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雁
近日,我观摩了一节四年级语文阅读课《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以现代白话文的形式讲述了“守株待兔”这个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授课教师以一般阅读教学固有的模式去组织教学,给人以“守株”之感。
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大体如下:
1.剖题。解析“株”字,即“树桩”。解读“守株待兔”的字面意思。
2.检测“乐滋滋”“蹿出来”等字词认读情况。
3.朗读课文并评价。
4.循着“起因—经过—结果”的文脉理解并概括故事内容,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间,抓住“野兔从树林里蹿出来”这个细节,引导学生想象,这只野兔可能遭遇到何种情况才会如此仓皇蹿出来?
5.感悟寓意。
6.由这则故事引出韩非子的另一则寓言,进行课外阅读引领。
这种教学方式引导得十分到位,但教师导得太细,教得太累,这么教下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
接下来的几天,这节课不时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我从这40分钟里看到了很多阅读教学课堂真实的影子,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都采用以上教学流程实施教学,看起来是那么完美:教学中既有识字学词,又有朗读体验,还有抓住一两个语言点想象品读,也有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方法来概括内容,在提炼中心(这里是寓意)之后还不忘把阅读引向课外。
“样样通,样样松。”我们的阅读教学有时候就是犯了这种贪大求全的毛病。教师一味地牵着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畅游”在“字、词、句、段、篇”的语文王国里,学生走马观花,所获有限。
其实,每篇文本都有它独特的“這一点”。就寓言来说,关注体裁特点就成了绕不过去的坎儿。如果是我来教学这篇寓言,我想这么安排教学:
一、聊寓言,知特点
同学们读过哪些寓言故事?这些故事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个问题是要让学生明白寓言的文体特点,即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去说明某个道理,它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二、读寓言,巧劝诫
1.初读《守株待兔》,了解故事内容。
2.结合故事内容,合理劝诫“种田人”。
种田人最后“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他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他有哪些想法不合理?请大家结合课文劝劝他吧。
这里将感悟寓意和理解内容相结合,以“劝一劝”的问题引导同桌之间展开对话,一人为读者,另一人则是文中的种田人。在学生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再请两三组同桌在全班展示其对话。
三、写一写,明道理
结合对种田人劝诫的内容,写一写自己从这则故事中明白的道理。
课堂上能否给学生整理所得笔记,当堂书写的时间?这也应该是衡量教师心中有没有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重要的责任田,我们每一位“种田人”要设法在不同的田块采用不同的种植方法。“守株待兔”里的种田人守住那根曾经带给他意外收获的树桩,期望得到永久的收益。那么,我们是否也要如此呢?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市襄州区黄龙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