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理政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政法队伍建设要求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第一位,就是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第一位。目前,政法干警理想信念教育存在形式与实践的巨大落差,教育工具化的偏执与目的性的极端等问题,导致部分政法干警理想信念淡化,法治理念缺失,法治思维异化。面对新常态,我们需要创新模式,借鉴其他学科前沿研究理论成果,构建体系化的教育模式来丰富和提高政法干警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政法干警;理想信念;教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3-0036-02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我党的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过去对政法队伍教育方法主要有单向说服教育、树立先锋模范、表彰奖励与处罚相结合、投身社会实践、加强基层锻炼与岗位交流等。这些方法与实践存在巨大落差,思想教育工具化的偏执与目的性的极端等问题比较突出。人们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与服务、社会变迁中进步、个人的人性发展与精神价值建构中的导向作用。导致部分政法干警理想信念淡化,法治理念缺失,法治思维异化,甚至执法犯法。因此,借鉴和整合其他学科的前沿方法与研究成果,构建政法干警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化理论,是新常态下对教育模式一种新的思考与探索。
一、人才学理论与成果的借鉴
(一)人才的素质与开发理论。人才素质是指人才所具有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品质的综合,其核心在于人才素质的层次要求更高、潜在能量更大、可创造的预期财富更多。人才素质的开发是在认识和掌握了人才素质的基本原理、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人才素质,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充分发挥人才素质功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工作。对待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具有宽广的教育背景的政法干警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全面剖析这些干警的素质构成,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激发并引导干警政治理论素质提高。
(二)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理论。人才成长的环境是指人才在时空上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还包括家庭、单位和社会环境。人才成长的环境对人才成长有支撑、约束、塑造、激励等作用。加强单位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和社会风尚建设。
(三)人才社会承认的方式。正确地识别、选拔入才,并对人才迸行考核,是人才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是科学使用人才的前提。人才使用原则是在任用、配备和使用人才的过程中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它主要包括尊重信任、任人唯贤、用养并重、扬长避短、激励、择优汰劣等原则。[1]人才社会承认方式理论和原则丰富了政法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理论,为形成政法干警政治思想建设理论立体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
二、社会学理论及成果的引入
(一)人的社会化理论。社会学研究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发展支出任何社会都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参与和建设,着重研究了怎样培养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人格和角色。[2]对广大干警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是把他们从认识模糊、杂乱、迷茫的状态,利用社会化理论,加强社会化主体和客体建设,在干警不同认识时期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强化自身角色扮演,不断强化是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二)研究社会问题的理论。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需要动员社会和体制的力量加以解决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来源是复杂的,一般来说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因自然环境变迁引起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社会学研究的问题很多。严复在《群学肆言》中把社会学看作是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所以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郑杭生提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在当代中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主要有:食品安全、生态环境、贪污腐败、教育公平、贫富差距、劳动就业、青少年犯罪和人口老龄化等。我们研究探讨干警的理想信念教育,要研究这些社会问题对干警理想信念形成产生的影响,对干警政治认可的影响。利用社会学的方法比如田野调查、实验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然后总结相应规律,寻求有针对性的方法。
三、伦理学理论及成果的运用
(一)道德人成长过程的理论。个体道德觉醒借助社会提供适宜的条件,激发个体内在的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教育对象道德意识觉醒和达到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水平方面,应遵加强社会文化氛围,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在持续的道德人的成长过程中存在质的飞跃和突破,这个过程是通过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道德人成长过程中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启示对政法干警进行教育应重视引导广大干警自觉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水平,加强理想信念认同,形成忠于国家、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和忠于法律的情感,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3]
(二)道德教育的过程理论。在个人的道德品质构成中,道德情感具有评价作用、调节作用、信号作用。个人道德情感形成会积极地影响其对某种义务和行为道德选择,其扩展为社会性的情感,影响社会道德风尚。人们只有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对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的甄别,才能形成比较稳固的道德情感。我们要培养干警爱国主义情怀,形成法律至上、人民至上、党的领导至上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道德意志是道德人格形成的关键,实践中克服困难,牺牲个人利益,戰胜邪恶和私欲,把善和正义发扬光大。只有识深、情笃、意果,才能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有了坚定的道德信念,也就有了精神支柱,人们的道德人格才初步树立起来。最终形成道德习惯。一方面是使良善的道德情感转化为入们内在的道德信念,另一方面是使这种良善的道德信念表现为外在的道德行为,并最终形成自我的道德习惯。通过自律人们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要求,行止有度,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四、教育学理论及成果的升华
(一)揭示教学规律的理论。对于受教育者而言,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是辩证统一的。在对广大干警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同时,也要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他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能力和认识能力,使受教育者“真信、真爱、真懂”,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教师在讲解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引导树立受众的道德品德和价值观念,教师的思想品质、言谈举止,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干警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广大领导干部应重视自身良好形象的塑造,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了“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等活动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和党风廉政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也说明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识传授的具有一定教育效果。
(二)探索教学模式的理论。传递-接受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突出教师的教学权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知识的传递教育活动,教育者在其中的指导作用和“把关人”角色是必须发挥的,旗帜宣明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引导-发现式。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干警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应注重引导广大干警主动关心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素质的提高,调动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示范-模仿式。教师利用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强化学生参与其中,反复强化,达到掌握技能,并能够自我运用。对干警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在教育活动中通过示范来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时代模范,宣传身边的典型人物,通过主流媒体,特别是微信等现代传媒手段,经常宣传,对受教育者进行示范,引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行为。比如中央电视台评选的“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等活动的评选对传递时代精神具有现实示范意义。情景-陶冶式。这种教学模式指创设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情景,加强有意识地理性学习,有意识创造教学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干警教育活动中有效运用情景再现、寓教于乐、体验参与等方法,积极创造干警乐于接受的情景进行教育,使教育活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心理学理论与成果的应用
(一)关于心理活动过程的理论。心理学注重认识、情感和意志训练相结合形成完善的个性和品质,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教育对象思想素质培养最基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工作方法,正是建立在心理活动过程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
(二)个性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心理过程是人所共同具有的,但这些过程具体表现在各个人身上却存在差异,这些个体差异的表现称为个性心理,它是个体身上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是多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经过个体积极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被塑造出来的。对政法干警进行教育应充分重视心理学关于人的个性心理形成发展理论,了解影响教育对象个性心理的各种因素,使得教育活动能产生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关心广大干警的现实需求,帮助干警排除干扰工作的消极因素,这样使广大政法干警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到立足岗位,执法为民,奉献社会。
总之,随着时代进步和各学科发展不断融合与创新,引进、借鉴与运用上述学科已有的理论和方法,对政法干警的理想信念教育必然产生积极影响。教育方法上由过去单向输灌向双向交流转变;教育手段上从传统说教向现代高科技运用转变;教育方式上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教育原则上做到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综合理论与现实可能性相结合,指向性要融入广大基层干警的日常生活,教育效果主要实现对干警精神世界的提升[4],从而形成理论化与体系化的新型教育模式,对广大政法干警的理想信念教育达到入脑、如心的效果,产生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并内化为自觉行为,从而锻造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干警队伍。
参考文献
[1]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鄭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吴杰.依法治国背景下法治队伍建设的思考[J].新东方,2014,6.
[4]靳玉军,周琪.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