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萍 恩和
摘要基于牧民对第一轮和第二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简称草原奖补政策)满意度评价的调研数据,对比分析两轮政策的满意度,运用描述统计法和有序Logit回归模型,探究牧民对草原奖补政策满意度评价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牧民对第二轮草原奖补政策满意度评价有所提高,总体满意度提高16.2百分点;不同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的牧民对草原奖补政策满意度评价存在差异;补贴金额、牧业收入、草料支出等对政策满意度评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草原奖补政策;满意度;评价对比;影响因素;有序Logit模型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31-0219-04
AbstractBased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rounds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the herdsmen,making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policy an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ordered Logit regression model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subsidy policy on grassland herdsmen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factors and influence degree of awar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valuation of the second round of herdsmen policy satisfaction increased by 16.2 percentage points;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policy satisfaction among different gender, age, nationality, culture degree of herdsmen;the subsidy amount, livestock income and material expenditure etc.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policy satisfaction.
Key words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subsidy policy;Satisfaction degree;Contrast of evaluation;Influence factor;Ordered Logit model
牧民对草原奖补政策的满意度评价是验证政策是否成功实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牧民对政策的配合度以及政策的实施效率。2017年是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草原奖补政策”)的开关之年。2016年12月30 日,农业部印发《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对“十二五”期间的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成效给予肯定,认为该时期出台的草原奖补政策及开展的草原保护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均对草原保护相关体系的建立起到推动作用。随着农业部、财政部共同制定《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指导意见(2016-2020年)》的启动,牧区、牧户及牧民对“生产与生态结合、促进牧民增收、生态优先”的目标开始了新一轮的高度重视。
对于第一轮草原奖补政策满意度评价体系,已有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李玉新等[1]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研究牧民对草原奖补政策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多数牧民对政策评价为一般和满意;民族、补贴金额、草料支出、补偿标准以及补偿发放是否及时对满意度评价的影响较为显著。何晨曦等[2]对草畜平衡奖励政策满意度评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牧民的文化程度、草场面积、草场退化程度等一些因素对满意度评价产生显著影响。胡振通等[3]、白爽等[4]选取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四子王旗和阿拉善左旗3个牧业旗县,对草原生态补偿进行评估,包括对政策满意度的评估,结果显示对政策满意度评价由高到低依次为陈巴尔虎旗、四子王旗、阿拉善左旗;此外,政策满意度与实际收入呈显著正相关。对于第二轮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政策的评价目前还尚未有人涉及。笔者以调研组于2015年7月和2017年7月2个时间段对内蒙古阿拉善盟牧区入户调查的一手数据作为基础,运用描述统计和多元有序Log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对比两轮政策的满意度评价,分析影响政策满意度评价的因素。
1研究区概况
