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学培训增强文化自信

2017-05-30 10:48黄秀红
党政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党校国学领导

黄秀红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这里的“文化”,既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包括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的根基,“国学”则是其中的精髓部分。在此之前,习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文化自信,重视以“国学”为精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他的讲话或文章以引经据典的亮丽风景吸引无数中外“粉丝”,顯示出其深厚的国学底蕴。他以身作则,要求“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2015年6月,由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联合推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在京首发,标志着“国学”有望正式纳入各级行政干部培训体系之中。党校作为领导干部培训的主阵地,在领导干部的国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应有之义。

如何将当前的“国学热”与党校国学培训更好地结合起来,让领导干部更好地学国学、论国学、用国学,从而对整个社会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是本课题组研究的主要目的。为此,本课题组采用问卷法,选取了北京市东城区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处级新任班、领导力提升班以及处级领导干部官德建设专题(行动学习法)培训班四个班次发放问卷96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结合个案访谈法,了解目前领导干部国学培训的现状、学员在国学方面的培训需求,以期窥斑见豹、以小见大,探讨推进国学进入党校课堂的对策。

一、国学进入党校课堂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什么是国学?目前学界尚无定论。在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中,除《中华和合文化的国际比较优势》一书作为导论以外,其余10册分别涵盖了修身之道、处世之道、用人之道、治兵之道、应急之道、廉政之道、执法之道、谋略之道、治国之道、天人之道等方面。所以,从干部培训的角度来看,该系列教材对“国学”的界定,沿用了始于清末的“国学”概念,是与欧美传入的“西学”“新学”相对而言的,它小到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大到治国平天下的方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符合中国人心态习惯,极具中国特色。本文“国学”将以此界定为准进行论述。

1.国学进党校课堂,是党校工作性质及任务的内在要求。

按照上述界定,国学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等学科,是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规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所以,国学应成为党校的重要培训和研究内容,而党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需要从国学中寻找文化资源。尤其在当前的国学研究热潮中,不乏一些以野史稗史为主,甚至宣扬风水迷信、权术厚黑或打着揭秘历史真相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所谓“国学”书籍,既扭曲了“国学”的精髓,也让很多干部一边把“国学”的经念歪了,一边还津津乐道自己的学习精神。从这个角度出发,更需要领导干部培训的主阵地、主战场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当问到“参加过的国学培训的组织方”时,60%的学员选择的都是包括中央党校、市委党校、区县党校在内的党校系统。所以事实上,党校在干部的国学学习中,已然是主要的培训场所。

2.国学进党校课堂,是干部的学习需求决定的。

客观上讲,建立学习型的执政党,要求干部不断加强学习,拓展学习内容,其中包括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党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大力加强党性党风党纪和党史国史教育”,要“广泛开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哲学、历史、科技、法律、军事、国际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各种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帮助干部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思路、树立全球视野、提高科学人文素养”。在加强主业培训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领导干部还应该了解一些文学知识,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总之,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主观上来说,干部们有适应社会需求,不断提高自我文化素质、主动学习国学的内在动力。调研问卷显示,“对国学非常感兴趣”的比例是33.3%,表示“有些兴趣”的比例有58.9%。

3.国学进党校课堂,是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所以,领导干部学习国学的过程,也是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现实,学习用历史的、辩证的哲学方法指导实际工作的过程。因此,国学进入党校课堂,借鉴历史经验,是提高领导干部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博大精深的国学,为领导干部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内外兼修的人文素养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因此,无论从党校的性质和工作任务,还是从领导干部的个人成长和队伍建设要求方面,国学进入党校课堂都有其重要意义和必然性。

二、国学进入党校课堂的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学进入党校课堂的现状

中央党校自2008年起就开设了传统文化课,这为全国党校开设相关课程起到了表率作用。2015年首届领导干部国学论坛在中共中央党校数字图书馆举行,这不仅对领导干部学国学起到了引领作用,也对推动国学走进党校课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料显示,北京市委党校、陕西省委党校近年来不断提高对国学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先后在主体班、自主选学班及多种形式的培训班中开设了国学专题,其他省市党校也有类似的在主体班中增加国学课程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响。事实也表明,无论是出于积极践行“文化自觉”的政治要求,还是因自身工作生活的实际需要,参训学员对国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道德经》《易经》

