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的国际借鉴问题探讨

2017-05-30 10:48:04董艳芳
中国商论 2017年27期
关键词:绿色金融对策建议

董艳芳

摘 要:绿色金融近年来备受国内外关注,我国顺势推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金融體系。而绿色金融产品作为体系中的一部分,其创新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我国目前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现状出发,通过与国外相关产品的对比与分析,阐述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如何借鉴国外经验以此来创新我国绿色金融产品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产品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9(c)-040-02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此阶段,我国环境问题已作为监管层重点关注的问题,国家倾注了大量资源解决环保问题。“绿色金融”作为金融创新和改革的产品,顺应了当前时代的国情,对于提升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绿色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的绿色金融起步晚,时间短,我国绿色金融仍存在部分问题:一是绿色金融总体体量较小;二是绿色金融产品缺乏创新;三是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因此,借鉴国外已有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经验,创新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及业务模式,于国于民,大有裨益。

1 绿色金融概述

1.1 绿色金融之内涵

何谓绿色金融?目前学术界尚未作出统一界定,作为一个新鲜事物,绿色金融是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相结合发展的产物,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1]。

一是从政策上看,本质上是金融业通过各种金融手段和方式,将金融资源向绿色产业、环保产业予以倾斜,表现在贷款政策、贷款条件及贷款期限和利率等方面的扶持。

二是从营运战略角度来看,金融机构基于国家环保这一基本国策的考量,为实现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保障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通过金融手段,战略性地达成国家战略目的的营运策略。

三是从战略选择视角来看,绿色金融作为一种金融或者资本市场手段,以多样化战略选择方式实现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现阶段,绿色金融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等。

绿色金融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为实现我国经济、环境、资源与人的和谐、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目的,以金融创新的方式予以资源倾斜活动的总称,涵盖了信贷、保险、证券等一系列金融活动,亦可以称作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2]。

1.2 绿色金融产品

金融工具或金融产品是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当今绿色金融的发展过程中,绿色金融产品是在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之上对传统和衍生金融产品的升级,更加凸显其功能的“绿色性”,是促进我国经济绿色转型、保障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路径。我国于十多年前全面倡导绿色金融,通过金融创新已推出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等金融产品[3]。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主要集中在上述几种金融产品,产品相对单一。

近年来,世界各个国家金融机构在推广绿色金融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通过层层绿色金融服务创新,陆续创造性地开发出一系列形形色色的绿色金融产品[4]。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组发布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推出形形色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多达100多项。

2 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发展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倡导建立完整的符合国情的绿色金融体系,来引导更多的资金向环保项目或产业流动,因此国内绿色金融产品作为绿色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这段时间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1 绿色信贷规模不断扩大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7.26万亿元。而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近几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不难发现,每家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呈现增长趋势,并且规模均在千亿元以上。商业银行通过发放绿色信贷,帮助社会淘汰落后产能,将社会资金重点支持于一批致力于环保产业的企业以及一些相关的项目建设。

2.2 绿色债券市场成长迅速

我国的绿色债券市场起步较晚,于 2015年年底才正式启动,但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6年度的发行量达到了2095.19亿元。可以预测,绿色债券市场的兴起会吸引越来越多相关领域的投资需求,整个绿色债券市场也会不断完善。

2.3 绿色保险理念逐渐普及

目前,全国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企业已达数万家次。试点地区企业开始纷纷尝试绿色保险的投保。

3 国外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

3.1 针对大型项目提供绿色融资的产品

(1)绿色信贷。绿色信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设定准入条件,对于环境与社会影响不满足标准的,银行拒绝提供贷款。

(2)绿色债券。绿色债券指募集资金专门用于符合规定条件的现有或新建绿色项目的债券工具。绿色债券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在国际绿色金融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绿色债券的国际标准主要有GBP和CBS,即绿色债券原则和气候债券标准。

3.2 针对个人与小型项目的绿色融资产品

这类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绿色房产抵押贷款、绿色商业楼宇贷款,为个人或企业购买、更新和使用绿色节能环保设备、新能源设施,以及小型节能高效生产设备的能效贷款。当前,多个国家银行推出了针对节能办公家居等的绿色建筑信贷。如为家庭提供了针对家居节能的绿色抵押贷款的荷兰银行、加拿大国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和澳大利亚的本迪戈银行;提供房屋净值贷款、一站式的太阳能融资[5]美国新能源银行。