该研究选取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为研究区域。阿拉善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东面相邻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与蒙古国交界,土地总面积80 412 km2,天然草地面积534万hm2,草原类型为荒漠、半荒漠草原,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1和7月平均气温分别为-9.0~14.0和220~26.4 ℃,年日照时数2 600~3 500 h。2013年阿拉善左旗人口45 116人,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旗县。
2011—2015年,阿拉善左旗实施第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禁牧区面积384.52万hm2,草畜平衡区面积为89.54万hm2,按照人口补偿模式进行补偿。实际的禁牧补助标准划分根据年龄的不同有所差异,具体对比信息见表1。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相关数据是基于2014—2017年對内蒙古牧区随机抽样调查所得,调研方式为调研员与牧民面对面访谈式,问卷内容包括牧户基本情况、生产经营状况、生活条件和对草原奖补政策的评价等。该研究重点选取第一轮草原奖补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年(2015年)和第二轮草原奖补政策实施的第一年(2016年)阿拉善左旗牧民对草原奖补政策评价数据进行对比,2次调研共发放问卷75份,参加草原奖补政策项目的问卷74份,全部收回,问卷有效率达到98.7%。同时基于2014—2016年调研数据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有序Logit回归分析,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1份,问
卷有效率高达92.4%。
2.2研究方法
由于原始数据存在连续型和离散型,因此该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从而使结果达到最优。该研究将调研问卷内容总体分为牧户基本特征、生产生活条件、牧户对草原奖补政策主观评价3类变量,其中牧户基本特征包括性别、民族、年龄、文化教育水平和家庭人口數;生产生活条件包括草场面积、牲畜规模、牧业收入、非牧业收入、草料支出、防疫费用支出、生活支出等。被解释变量为牧户对草原奖补政策的满意度评价,结果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3类。运用SPSS 19.0对以上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进行单变量回归,确定相关变量。由于变量存在连续变量和虚拟变量,所以选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y*=x′β+ε(1)
假设ε独立于解释变量,且服从逻辑分布,则有:
p(y≤j|xi)=exp(αj+ki=1βixi)[1+exp(αj+ki=1]βixi),j=0,1,2(2)
式中,y*是潜变量;p为概率;α为截距;βi为自变量系数;k为自变量的个数。
3结果与分析
3.1描述性统计结果
3.1.1
牧户对草原奖补政策的整体满意度。根据牧户对两轮草原奖补政策总体满意度的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图1),相对于第一轮草原奖补政策满意度,第二轮草原奖补政策满意度有所提升,整体提高16.2百分点,其中一般满意比例提高13.5百分点。不满意评价的比例下降明显,由第一轮的486%下降到第二轮的32.4%,牧民对第二轮草原奖补政策的整体满意度更高,原因主要有2点:第一是牧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所以对比于第一轮草原奖补政策,牧民对第二轮的奖补政策更容易接受;第二是新一轮草原奖补政策补偿标准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通货膨胀给牧民带来的减畜损失,所以牧民在主观上对政策更满意。
3.1.2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及政策满意度。人口统计特征往往会影响到牧民对政策的态度[5-6]。该研究统计了不同特征牧民对两轮草原奖补政策的政策满意度。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对于政策满意度评价存在差异,男性满意度较高,新一轮草原奖补政策实施后,男性满意度上升3.6百分点,女性满意度与第一轮持平,这是因为男性在劳动力市场上较女性更具竞争力,更容易进行劳动力转移,相对于女性,生存压力小,因而容易对政策满意。如表2所示,蒙古族牧民对政策满意度高于汉族牧民,且两轮政策满意度接近,因为草原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产业,相比于汉族牧民,蒙古族牧民更重视草原的生态环境发展,因而更支持草原奖补政策。不同年龄阶段的牧民对政策满意度评价也不同,第一轮政策评价中,36~45岁的牧民对政策评价最高,可能是该年龄阶段牧民在劳动力竞争中占优势,即使不从事畜牧业,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谋求生计,46~55岁牧民对政策评价相对较低,因为该年龄阶段的牧民是草原畜牧业的经营者主体,他们更清楚因为政策减畜带来的经济损失,因此容易对政策不满意;在第二轮政策评价中,56岁以上年龄段牧民对政策满意度显著上升,可能是因为高年龄牧民劳动力能力减弱,所以更容易对政策满意。牧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是政策满意度评价的另一个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的牧民对政策的满意度更高,这是因为他们更能意识到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1.3
牧民对政策补偿标准评价。通过牧民对草原奖补政策的评价进行统计发现,多数牧民认为补偿标准偏低,同时随着补偿标准评价指数的降低,牧民对政策的满意度也会降低。对比两轮政策发现(表3),牧民对第二轮补偿标准的评价更低,接近60%的牧户认为补偿标准不能达到他们期望的金额,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影响了牧民的生活,以至于补贴金额不能弥补减畜带来的损失,导致牧民认为补偿标准过低。
3.2回归分析
3.2.1
