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两地文化产业园发展模式的借鉴与思考

2017-05-30 14:29黄绍斌
中国商论 2017年34期

黄绍斌

摘 要:通过参加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南京市文化人才工作者专题培训班,不仅聆听了一批专家学者的授课,而且实地考察了北京、上海两地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其中既有对文化人才培养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也有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探索。本文主要就京沪两地文化产业园发展模式、借鉴思路及若干启示进行阐述。

关键词:特色园区 京沪文化产业园 南京文化产业园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2(a)-146-02

作為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南京现在各类已建成和正在建设文化产业园区60多家,其中有一些已经成为国家级和省级示范基地,目前南京已经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园区数量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省会城市。但相比北京、上海两地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我们在园区规模、规划、设计、产业集聚和经营理念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南京文化产业未来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至关重要,北京和上海两地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 两地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建设方面的启示

(1)多元化的园区投资主体。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三类典型模式为政府主导下形成的“中关村”型、艺术家自发形成的“798”型、文化商人牵头下形成的“大芬村”型。一个城市区域的开发建设,通常是以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企业主要依赖于国家和省市的政策扶持资金和园区日常管理的收益,实现自我运转,如北京的中关村和上海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入驻的企业规模也较大,而且入驻的都是相对成熟的企业;通常园区内会安排有一定数量的孵化器,吸引一些成长性较好的企业来园区创业;相对于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园区,民营资本投资的文化园区更具有规模小、主题鲜明、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等特点,多数以城市中的废旧厂房改造而形成,对入驻企业来讲,成本也相对低廉,成为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园区的有力补充,如上海的德必和锦和就是成功的例子,其中德必集团已经在上海建设20家主题和风格各异的文化园区,有力地推动着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园区内企业看似规模都较小,但她对一个区域内文化产业的带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入园企业有的经过几年的发展,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也都成为了文化龙头企业,如北京中关村东城园的光线传媒,几年的时间从创业初10万元投入已经发展成为现在市值200亿的企业。所以要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必须走一条政府主导和民营资本投入并行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来激活文化产业[1]。

(2)精准化的园区产业定位。纵观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中关村、印度的班加罗尔等是软件信息文化产业的地标,百老汇、伦敦西区是戏剧艺术的汇集地,好莱坞、宝莱坞则代表着电影文化工业,北京798、纽约苏荷区是艺术创业园区的代名词。这些广为人知的文化产业园区坐落于世界各地,但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即以集约化、专业化为核心实现了文化产业规模和经济范围的拓展。对于一个位于城市中央的文化园区而言,能否成功关键是建设之初的设计主题是否明确,园区的产业主题要精准,到底园区建成以后要做什么产业,都必须事先科学规划,否则很难彰显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上海德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团旗下的德必易园品牌系列,以简约、素雅、隐逸为核心风格,以青砖、竹林、鱼池、石墙为主要元素,创建出一种宁静、私密的办公环境。廊桥、小径、平台等元素的植入形成了百变、创意的办公空间。身在其中不仅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更是能寻找自己与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企业,形成优势互补;旗下运动LOFT创意基地以律动、活力、创造为精神主题,以运动产业、科技、传媒业、设计艺术为主体,是中国首个配置综合运动设施的创意办公空间,园区环境艺术设计与产业本身的特点有着高度的重合度。当然也可以一园多区发展,如北京的中关村将文化、科技和电子商务相对区别开来,集聚发展,有利于产业间相互整合。

(3)全方位的园区增值服务。文化园区的打造,不能简单地做“二房东”,而是要围绕企业的需求,通过提升自身服务,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衔接好园区企业间的产业链条;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的车库咖啡就给无数的创业者和天使投资人提供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成为创业者的第三空间;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在北京市率先破冰版权贸易和文化金融板块,为中关村东城园文化企业的“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平台;上海德必集团,在所属的园区推出了七大增值服务,创业服务与众多创业企业、创业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通过主题不同的各色沙龙活动,创建了一个获取咨询、展示交流、资源积累的互动桥梁。财务顾问服务,聘请了专业的财务咨询公司,定期开展财务讲座,为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财务管理规范化提升服务;品牌推广服务,主要是融合多方优质媒体资源,为有潜力的园区企业提供整合品牌推广服务;人才服务,主要是园区企业举办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招聘、培训等服务;投融资服务,主要通过成立产业投资基金,“租金换股权”等特色投资方式为有潜力的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法律和政策服务,主要是文化企业提供基础法律服务,实现知识产权的保护。文化创意CEO俱乐部的成立,以各类活动搭建文化创意企业经营的交流沟通平台,使产业下游可以实现自由的合作、交流和沟通。所以,一个园区能否吸引企业入驻,除了租金、区位,现在创业都更看重园区的环境打造与后续的服务,能否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2]。

