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庞茂琨 隋林华
整理:隋林华 侯茶茶
收藏与投资:今年5月,以“折叠的肖像”为主题的新作展成功举办,此次展览呈现了您近期创作的7幅油画及31幅素描作品。策展人黄笃认为,“折叠的图像呈现了不确定I生相遇所产生的可能性——暗喻着经典对当代、东方对西方、过去对现在、面对面、目光对目光的相遇、交汇、对比、对话和交流”。您是否认同这种观点?您新近作品依旧是肖像画创作,乍一看还是沿用了惯常的古典主义写实方法,但细细品读之后会发现,对于经典图像的挪用与重置建构出一种新型的语言关系,“古典”的呈现、解读得以延展、再生,带给观者更多的思考、想象。能否以您近期的作品《委拉斯贵兹的客厅》为例,向我们解析下您创作这批作品的一些想法和观点?
庞茂琨:我非常同意策展人黃笃老师的策展理念。其实,这批作品主要是关于时间、空间、重置、挪用以及自我等概念的综合思考与体现。“折叠”这个词恰恰能够比较准确地概括我所要传达的想法,这其中包括了一种对时空与历史的心理感悟和精神对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发展,而是在时空观念上的多维重叠。同时,在选择作品题材的时候,我尽可能选择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古典名画作为我的选择重点。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基于古今对话的一个可能性来考虑的。以《委拉斯贵兹的客厅》为例,这是我今年年初收入这一系列创作的第一张作品,这是对委拉斯贵兹于1650年画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的挪用与重置。这张《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应该是家喻户晓的,教皇英诺森是威严与权力的象征。而在我这次的作品中,我把自己融入其中是想消解和解构这种权威感,虚拟出自己与英诺森在一个空间里,试图找到一个平等的对话状态。
收藏与投资:您在大家的普遍印象中是一个有着古典性的艺术家,在控制画面的色彩、人物、造型等诸多因素时还是非常古典。而这一批作品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很放松,创作自由得以更大程度的解放,同时,画面中呈现的形象看起来都很熟悉,但通过“修改”成另一种叙事,使得画面包含荒诞性的意味。这些信息告诉我们,与其说是图像变化了,不如说是您在变化。能否谈一谈您的创作初衷。
庞茂琨:一直以来,我对古典艺术都有特殊的情结,从读书的时候开始到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也花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对古典绘画技法的研究和探索中,越是深入,越是发现经典的东西是无法超越的,于是在后来的创作中,我逐渐想摆脱它,并努力去寻找新的东西。但是当经历了多年的逃离与叛逆的阶段之后,现在却能很自然地回到经典本身,从古典艺术的内部也进行一些改变。通过自己的这些尝试,又和以前自己迷恋的古典艺术产生了另外一层关系和意义。我觉得这个更有意思。
收藏与投资: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虽然您的艺术风格不断有新的变化,偶尔会丢掉一些局部然后加入些新的想法,但叠加的基础似乎并未有改变,我认为,“古典主义”在您的作品中始终都是永恒的主题。“古典”范畴泊来自西方,如今却成为具有“中国性”的艺术主题,在当代语境下,应如何理解“古典主义”?
庞茂琨:就西方艺术史而言,关于古典主义的概念应该是比较清晰的,类比西方,其实我们传统艺术的发展与西方传统艺术有某种共同性,他们都在各自相对封闭的文化情境中发展、延伸,并形成较为系统的艺术特质。古典艺术有共同点是整一性、综合性。以绘画为例,尽管在视觉表现上东西方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它们都是一种印证视觉经验和内心精神体验的实体,它们不仅让我们感慨它们的形式所产生的完美感,而且重要的是能让我们为那种主观与客观的高度和谐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因此,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传统是我们难以回避的问题,古典主义对于艺术家而言,重要的是如何延展其在当下的可能性,找到历史与今天的视觉关联点,并将自己的艺术方式言说出来。
收藏与投资:真正对您的艺术风格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外艺术家有哪些?另外,当代艺术家中有没有您比较偏爱的?
