对其他社会群体具有典型引导和示范功能。因此,立足于文化育人,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更大范围增强社会价值共识,使价值观扎根到大学生群体的心坎,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信”。

从教育本质看,价值观代表社会群体对事物和行为的意义、效用的认同,准确分析价值观教育非常必要。当前,社会和高校存在一种功利化的倾向,一方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国人信仰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重视科研、学位点等硬性目标,对于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培育等柔性目标缺少重视。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内涵进行学理澄清,研究文化育人的基本特征和内容维度,提倡文化育人的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路径。

从外部环境看,随着多元化的文化和社会的多元化,文化认同危机给大学生核心价值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困境与挑战。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危机已经成为时代性的危机,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容易造成社会的总体价值导向的茫然迷失,由此引发的文化认同危机已成为中国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重建文化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2]依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探索有效措施使文化育人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二、文化认同和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认同是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你归属于哪个群体的问题。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表现。而如今学术界关于中国文化认同的讨论仍然呈现出三大走向:或者主张西化;或者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或者主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代中国广大社会群体文化认同的基础。[3]文化既是知识层面的文化,更是意识形态的文化。只有在文化认同下才能够形成价值观共识,在价值观层面上理解文化认同。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文化认同起到了“粘合剂”作用,它把大学生群体在思想、行为以及人格层面上联合在一起并提供集体共有的价值观与规范。

本文认为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分为贴近性、实时性、持续性和互动性四个主要维度;行为投入为结果变量,分为政治认同行为、国家意识认同行为、文化认同行为和群体认同行为四个维度;心理认同为中介变量,分为心理认知、情感态度、责任意识和价值观念四个维度;情境变量为调节变量,分为外部情境因素如中国传统文化、大学文化与管理制度、课程教学质量等,内部情境因素为人口因素、学生群体特征、个体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等两类。因此,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在浙江省10所高校进行了,共发放调查问卷2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105份,调查按照大一30%、大四10%,其他年级60%的比例进行。

通过分析统计,得出如下结论:价值观是一种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的理念性存在,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起着根本性指导作用。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国家,坚持党的领导,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为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同时还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功利性

“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网络流行语得到相当范围的青年人认同和传播,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过分追求物质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调查显示,60.5%的大学生阅读主要集中在外语、计算机和相关职业技能考证等;51%的大学生在经济、管理、金融等专业属性相关的书籍;仅有34.6%的大学生会在政治、历史和文艺等选择性阅读,表现出读书的功利化倾向,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取向更加趋向于现实化和功利性。教育的功利性不断增强,不注重人文社科方面的摄取,盲目追求热门和实用等。

(二)思政教育单一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大学生认为对个人价值观有帮助的教育方法,只有49%的人选择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说明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根植大学生内心,没有充分发挥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的作用。教材内容不吸引人,硬性灌输,课堂不生动,教学手段单一等是造成大学生不喜欢的主要原因。“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选修课,你认为同学会选这门课?”,有45%的同学表示会选修这门课,有20%的同学表示无所谓。“提高自身思想理论水平和授老师讲课内容吸引”仅有30%的同学。

(三)人文素养淡薄化

文化的个性化选择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多样性。缺乏对于人文价值的关注,导致大学生对文化的接受产生困惑而迷失方向。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文化活动等参与热情较高,但是文化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娱乐化、庸俗化、形式化等特点。通过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学生考研目的都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学习只为求职”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想法。他们将大学教育看待为单纯的职业教育或谋取高薪职业的一种手段,急于掌握各种工具知识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经济管理和人际交往知识。

三、文化认同视角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认识三对关系

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文化认同,一方面是认同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另一方面是认同对主导文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肯定。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特别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规律,我们要在文化认同视角下,将文化育人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认识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和趋势,更好的教育规律作用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教育理念,都是重视价值观教育,只不过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培养“贤德恭顺之人”。面向未来,大学在价值观教育理念应该是传统和现代有机的融合。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为了完善大学生的知、情、意的统一,实现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通过科学追求真,通过道德追求善,通过艺术追求美,”将智育、德育、美育有机融合,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继承与创新相融合的教育方法

随着学生差异性的逐渐增大,教育方法也要不断发展变化,通过继承与创新相融合的教育方法来适应学生的特点需求。对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来说,以思政理论课为主,包括人文、道德、科学、伦理等知识的通识教育课程都是培养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属于课堂教育方式。纵观现在教育课堂,已经没有了单一的教学方法,很多方法被综合运用到教学中来。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融合的角度不断创新思路,开拓新方法。

(三)一元与多元并存的价值取向

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要坚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一元主导。价值观是对文化的直接体现和反映,在文化多元背景下的价值观必定也是多元发展。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发挥一元主导的作用,就会导致人们价值追求的茫然、困惑和冲突等。教育是文化和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们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前提下发展多样性,引导大学生们在面对多元文化时,既尊重差异,兼容并包,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此达到尊重大学生的个体性和多样性发展,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要求的目标。

四、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一)拓展文化教育渠道,用习近平青年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在新形势下,不但要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更要把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将文化教育融入价值观教育。习近平青年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青年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可以通过“两课”教学、形势与政策课、专题辅导讲座等形式,将习近平青年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顶层设计与理论指导,从而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问题,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目的。

(二)优化文化育人环境,用丰富校园文化熏陶大学生价值观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使大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影响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优美的校园环境给人以美的感受和陶冶,令人心境平和、情绪正面,这就为正面思想信息的接受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校园社团是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团体,其中有专业学习方面的,也有社会服务方面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兴趣爱好性质的。这些活动对于丰富和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他们的性情,增长知识和才干,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能起到育人育德的作用。[5]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学校创设的教育环境,教育环境的品质极大地影响到學校培养的人的品质, 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时代气息的校园物质文化对育人具有重要的熏陶和浸润作用。

(三)抓住文明修身建设,用文明寝室建设推动大学生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学生公寓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因此,学生公寓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文明寝室建设是文明校园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应该以公寓为主要阵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对能力,实现学生公寓由单纯的住宿区向育人区转变,育人的重点是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公寓文化力求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公寓文化活动。开展书院制建设,让书院成为师生共有、共建、共享的文化场所,让公寓成为创新创业和通识教育的一个有效平台,让学生处于公寓文化的氛围之下陶冶自身的情操。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四)发挥感恩文化教育,用公益文化活动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幸福来源于感恩。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谢恩泽”等传统美德,这些无不昭示着感恩文化在中国的源远流长。[6]感恩文化可以和公益文化活动很好相融合,大学生比较热衷于投身公益活动,如支教服务、爱心助学、社区义工等,通过在服务中感受到助人之乐,社会温情以及反省自我,提升自己的价值认同。开展感恩文化教育,汇聚一点一滴的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灵,激励大学生正视困难、树立信心,引导学生学会包容,乐于奉献,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能够切实看到自己贡献的一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感恩意识,进而加深对家人、老师、社会的感恩情怀。文化育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通过感恩文化向大学生输送源源不断爱的力量,让学生感父母之恩德,念学校之栽培,报祖国之养育。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够和平共处、各抒己见,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7]因此,本文认为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认识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尊重和适应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需求,对大学生个体中存在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倾向,需要直面、引导和提升,在文化认同下实现价值观的共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4.

[2]罗迪.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3]赵司空.论文化认同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1).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刘建军.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格局[J].思想理论教育,2017(3).

[6]吴翼泽.高校人才培养中文化育人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3).

[7]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实效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