《论语》《孟子》《孙子兵法》等有强烈学习愿望,也成为当前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纵然有中央层面的推动,有学员的客观培训需求,但事实上,以国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课程在进入党校主体班课堂中情况并不乐观。以课题组所在的区委党校为例(因基层党校和行政学院一般都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本文仅以基层党校来叙述)。在近三年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中,培训内容很少涉及经典国学课程,国学课程并没有成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这种现象在其他基层党校也同样普遍。现以某一处级干部进修班课程设计为具体实例,该班的培训对象是在处级岗位上已有一定任职经历的领导干部,参加进修班的主要培训目标是强化理论武装和知识更新,培训学制为一个月。培训课程设计模块设定为理论武装、党性锻炼、能力培养三个模块,培训内容涉及“习

总书记重要讲话”“两学一做”、中特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建设与党性修养、法治建设等教学内容,仅有一门“官德建设”课程,能涉及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这种课程设计安排同样出现在其他主体班次中。2016年秋季开设的四个重要主体班次中,包括三个处级干部和一个副处级领导干部后备培训班,学时均为1—2个月,涉及国学或者传统文化的课程仅有“官德建设”课程,在2016年秋季培训中首次加上“家风建设”内容,也是为贯彻落实总书记所提出的“家风建设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这一讲话精神,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上。

对此小比例的国学课程安排,问卷调研结果有所反馈。一方面,

“参加过国学培训”的人数比例小,仅有31.1%;另一方面,即使参加过,“对目前国学培训满意”的程度,学员感觉“一般”和“不太满意”的比例达到了71.1%。

2.国学进党校课堂难的原因分析

(1)新形势下党校培训已演变成短学时制。自从2008年起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之后,基层党校为了实现领导干部培训全覆盖,不得不改变过去那种一般化、长学制、大批量的培训模式,更盛行“办短班”“办小班”“办特色班”的培训模式,大都是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任务,秉着“按需施教,短小快”的办班思路,在此改革的压力下,整个培训的学时已大大压缩,除去异地集中党性锻炼后,多集中在一至两周的学制内。在这样学制的安排下,原本就不是培训重点课程的国学更难走进党校的课堂,毕竟解决国学培训问题不是党校的主要任务,还有其他途径可以解决。

(2)党校教学首要任务及主业主课更加突出。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党校工作的重心必须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主要任务是学习党的理论、接受党性教育。如果党校把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个主业主课放松了、甚至荒废了,会在政治方向上发生偏差。2015年1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所有主体班次都应当在教学安排中充分体现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课地位,这两类课在中央党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党校、市(地)委党校教学安排中不低于总课时的70%,也是党校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必须重点抓好的教学内容。在这两份指导性文件的明确规定下,党校培训课程的设计更加清晰明确,另有许多保密、法治、急救等许多内容都需要进入到党校的课堂中,客观上加大了国学培训内容进党校课堂的难度。

(3)党校缺少国学课程的专业师资。适应干部培训的形势,需要一大批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非常强的优秀教师,而国学教育是一个学习时间长、见效周期慢的系统工程,是一门需要长期积淀、思考和实践的学科,教师自身没有深厚的专业积累和国学素养就谈不上教书育人。从党校师资的专业分布来看,目前,各级党校,特别是基层党校的师资队伍,如课题组所在区委党校中,15人专业教师团队中,若将哲学和历史文化专业都视作传统文化相关的背景,也仅有2人有这样的专业背景,其他教师主要集中在党建、科学社会主义、管理学等专业,由此可见国学专业师资匮乏的程度。由于党校单位的特殊性,上述党建这些专业的师资进入党校工作后能更好的发挥专业特长,也能更好的适应党校教师这一特殊岗位的需求。长期积累下来,党校的师资中历史和文学专业教师相对较少,更遑论教师队伍的国学素养。即使是每年基层党校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专业技术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也主要集中在党的最新的理论成果、党性教育、教学科研方法等方面,国学素养的培训较为少见。

(4)现有的国学课程吸引力还有待提高。当前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侧重于党建和管理方面,优势和强项并不在于国学教育,但随着社会上“国学热”持续升温,偶有国学课程尝试走上干部教育培训课堂,但是与政治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领导力教育等培训内容相比,国学课程教育在内容上不够丰富,形式上也不够灵活,一些与国学文化相关的历史文化遗迹还未能很好的开发利用,多样化的培训手段也未能在国学课堂上进行尝试,对领导干部开展国学教育,多限制于课堂讲授。