庞茂琨:影响我的艺术家有很多,就传统艺术而言,委拉斯贵兹、鲁本斯等艺术大师对我的影响都非常大,我所喜欢的艺术家也相对比较固定。但是在当代艺术中的艺术家就太多了,也不固定,因为当代艺术家大都是个性化的,往往是他们的某一个作品或者是观念,让我从中受到一些启发,但却没有像古典大师那样让我一直喜欢的。
收藏与投资:1995年,您曾赴荷兰进行学术访问,之后又赴俄参加艺术交流展,通过亲身观摩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深刻影响了您对艺术的理解,回国后的画风发生极大的转变。现在回望那段经历,您觉得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庞茂琨:1995年,我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学术访问,紧接着1996年又去俄罗斯一个月。在这期间,对西方艺术有了深入的接触,从传统艺术到当代艺术,对我的触动还是非常大的。以前对西方艺术的认知都是比较狭隘、片面的,围绕绘画技术层面的问题比较多。那一次的学术访问经历,让我对西方美术史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更加确信艺术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个性的理解和创造才有意义。
收藏与投资:据了解,您曾经在朋友圈征集朋友自拍照,并将之以素描的方式描绘出来,这可谓是赶了一把自媒体的热潮,这个想法产生的契机是?效果怎样?
庞茂琨:对自拍的关注是从2015年开始的,我觉得它越来越成为现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流行现象,由此也生发了我对这个时代的感受、思考。我觉得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感想、观点,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图像或者是语言都表达出来。而自拍更是在自媒体时代应运而生的一个行为。因为以前拍照总是专门用照相机来拍对象,要自拍的话,都很不方便。而现在有了手机以后,就可以伸长手,把几个人拍进去,后来又有了自拍杆,就可以拍得到更开阔、更大的画面,可以装更多内容,这些都是为了提供在这个时代对这种非常独立、孤独的人的一种眷顾吧,我觉得它更能够体现自媒体时代的一个特性。100张素描面孔的形象都来自于微信朋友圈。之前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征集自拍照,在短短时间内我就收到上百张图片,在经过筛选之后,我选择每人一张照片画出来,于是形成了现在这组素描作品。
收藏与投资:您在进行油画创作的同时,还画了大量的素描作品。在这个图像爆炸的时代,“绘画死亡论”甚嚣尘上,但您却通过“手绘”形式扩大着图像的功能,在您观念中,手绘在当代语境下的价值是什么?另外,其中大多数肖像素描的素材来自互联网,从独立的个体到群体的关联,绘画的社会学意义得以建立,艺术介入社会的方式如何把握?
庞茂琨:从你的提问中,关于“手绘”在我理解应该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手稿的创作;第二,手绘语言在当下的意义。首先,就手稿而言,它是艺术家最为日常的艺术经验与最为原初的心性流露,而这样的心性流露往往又能真实地揭示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艺术理念。可以说,手稿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对绘画形式的单纯化体验,同时这种体验也推动艺术家对客观物象的观察、理解和表现,并将我们内心的真实融于其中,從而获得一种精神与物质之间的沟通与平衡。其次,今天,尽管艺术家表达自我观念与态度的方式日益多样化,但“手绘”对于像我这样钟情于绘画语言研究的艺术家而言仍是我描述与表达自己的重要途径,只是在我看来,“手绘”必须是建立在个人意志之上的,而一个艺术家的个人意志不仅仅是艺术本体的技术与呈现问题,还必须与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相关联。
而如何让自己的艺术介入社会,在我看来这是非常自然的选择。因为艺术家的意图与思想的酝酿过程离不开他所赖以生存的外在现实。由此,我想如何叙述与呈现我们此刻的现实情景是艺术家作品最重要的意义之一。而我所理解的现实则是艺术家真正地在用内心去感知的世界,这是一种艺术家主观意识中的现实,是经过甄别和重组的,并期待从这一感知过程中挖掘艺术作为表现载体,其语言修辞方式表达的可能性与观念展开的多样性。
收藏与投资:您在创作画面中喜欢加入“我”的图像,画面中“我”的存在是否需要一个理由?
