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孙迎芬
摘 要: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主要内涵,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中国制造2025、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关键抓手。要推进高职、拉动中职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是核心。课题组调查了江苏省中职校财经商贸类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从创设环境、中高衔接、校校合作、团队协同等途径提升中职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助力人才培养。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中职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李海燕,女,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职业教育;孙迎芬,女,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税金融。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35-0051-04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融入社会的行业,办好、办大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是关键。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部署,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精神,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建设高素质“双师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以“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从内容上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和突出实践的职教特色,从体系上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成长方位。为助力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保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课题组在实地调研了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一贯制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江宁中专、丹阳中专、兴化中专校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基础上,借助省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负責人、专业骨干教师暑期培训及网络培训项目,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会等方式,就中职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课题组运用典型调查方式,分别访谈了江苏省中职师培中心、3所承接中高职会计专业衔接的高职院校和6所中职学校的校领导、相关系部负责人及专业负责人;借助江苏经贸高职院承办的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师的三个培训项目,以江苏省内开办会计及相关专业的中职院校专业教师为研究主体,设计了包含针对财经商贸专业教师基本信息、专业化发展现状、专业化发展意愿与需求等方面的调查问卷,通过召开座谈会及发放问卷方式,进行信息采集。
课题组共访谈了3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6位校级领导、6位系部负责人和5位专业负责人,召开了6次座谈会,发放问卷65份,回收问卷62份,回收率95.4%。其中,无效问卷2份,有效回收率96.8%。课题组调查对象既有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校领导,又有江苏省财经商贸类专业办学历史长、学生规模较大的中职校专业负责人和在教学一线岗位上工作的专业教师,他们对被调查的问题较为了解,样本的地区分布、比例结构较为合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中职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及困境
(一)中职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1.专业教师队伍来源、学历、职称、性别、年龄现状。江苏省中职师培中心自2015年起启动了全省中职校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师为期3年的网培轮训项目,从已参训的6期389位教师的数据分析江苏省中职校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师队伍现状,见表1。
从表1分析可见,江苏省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师89.5%来源于高校毕业生,来自行业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优秀技能型人才较少,偏离职业教育要求;78.4%为女性,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比71.5%,性别和年龄结构的不合理会因婚育等原因,易造成师资力量阶段性短缺,且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能力不强;学历上78.2%为大学本科,还有5.6%为专科及以下学历,整体学历水平不高,教科研能力较弱;高级职称仅占12.1%,支撑专业教学的骨干教师相对较少,对青年教师的传导作用不强,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师梯队。
2.专业教师工作内容、工作量及满意度现状。通过60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见图1)得出:76.7%的专业教师周课时在18节以上,只有3.3%的专业教师周课时在12节以下,而周课时在18节以下的教师工作内容不仅仅是日常教学,还承担了招生宣传、学生管理、技能竞赛指导、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评估检查等,工作量大、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约束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间;调查显示:中职校专业教师仅有11.7%对目前工作较满意,而不满意的高达46.7%,甚至还有8.3%的专业教师非常不满意目前的工作状态,如此高的消极情绪,严重影响着教师专业化发展(见图2)。
3.教师专业发展意愿及需求数据分析。中职校16.7%的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师没有专业化发展意愿,53.3%的教师认为可提升也可不提升,仅有30%的教师愿意主动提升专业发展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意愿较弱(见图3)。针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意愿薄弱,课题组进一步调研分析了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愿的需求,超过67%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保证提升专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多种拓展途径,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才能激发教师专业化发展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见图4)。
(二)中职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困境分析
课题组在分析江苏省中职校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基础上,通过访谈、座谈等形式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中职校专业化发展存在以下困境。