三、推进国学进党校课堂的对策

党校既是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同时也应该成为传播、宣传和弘扬国学的重要阵地。但是,党校学习、宣传、弘扬国学,需要合理定位国学,既要防止国学再一次被意识形态化,又要防止国学功利化及庸俗化。加大国学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的比重,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执政素养,对于构建健康的政治生态有着积极的作用。

1.高度重视国学进党校课堂工作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党员干部如何把握时代精神的精华,唯有学习而已。党员干部究竟该学习什么知识,该读什么书,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建议,一是要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二是要读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三是要读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习近平总书记的建议实际上也给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求把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党校应高度重视国学进党校的工作,在物力、财力、人力上给予保障和支持,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国学内容单元,在教学安排中增加国学课程的讲授,让党员干部能够在党校课堂上听到高质量的国学课程,从而增强党员干部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心。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有40%的学员希望能够开设

“国学专题培训班”,44.3%的学员希望国学课程占到整个培训课程比例的10%,更有45.6%的学员希望这个比例达到20%。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学师资队伍

国学复兴乃是大势所趋,党校这所特殊学校如何在大势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主动迎接挑战,融入其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校教师是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根本,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国学能否进入党校课堂的关键。所以,党校一方面可以考虑拓宽引才渠道,引進高素质的专门从事传统文化、国学研究的人才;另一方面,尤其是区县党校应结合实际师资情况,加大有专业背景的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起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党校还要善于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力量,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

3.科学安排国学课程比例和授课形式

国学课程在党校课堂所占的比例当然不能太大,毕竟在有限的“短学时制”内,学员必须学的东西很多;但完全采取忽视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一边是学时的限制,一边是领导干部学习国学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兼而顾之的最佳途径就是不断创新国学进课堂的形式,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个唯一形式。可在基本保持现有教学培训课程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国学课程比例,并通过主题演讲、主题辩论、诗歌朗诵、主题班会、学员论坛等形式,学习国学知识、弘扬国学思想,让干部置身国学教育之中,从而提升国学对干部学员的吸引力;也可以组织干部学员到历史文化古迹丰富的地区和博物院实地参观考察,从而切身感受真实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通过搭建网络平台,采取网络课堂、视频点播、网上选修等学习形式,促进国学教育的深入、持续开展。在调研中,52.2%的学员支持国学培训形式的创新,希望以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现场教学等方式完成课程的学习。

在形式的创新方面,应考虑充分结合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着力开发让学员跨越时空的感知体验课堂:国学现场教学。就项目组所在的北京市东城区而言,孔庙、国子监、文天祥袁崇焕于谦祠,可以分别以儒学文化、传统教育文化、爱国为政之道为主题深入挖掘。

4.编撰适用于党校教学的国学教材

近年来,“国学热”催生了大量的国学出版物。各种打着国学旗号的出版物充斥市场。而实际上这些出版物的质量参差不齐,且并不都适用于党员领导干部阅读。从提高国学培训实效性的角度出发,中央及市级党校应牵头编纂党员干部国学教材,既彰显国学的系统性,更要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党员干部所需。我们的党员干部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国学教育,对于国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各有差异,有的可能还是错误的认识。调研问卷中,84.1%的学员直言自己对国学“一般了解”和“不太了解”。所以,编撰党员干部国学教材必须突出其权威性,纠正一些错误认识和理解。同时,作为治国理政的

“关键少数”,党员干部都希望通过学习国学提高道德修养、寻求政治智慧、指导工作实践。所以,编撰国学教材一方面要普及国学基础知识,更要突出国学的经世致用。

前述由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联合推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党校当然可以直接拿来就用。但问题在于:一是适应问题,不是培训对象的不适应,而是实际指导性的不适应,中央党校学员和区县党校学员,国学培训的要求和目的必定是不一样的。二是内容问题,不是内容少了,而是多了,“系列”更增强了培训的连贯性,这与党校实际的国学课程比例和干部目前的轮训安排都有一定的冲突。

所以,各党校要做好自己的国学培训,还须下功夫从本区域实际、党校实际和师资实际情况出发,编撰自己的教材。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 方 卿)

猜你喜欢
党校国学领导
“垂”改成“掉”,好不好?
央企党校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党校网站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协助党委创办高中学生业余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