变量选择。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和相关研究,将人口样本特征纳入对政策满意度影响的解释变量中。再对样本生产生活条件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单变量回归分析,考察变量对政策满意度影响的的显著程度,根据回归结果确定变量(表4)。
用Stata 13.0对以上13个变量进行多元有序Logit回归,回归结果见表5。
3.2.2
回归结果及解释。一次有序Logit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以P=0(Prob>chi2)显著说明模型的有效性。回归结果显示,补贴金额、牧业收入、非牧业收入、防疫费用支出和生活支出在0.0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草料支出和对补偿标准的评价在0.05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经过逐步向后回归,剔除非显著属性,至所有变量均在0.0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得到二次回归结果,同样以P=0显著说明模型的有效性。
基于建模结果的分析显示,生产生活条件包含的变量对牧民满意度具有一定影响,其中,补贴金额的回归系数为正,即补贴金额对牧民的政策满意度评价有正向影响,补贴金额越高,牧民对草原奖补政策越满意,这符合一般的逻辑。牧业收入和非牧业收入的回归系数也为正,说明牧民收入越高,对政策满意度越高,这是因为随着收入的提高,转移性收入占收入的比重降低,牧民可以不完全依靠转移性收入来提高生活水平。草料支出对政策满意度评价的影响系数为负值,草料支出越多的牧户对草原奖补政策越不满意,因为草料支出多是因为饲养的牲畜多,那么政策实施后这些牧户需要减少的牲畜就多,经济损失就多,导致牧户对政策越不满意。防疫费用和生活支出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即这2个变量对政策满意度评价起负向影响,防疫费用越多,说明牧户投入的生产成本越多;生活支出越多,牧户生活压力就越大,那么对于这部分牧户来说,政策实施带来的政策效果越不明显,牧户对政策满意度就比较低。牧民对政策补偿标准评价方面,和描述性统计的结果一致,随着对补偿标准评价的逐步提高,牧民对草原奖补政策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基于两轮草原奖补政策满意度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牧民对第二轮草原奖补政策满意度评价有所提升,总体满意度提高16.2百分點,其中一般满意度提高13.5百分点;不满意评价的比例下降明显,由第一轮的48.6%下降到第二轮的32.4%,说明对比第一轮,牧民对第二轮草原奖补政策的整体满意度更高,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对比于第一轮草原奖补政策,牧民逐渐意识到政策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对该政策的认可程度更高;第二是新一轮草原奖补政策的补偿标准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通货膨胀给牧民带来的减畜损失,牧民在主观上对政策更满意。
基于最终模型的结果来看,生产生活条件包含的变量对牧民满意度具有一定影响,其中补贴金额、牧业收入和非牧业收入对政策满意度评价有显著正向影响,草料支出、防疫费用和生活支出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即这3个变量对政策满意度起负向作用。
4.2政策建议
4.2.1
积极宣传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许多牧民对政策的实施目的还尚未明确,容易将该政策与农区的相关政策进行对比,认为草原奖补政策是对牧民的补贴,以至于对政策的评价存在偏差。草原奖补政策的目标是生产与生态结合、促进牧民增收、生态优先,即第一要义是保护草原生态。建议政府、苏木和嘎查领导对牧民进行政策目的和相关内容的宣传,让牧民认识到对草原生态的保护与自己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从而提高牧民对政策实施的配合度。
4.2.2
完善草原奖补政策。草原奖补政策的补偿标准、模式等还未能完全适应经济市场,补偿标准应与通货膨胀和物价水平相关联,补偿方式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地区特点和差异,将政策补贴和草原保护效果相结合。
4.2.3
加强扶持牧民生产经营。政府应对牧民的生产经营给予扶持,鼓励和帮助牧民拓宽生产渠道,有效利用生产资源,加强劳动力技术培训,建立牧区经济合作社,提高牧区生产和销售效率,对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进而拓宽销售渠道,最终提高销售价格,增加牧民收入。
参考文献
[1] 李玉新,魏同洋,靳乐山.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J].资源科学,2014,36(11):2442-2450.
[2] 何晨曦,白爽,赵霞.内蒙古地区草畜平衡奖励政策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15,37(2):1-5.
[3] 胡振通,柳荻,靳乐山.草原生态补偿:生态绩效、收入影响和政策满意度[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165-175.
[4] 白爽,何晨曦,赵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效果:基于生产性补贴政策的实证分析[J].草业科学,2015,32(2):287-293.
[5] 朱红根,翁贞林,陈昭玖,等.农户稻作经营代际传递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江西619个种粮大户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0(2):22-32.
[6] 张小迎,冷小黑.生态林农户经营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宜春市的调查[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