庞茂琨:我的自画像其实不算是特别多的,年轻的时候喜欢画自画像,因为那时候自我意识比较强烈,总是喜欢观察自己的表情、各种神态,也有兴趣研究,但是后来年龄大了以后,慢慢画得比较少了。现在在创作中,有时候因为需要会把自己安排在一个大场面里面、一个群体里面,这种画面是近两年才出来的,是因为“游观”系列,很多活动是表现的自己周边的一些朋友的集体行为,所以肯定会把自己牵扯进去,有很多画面会把自己安排进去,这个是因为这段时间特殊的题材所决定的。当然,我觉得只要画面当中牵涉到自己的形象,不管是通过什么途径,都会有一些触动,因为特别是画到自己的时候,会对自己非常看重,会思考很多东西,会想到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一种关系,也会想到生命的无常,或者是生命的短暂、生命的意义等等,肯定会比画其他人物更有内心的一种自审、自我观照的因素在里面。
收藏与投资:大家在评论艺术家创作的时候,都认为在作品中有内心思想的呈现才是真正的“创作”,否则都属于“临摹”,但这种想法直接导致了很多艺术创作者用千奇百怪的方式展示一些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个人思想”,像很多行为艺术用过激的方式呈现出来,大众并不能接受。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关于创作中如何表达艺术家个人的思想,您是如何做的?您觉得大众对于艺术能否解读正确,对艺术家的创作有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呢?
庞茂琨:艺术家创作确实要有思考,没有思想的创作就是一种重复,一个简单的重复就不是艺术创造,而是纯技术性的东西。而艺术家的创作是个体体验的外化过程,每个人的体验是由里到外的,是一种独立的思考和观察,有强烈的个人意志,因此,创作也是个性化的。个性化的创作也许不会被大众所理解,但是就艺术家的角度而言,在我看来,这是艺术家的自由。但是艺术是需要被承认的,它需要与公众产生互动,能够为大家所理解的艺术,并在公众中产生影响的艺术究其社会功能性而言是有意义的。所以,反观我们的历史,经典作品实际上都是最终被大众理解的作品。
收藏与投资:色彩在您的绘画语言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您亦有一套专属于自己的色彩编码,比如将画面中人物的皮肤固有色替换为稍显怪异的蓝、绿、紫等色彩。这种构建视觉秩序的方式是如何实现的?
庞茂琨:你说的是我在2013年、2014年期间创作的“浮世·游观”系列作品。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我尝试了转换固有色的方式,以一种破坏性的主观色彩取代了客观对象色。通过这样的转换,我突然发现,当某一个固有因素的改变就会使得原本完整的秩序关系被打破;而恰恰是这样的一种破坏,会再次营造出一个熟悉和陌生的矛盾统一体——让我的画面与现实再次有了间离的关系。我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描绘,呈现我对现实生活的第一经验,并以一种最为真诚、直接,甚至生硬的方式传导出来,强行使之脱离我们习惯的意义解读,从而让观者体验到时代景观的一个新维度。而与现实保持的这种刻意划分出的心理距离,能够使我们看得更加具体和真切。
收藏与投资:2000年以来,大概每隔几年您就会进行风格上的转向,“虚拟时光”“游离者”“神话”“游观”“镜花缘”“自拍”等系列作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由古典逐渐切入至当下日常,通过主观介入,日常生活的切片构成作品题材和图像的来源。为什么会进行多元化的风格尝试?转变动机又是什么?