(4)专业化的园区管理。一个文化园区要想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专业化的园区管理是关键;在考察中我们发现,上海德必集团所以园区的物化管理全部外化,实现社会化管理;只当裁判员,不当运动员,长效保持园区的一个良好工作生活的环境;从企业的价值观来讲,不是惟一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追求使命的合理化;在园区还设置了公共食堂、运动场、会议中心和咖啡厅,通过市场化运作,既解决了入驻企业的后顾之忧,又提升了园区的品质;园区建设之初,就规划留有大片的绿地或公共空间,没有盲目追求园区物业的容积率,而是让园区空间布局更趋合理;上海M50艺术街区的预留展览中心,定期为当代艺术家举办展览,为艺术家提供展示的平台;北京中关村通过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使园区服务管理水平更加开放和专业;与此同时每个季度将企业的信息集中整理发布,加大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宣传。其实这些看似非物业的运作也能给园区带来不少的收益,德必每年总收入的35%来自服务性收入,65%来自物业租金收入,而且服务收入每年都在不断递增,最终的目标是实现物业的零租金。

2 南京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思考

(1)政府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大对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南京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之初即注重园区规划的科学性。2006年底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园建设的政策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引导文化产业园区错位经营。《关于进一步推進动漫产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指出了“一个基地、多个园区、整体规划、错位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思路。近几年文化产业在政府引导与扶持下得到快速的发展,据了解,2013年,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就已经达到了5.1%,2014年预计将实现5.7%,但与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和发展规模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一是要继续加大对文化产业扶持的投入力度,尤其是金融扶持力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充分发挥好市金融文化服务中心的作用,促进文化与金融的融合,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二是产业园区过去通常通过减免租金和税收的方式,吸引企业入驻,不仅造成了园区间的恶性竞争,而且不利于优秀的文化企业集聚;要通过租金转股权或者孵化器向着创业投资人的角色慢慢转变,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园区与企业共同成长,过去“做房东”“当物业”模式,让位“无围墙”“微创业”的新版本;三是带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交融、激发文化业态的创新。

(2)大力引进国内外品牌文化产业园区运营商来宁合作开发。从文化园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致经历了1.0时代,2.0时代,和现在多数运行中的3.0时代,正在逐步进入4.0时代,具体来讲,就是要从“选商”到“育商”、从“园区出租”到“企业发展全过程服务解决方案”,从“实体园区”到“虚拟园区”、从国内到国外,而且实现这种智慧园区的建设,就必须将北京上海等地文化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引进到南京来,嫁接资源、吸取经验。如2017年落地秦淮的上海锦和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下一步还要积极引进上海德必这样的专业文化产业园区企业,将南京市一些企业老厂房和老旧建筑改造成文化产业园区、创意办公园区等功能性园区,并给予全价值链的服务方案,重构南京传统物业资源。

(3)要进一步加大文化创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任何技术可以复制,团队是不可复制的;搞文化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完全是两码事,南京拥有很多文化积淀和文化大家。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靠的是文化企业家、创业家,特别是缺少善于捕捉商机,能够整合社会资源的民营文化企业家;缺少把科技、旅游、金融、资本结合的运作能手,尤其是中高端创意、营销、策划、经纪人、原创人才、领军人才等专业人才;近年来政府出台了每年设立不少于3000万元专项资金资助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主要用于资助三类文化人才:一是在南京创业或设立工作室的国家和省级文化名家;二是南京本地荣获国家级最高文化类奖项的组织或个人,以及南京市文化名人、文化领军人才(含省市“五个一批”、省“333工程”人才)、青年文化创业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三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地和纳税登记地在南京市地域范围内的各种企事业单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的相关文化人才。 但从文化产业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政府还应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园区优秀文化创业人才的引进,不仅有利于园区培育更多优秀文化创业企业,而且有利于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充分借助互联网的思维,借助一些文化创业的社群组织来集聚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来宁创业,如上海的德必与国内强关系生态圈workface进行战略合作,致力于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切实的互动交流与资源整合服务,为园区不断输送文化创业人才。

3 结语

综观两地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历程,只有结合现有的资源禀赋,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引进品牌运营合作开发,大力营造一种好的创业氛围,不断提升和改进自己的增值服务,为创业企业提供全过程的解决方案,让更多的想创业的人走进主题鲜明的产业园区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产业与本地区文化产业园区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玉刚.对文化产业园发展的战略思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1(06).

[2] 张立波.文化产业园的产业链构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