3.3 绿色消费金融产品

从目前国际国内绿色消费金融产品的发展经验看,绿色汽车消费贷款以及绿色银行卡是最主要的两种绿色消费金融产品。

(1)绿色汽车消费贷款。目前新能源以及高能效汽车正在快速发展和逐渐普及的过程中,购置成本相对于普通汽车较高,然而其实现的节能收益却可能使其全生命周期的支出降低。

(2)绿色银行卡和个人账户绿色银行卡及个人账户业务。主要包括几种形式:由銀行根据用户使用情况向非政府组织进行捐款,或与非政府组织合作进行环境保护与碳减排行动;为用户消费环境友好型产品提供较低的利息率或较为优惠的还款条件,或者对用户绿色消费进行“积分”并定期给予奖励;承诺个人存款账户中的存款余额用于符合特定绿色标准的贷款项目等。

4 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比我国同国外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在此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4.1 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单一,创新力度不强

当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还是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证券的发展较为迅速,有关的政策和市场机制还有待完善,绿色保险业务的规模相对较小。相比于国外的产品,在数量上我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反映了国内对于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力还不够。

4.2 绿色金融产品的覆盖对象狭窄

目前我国的产品,无论是绿色信贷还是绿色证券,其面向的主要是企业,针对个人、家庭的绿色金融产品数量较少,绿色金融产品在广大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

4.3 金融机构的参与度不够

绿色金融产品在我国的推广主要还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其他的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仍未大规模地参与其中。甚至是商业银行之中,其渗透的范围也仅限于以兴业银行为首的一些股份制银行以及地方性银行。

5 建议

通过同国外发达国家绿色金融产品的比较以及发现的一系列问题,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仍有许多方面需要提升,针对上述分析笔者有以下建议。

5.1 绿色金融要进行机制创新,契合监管要求,健全配套机制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领域已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但制度顶层设计方面创新略显不足,进程稍显缓慢。国家应给予立足于环保这一国家背景政策,在税收优惠方面向环保产业倾斜,将绿色金融尤其是绿色证券纳入信贷机制,加强对绿色证券的流动性支持。另一角度,从监管部门角度来看,应加强对绿色金融的各项监管,不能仅仅因政策方面的倾斜而放松监管,监管仍需到位。

5.2 应政府与市场两手抓,发挥政府优势,兼顾市场优势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PPP模式,该种模式以市场竞争的方式提供服务,对引导民营资本进入纯公共领域、准公共领域,诸如环保产业、市政公用事业以及一些新兴战略产业、养老产业、地下管廊等诸多产业。PPP模式对政府部门有利于以较小的财政资金投入,引导更多民营资本、民营部门技术及一些优秀的管理经验参与公众服务领域,既保障了收益性,又弱化了风险,但达成了政府的环保战略目的[6]。

5.3 构建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建设,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种类

从国际上看,绿色金融产品极大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较为完善,非常值得国内借鉴。国内绿色金融产品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等初级产品,从投向来看,国内绿色金融产品应走向基层,不能仅向大中型企业倾斜,应向更多的中小微企业乃至家庭和个人渗透,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元化产品,增强绿色金融产品的包容性。从制度层面看,应结合国外先进的经验,在顶层制度设计方面为绿色金融开窗口,结合资本市场的发展经验,考虑世界各国环保经验,梳理绿色金融的政策发展脉络,有的放矢,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的制度和政策的体系建设及制度、政策创新理论联系实际。

5.4 国内金融机构立足于国内,并应加强国际合作,最终实现走出去

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应不仅仅立足于国内,更要走出去,加强国际合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合作:国际金融组织、跨国银行。同时,对于诸如国际性环保内容单元,如温室气体排放、低碳经济等内容,我国也应积极参与其中。

一些国际金融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等,是参与国际环境保护的第一梯队,我国应积极融入其中,争做战略合作伙伴[7]。一些跨国银行积极参与和接受国际环保准则,众多跨国银行接受了“赤道原则”,战略性提前布局绿色金融,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方面掌握了先机,我国应加强与跨国银行的合作。目前,我国已形成国际温室气体排放交易的主要市场,并成为减排项目交易市场最主要的销售国。及时、全面地总结参与国际排放交易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将有助于加快建立国内排放市场的步伐[8]。

参考文献

[1] 林啸.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 2011.

[2] 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办公室课题组.绿色金融:国际经验、启示及对策[J].浙江金融,2011(05).

[3] 张型芳.绿色金融产品创新:PPP环保产业基金.中国环境科学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5.

[4] 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李晓西,夏光,蔡宁.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J].金融论坛,2015(10).

[5] 翁智雄,葛察忠,段显明,龙凤.国内外绿色金融产品对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6).

[6] 邓翔.绿色金融研究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2(06).

[7] 匡国建.促进节能环保的金融政策和机制研究:国际经验及启示[J].南方金融,2008(07).

[8] 林娅琪,廖婧怡.绿色金融产品推广受阻的原因分析[J].南方农业,2014(06).

猜你喜欢
绿色金融对策建议
银行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商情(2016年42期)2016-12-23 14:55:44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如何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
河北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改革创新之我见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探讨
天津市和平区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