1.宏观层面:社会期望值与制度环境不匹配,影响着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位,承担着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使命,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等都有着极高的期望。但在中国自古以来重学历轻技术的大环境下,社会大众认为中职校就是后进生的“回收站”、“收容所”,对中职教师认可度较低;同时,因义务教育后的生源分配制度,中职校普遍面临生源紧张、学生素质下降的局面,许多中职教师在新的形势下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师生矛盾日益突出,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其来源于生活稳定、精神富足和教育成就感等方面的幸福指数呈下降趋势;[1]另一方面,在中职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绩效亮化考核制度、学生管理责任制度等方面的不合理问题,也导致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中观层面:工作量与工作内容过重过多,制约着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职校生源是学校生存的关健所在,每年专业教师首先要不遗余力地投身到招生宣传大战中,但费尽力气招来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习惯上普遍弱于普通中学的学生,且大部分来自于问题家庭,学习态度差、违纪行为多,这又使得中职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虽然职业学校无高考压力,但各类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和技能大赛成绩是评定专业教学水平的主要依据,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举办的技能比赛,各中职校可以说是不惜代价、专心致志,为了比赛一切让路。此外,各级专业迎评检查任务频繁,也是造成教师们筋疲力尽,无暇进一步增强专业能力的又一个原因。可以说,在现今职业教育前景不被家长看好的情况下,中职教师披星戴月游历于招生、教学、学生管理、技能竞赛、专业迎评等繁重的工作中,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而导致他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无力于专业化发展。
3.微观层面:意识淡薄与缺乏指导,倦怠着教师专业发展。社会认同度低、工作负荷重压力大,职称晋升难、薪酬提升慢,使得一些工作时间长的教师得过且过、安于现状,不愿意再费心费力更新知识、提升技能、学习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手段;青年教师在繁重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缺乏及时指导,个人能力得不到认可,个人价值得不到实现,使他们产生挫败心理,人心不定,工作热情逐渐减淡,专业化发展意识淡薄,内在动力不足。
三、中职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
(一)创设环境,引导教师树立专业化发展意识
1.创造人文环境,满足中职教师职业归属感。中职教师仅仅是一类普通的职业,他们所担任的角色是相当复杂的,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舆论引导,让社会大众正确认识中职教育和中职教师,对他们投入冷靜客观的目光,既不神化也不魔化。社会舆媒体要弘扬尊师重教的风气,在报道一些中职生的不良行为和社会现象时,客观考虑职业学校生源的差异,给予公正的评价,不要随意将所有责任简单归咎于中职校,甚至以偏概全,否定和歧视中职教师。家长也应转变观念,不要粗暴地将孩子扔进中职学校,将教育责任转嫁给教师,应该尊重和相信中职教师,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只有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中职教师才能重新找到自己的职业自尊心及归属感,进而树立专业化发展意识。
2.营造制度保障环境,增强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感。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义务教育后的生源分流制度,保障中职校生源数量,转移中职教师招生压力;逐步建立政策性引导制度,增加中职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公、办学条件;修订编制制度、职称评审制度,减少教师的消极情绪。学校的工作环境,直接影响到中职教师对于自己职业生涯的定位以及对于人生的态度。[2]中职学校的管理者应“以人为本”,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教师的情感需求,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同时,制订一系列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奖励制度,激发教师的进取心,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使广大中职教师对现在有信心、对未来的期待,主动进行专业化发展。
(二)中高职衔接、校校合作,拓展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是要求中职教师成长为既能传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并且,还要具备学术科研能力及相应的职业教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素养。通过调研分析,中职校专业教师大部分来自于高校毕业生,虽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专业实践技能、职业教育知识相对匮乏,学术科研能力更弱,而中职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有限,承接的教科研项目更是少之又少,青年教师纵使有满腔的热情,却找不到合理的途径。课题组通过对江苏省“3+3”、“3+2”等中高职衔接项目的实地调研发展,这一问题在中高职衔接中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实现了双盈。
中高职衔接为中职校与高职院搭建了“双立交”平台。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3+2”、“3+3”模式进行层次性学习;另一方面,中职教师借助这个平台与高职院建立起学习机制,拓展了专业技能、职业教育知识和科研能力等的提升途径。如中职校选派专业教师到高职院校进修专业知识;中职校专业教师到高职院合作企业挂职实践,培养专业技能;中职校专业教师参与高职院各级课题研究,提升科研能力;中职校教师参加高职院牵头组建的职教学会,丰富职业教育知识,了解职教前沿动态。高职院定期派出教师到中职校授课指导,帮助中职教师梳理问题,答疑解惑;高职院与中职校共同开展各类教学竞赛活动,切磋提升教学能力。中高职衔接、校校合作,多维度为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途径,不失为从理论到实践全面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
(三)自觉自愿、团队协同,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力
中职教师作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启蒙者,负有指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责任,这首先要求中职教师正确认识自己职业的价值,增加自身的职业热爱度,将“终身学习”作为个人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自觉自愿地多听多看、常观察勤分析,及时了解经济发展趋势、职教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锻炼自身的专业技能,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紧跟时代的步伐。
中职教师的成长道路,除了需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的高低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高度,而科研不是凭某个教师的“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因此,中职教师应变“单打独斗”为“精诚合作”,与本校同行合作,借助中高职衔接项目与高职院教师合作,利用外出进修交流的机会,与更多同行合作,善于运用各种新媒体工具,与他们“同频共振”,增强沟通与共、团队协同,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 颜姿.中高职衔接发展中的中职青年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亚太教育,2015(9):241-242.
[2] 方健华.基于江苏中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与现状分析的思考[J].江苏教育,2015(32):29-35.
[责任编辑 李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