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是上海城市的缩影和海派文化的源头,承载了上海700余年的建城史和170余年的开埠史,历史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多年来,黄浦区一直致力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利用上海地理中心与商业中心的独特区位优势,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以节载道,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商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构筑起黄浦的精神家园。
进社区,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黄浦区坚持以社区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在社区中开展纪念活动、民间运动会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节日文化活动,培育出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传统休闲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老西门地区是上海老城厢的发祥地之一。每年春节前,老西门街道都会在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儒学圣地文庙举办“征春联、写春联、展春联、送春联”活动,至今已举办了12届,征集到了4万多对来自海内外的佳句绝对,营造出喜气洋洋的春节氛围,附近居民交口称赞。每一届春联大会都会凸显一个时代主题,例如,2014“华夏根中国梦”、2015“两岸热词寄衷情”、
2016“情塑老西门礼在新家园”,
充分展示出老西门上下近五百年的人文历史、地域特色,以及和时代同频共振的精神风貌。
南京东路街道的“九子大赛”是一项在全市具有影响力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每年上海旅游节期间,都会在成都北路的九子公园举办。所谓“九子”,是上海弄堂游戏的九个经典游戏:造房子、跳筋子、滚圈子、打弹子、顶核子、抽陀子、掼结子、刮片子、扯柃子。该活动起源于1988年在承兴居委举办的“弄堂运动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29届,从最早5个项目增加到25个,吸引了从学龄前儿童到耄耋老人,从社区居民到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600多名中外“运动员”参赛,共同体验了一把做上海弄堂儿童的那份快乐。
在打浦桥街道活跃着一位古文字传播者——韩志强。他自幼学习甲骨文,退休后一直致力于在民间普及推广甲骨文。街道肯定他的举动,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他设立了一间工作室。为了让甲骨文更容易让百姓接受,让古老的文字活起来,韩志强把甲骨文字变成书法,让大家当作书法来练笔。在街道的帮助下,他还出了一本书《甲骨文版百家姓之家训格言》,选取一百个姓氏以及这些姓氏中的经典家训格言,用甲骨文书写成斗方、条幅等书法作品,供大家欣赏、临摹,让更多人走近甲骨文、了解甲骨文。
进校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黄浦的传承与发展,黄浦区对辖区内部分学校课程改革进行试点,将优秀传统文化送入校园,将课堂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上海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鲜活样本。
在黄浦区的各所学校里,古诗词教育持之以恒又别具一格,孩子们不仅学习品鉴典雅韵律的“天然美”,更从体验诗词的“内涵美”中汲取成长所需的品格涵养。大境中学“学养课程”重视古诗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基础组合课程有讲《诗经》的“执子之手”、讲汉乐府的“乐府华章”、讲唐诗的
“盛唐之音”、讲宋词的“曲子之歌”,拓展课有“翰墨诗林”等,引领大境学子感悟中国古诗词之美。敬业中学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华古典诗词赏析》《传统文化技能组合》等课程,并连续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古诗文记诵大赛和汉字拼写大赛,引领学生广泛深入地学习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大同中学创立“五月诗会”品牌活动,开设古典诗词专项评比,接受全市中学生投稿,以诗会友,促进诗词知识传播。卢湾一中心小学举办了传统佳节赛诗会、“中国人过中国节”诗词吟诵等活动,并开设了明智课等课程,使每个年级不同的古典诗词学习拓展内容形成系列。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拥有以“国文化”为品牌的区学生民族文化学习系列活动——“国饮”
“国术”“国艺”“国乐”和“国学”。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以“体裁”
“题材”和“人物”为三大线索,以诵读和鉴赏为主要教学方式,带领学生领略先秦的古雅、汉唐的雄风和两宋的绮丽,在边塞军旅与山水田园中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从竹林七贤、建安七子、诗仙诗圣的文字中找寻中华文化的优雅灵魂。
在注重诗词欣赏、品格涵养的同时,黄浦区探索在学校开设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手工技艺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清华中学每周开设“上海灯彩”国家级传承人何伟福的灯彩制作技艺课程,七色花小学每周开设工艺美术大师樊黎明的软陶课程,市南中学、中华路三小每月一次邀请“上海里弄风筝”推广人开设制作技艺传习班,思南路幼儿园不定期地邀请“面塑、剪纸、编结”等大师为小朋友们上课。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技艺方面的课程,既培养了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和动手能力,也使小朋友们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弘扬者。
进商圈,推动业态转型升级
近年来,黄浦积极将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和民族、民俗、民间“三民”文化融入区内商圈,通过打造大世界、豫园灯会等文化传承的经典地标与品牌,为这些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寻找到与当代社会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使其成为传统商圈业态调整、能级提升的鲜活动力。
修缮一新的大世界以“传习、传艺、传承”为重点,突出非遗展览、非遗表演、非遗美食、非遗传习和数字非遗五大专业板块,将
“原生态”和“再设计”作为两大专业脉络,鼓励更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大众创新者,以多样的渠道和方式,走近、看到、参与非遗的再造和再生。2016年底,大世界对外试运行,首期内容以国内非遗项目的展示与传播为主,展览部分邀请了数位国家级和地方代表性技艺传承人,携家族藏品和个人代表作品亲临现场,进行工艺表演和作品展示。非遗表演不仅恢复了大舞台作为中央表演的功能,除了有广为熟知的戏曲表演,还有特别定制的非遗灯光秀;特邀评弹名家在大世界首演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评弹版《繁花》,获得广泛好评。黄浦区还设立了大世界传艺中心,以“聆听非遗讲座、体验非遗项目”为主要形式,截至2016年12月底,共举办相关活动150余场,辅导近4000人次,有力推动了黄浦区非遗保护工作向活态传承的转变。
豫园商城是上海知名的商业文化旅游地标,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地”,现有1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国家级2个、市级4个、区级7个。2015年开始,借助上海旅游节和上海购物节的平台,通过商业区人流量多的带动效应,豫园商城内13个项目进行宣传展示,以传承技艺互动、特色产品介绍的方式,进一步推廣和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和传统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园灯会迄今已经举办了23年、22届,成了上海春节期间最具影响力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在保留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近几年的豫园灯会在创新上下了大功夫,借助舞台布景、音响灯光及激光电动、喷水鼓风装置等现代技术,使灯会更具吸引力。今年的豫园灯会举办31天共接待游客约450万人次,创历史之最。
打浦桥商圈的田子坊内,重彩画家、海派剪纸大师李守白的工作室就设立在此。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大师画作,可以传习交流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参加这里定期举行的公益工艺教学活动,还可以买到融合了传统文化、海派文化、时尚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吸引了大批年轻人。此外,黄浦区创设“文化快闪”的方式,利用白领的午间休息时间,将海派剪纸、墨锭描金、旗袍盘扣编织技艺、茶道、香道、插花艺术等文化项目送进商务楼宇白领群体中,满足青年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需求,丰富商务楼宇的文化供给,引领新消费、新时尚。总之,非遗和三民文化活态传承项目极大丰富了黄浦商圈的文化内涵,推动了黄浦商业的持续繁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责任编辑 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