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真
摘 要:生态课堂的目标是运用生态系统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相比,生态课堂更尊重生态规律,彰显生态特征,重视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课堂系统的内在秩序。文章分析了生态化课堂的多样性、整体性、开放性和共生性特征,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构建生态化课堂的几种有效策略。
关键词:生态化课堂;生态系统;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5-0073-02
Abstract: The goal of ecological classroom is to guide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ecosystem concept.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classrooms, ecological classrooms follow ecological rules, reflect ecological features and place emphasis on the interaction among teachers, students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along with the internal order of the classroom system.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our features of ecological classrooms, which have diversity, integrity, openness and symbiosis, and proposes several effective strategies in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lassrooms based on these features.
Keywords: ecological classroom; ecolog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strategy
生态(ec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是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Haeckel)于1866年创立了生态学这门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以及生物体和周围的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0世纪30年代,英国植物学家坦斯利(A.G.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生态系统涉及到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这个系统内部,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不可分割的动态平衡整体。
一、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1976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的概念。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研究目的在于解释教育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规律,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教育生态学研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的研究范围是地球整个生态圈内以国家为疆域的大的教育生态系统;微观层次则具体到学校或课堂的教育生态问题。课堂生态研究是借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学中课堂教学的问题,也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课堂现象,研究结果是促进教育学学科知识中课堂知识的增长。
二、生态化课堂的特征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以及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等因素构成的,因此课堂具备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运转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课堂生态研究属于教育生态学中的微观研究。这个系统的生物因素是教师和学生,非生物因素则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等。生态课堂研究的是這些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各要素的功能作用。课堂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整体性、开放性和共生性等鲜明的生态特征。
(一)多样性
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课堂生态系统中涉及到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比如,生物因素中的教师和学生在年龄、爱好、性格等方面都互不相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个性特征、认知水平、学习风格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受到各自所处环境的影响,因而风格也不同。也正因为学生个性迥异,课堂氛围才能丰富多彩。这些都是课堂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必要条件。
(二)整体性
对一个系统而言,它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整體性。所谓整体性,指的是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多个部分组成,由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差异并且彼此相互作用,因此系统的不同部分之间才会形成有序关联。课堂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是由复杂多样的因素组成,包括学生、课程设计、教学环境、教学评价、教师等,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个因素都能在这个系统中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缺少任何一个因素,整个课堂教学都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
(三)开放性
生态课堂的开放性表现为环境的开放、人的开放和教学的开放。尽管教室是教学的物质基础,但教学活动并不局限于教室,某些教学活动要在课外进行,学生还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等。同时外部的资源也会走进教室,内外互动,所以生态课堂的教学环境是开放的。此外,教育倡导精神开放,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相互理解,这样才能开放视野,接纳更多的知识和观点。教学的开放性表现在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本教材,教学形式新颖多样。此外,课堂生态系统和家庭生态系统、学校制度生态系统等多个领域都有联系。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课堂生态系统只有和外界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传输交换才能有效运行。
(四)共生性
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题,他们在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共生态,即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状态为条件的,一方存在状态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另一方的存在状态。在生态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互惠共生的生态关系,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价值活动形式。教师在选择教案设计和教学方法时会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体现了教师的价值。同样,教师对教学思想的调整和修改也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教师教学活动的改进势必会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能彼此体现对方的生命活动价值。
三、生态化课堂的构建策略
教师、学生和开展教学活动的环境三个部分组成了课堂生态系统。课堂是师生等生物因素活动的场所。课堂教学中传递的是信息和知识,教师加工知识并且指导学生积极构建知识体系。学生接收知识,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再次加工,并且加以消化吸收,是知识的消费者,所以说,教师与学生是共生共存的关系。
尊重作为课堂主题的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调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与所处物质环境的相互关系,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构建生态化课堂,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促进生态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生态课堂的物质因素
课堂生态中的物质因素主要指课堂的采光、温度、颜色以及班级规模和教室的座位安排等。例如,灯光的强弱会影响学生的视力,甚至影响到智力活动。如果班级规模过大,座位过于拥挤,学生容易产生厌倦、烦躁的情绪,而且不合理的座位安排不利于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控制班级规模,实现小班教学,使用移动桌椅安排不同的座位排列方式,创设安静宽敞而温馨的课堂环境,都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活动能在一个有序而充满活力的环境中进行,有助于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和学习行为的改善。
(二)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常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知识目标需要明确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制定知识目标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结构体系和课程内容,同时兼顾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背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增长知识以外,还要发展认知能力和情感。因此,除了设立知识目标,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到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因为学生的认知层次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同时,情感因素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内部状态和外部表现。综合上述三个方面制定的教学目标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使其在习得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自我调节,相互尊重,善于交流合作。
(三)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生态课堂提倡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讲授式,发现式,启发式等不同的教学方式,其中,最常使用的是发现式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提供信息,学生在经过探究后得到结论。实施发现式教学法时要考虑到学习任务和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将活动置于情境脉络之中,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感知语言,汲取信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创设多种形式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视野,提高理解能力。
(四)实行发展性的综合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是单一的,终结性的,而且多局限于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测试。在这种评价体系中,教师是唯一的評价主体,考试是唯一的評价方式,这种“一锤定音”的做法会产生很多消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它不是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每个生态系统本身都具有调节自身功能的反馈机制。课堂生态系统亦是如此,其反馈机制的核心就是教学评价体系。生态化课堂的教学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基于过程、基于绩效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会考虑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涉及到学生的课上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习主动性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并非一次考试成绩说了算。发展性综合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能力发展和学习需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教学评价真正发挥反馈调节的作用,只有这样的评价体系才能使生态课堂系统中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陈茜.基于群体动力学原理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生态问题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5).
[2]杜亚丽.关于生态与生态课堂的解读[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3]黄远振.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外语教育[D].福州:福州师范大学,2007.
[4]李森.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J].教育研究,2005(10).
[5]刘森林.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设计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8(5).
[6]孙芙蓉.试论课堂生态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