庞茂琨:我的创作其实一直是围绕我所遭遇的日常生活而展开的。在我看来,无论现实中发生了怎样的情节与故事,他们都属于画面、属于画面中各类修辞所营造的总体氛围。只是在画面完成之后,它成为了艺术家的一种旨意,在这期间,现实被改变了,被处理了,它关联于现实,又疏离于现实。因为我认为艺术家就该如此,应与纷乱无序的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并用艺术的方式去修正它,解构它。只是在2000年以后,我的作品画面表现一直在发生着比较鲜明的变化,但是如果了解我或者是在我自己来看,其实这都是在我的创作线索上的有序延展。在不同的创作阶段,我都会自己提出要求,早期主要是针对绘画语言和技术上的探索,现在更多地会带入问题意识的思考,进行一系列观念和话题性的创作,例如这两年我对观看与自我观看的思考,以及这一问题在自媒体时代下的转换引发的新的观看问题的呈现。今年的这批作品主要是关于时间、空间、重置、挪用以及自我等概念的综合思考与体现。
收藏与投资:日常图像在画面中通过重组而具有了新的阐释意义,风格的不断尝试使您由油画艺术家开始转向图像艺术家,从而完成了双重身份的转换,“图像”概念的强化在您的艺术创作中意味着什么?
庞茂琨:面对中国当下的社会景观,现实的戏剧性与荒诞性已然远远超乎你的想象,现实已经成为最大、最炫目的舞台,也为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图像获取的便捷化,让我几乎放弃了手稿的悉心刻画,我也逐渐习惯了通过PS进行手稿创作。但是,图像对于我而言,因为图像本身的直观性和公共指涉性,它只能完成图解式的说明作用。只有通过艺术家自我的感悟与独特的修辞手法的介入,才能使言说具有特定的意味,才能使图像的传播上升为具有艺术本体的价值和意义。
收藏与投资:有评论家将您的艺术风格概括为“庞氏风格”或“庞茂琨现象”,对此,您是怎样看待的?
庞茂琨:艺术和艺术家都是需要被承认的,同时艺术批评和艺术创作是两个不同的系统,艺术家应该坚持自己创作的独立性,不为其他因素所干扰。很感谢我的艺术能为大家所关注,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艺术家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创作的独立人格与坚持不懈的自我挑战,而不是于某一种风格和套路中自我沉醉,特别是对于今天而言,个人风格这个东西是有局限性的,应该打破它。
收藏与投资:从学生时代至今,三十余年来,您从未离开过川美。作为川美发展变迁的亲历者、见证者,再到现今的领导者,可以说,您的命运与川美这片土地紧密关联。请简单分享下过程。
庞茂琨:从川美附中一直到今天,我在川美已经有将近40年了,对这个学校非常有感情,经历了川美的发展与变迁,早已很自然地把自己融入學校之中,与之荣辱与共,同时川美也见证了我的成长,从一个学生到一名老师,再到现在自己担任院长的行政角色,我的命运是与川美密切相联的,因此,延续川美精神,推动它的发展更是自己不容推脱的责任。
收藏与投资:从地缘来看,川美深处西南内地,与东部相比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川美油画系十几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央美、国美等同类院校相比也有着鲜明特色。相较于东部城市,尤其是北上广地区,总体来说,存在差异性的同时,您觉得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庞茂琨:川美地处西南内地,西部确实是相对封闭的地方,但是在信息化时代,地缘上的封闭已经不是一个问题。川美在教学理念上一直坚持自由、开放、包容的氛围,提倡以创作带动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也成为了我们学校的特色。全国包括央美、国美在内的其他九所美院其实都有自身的教学特色与学统沿承,这个没办法进行比较,因为艺术的教学是没有办法量化和标准化的。我觉得,作为艺术院校如果能够持续地保持它的特色,并不断丰富教学的创新能力,这就显得难能可贵。当然,如果从总体文化氛围来讲,川美与北上广的美术院校比较还是有一些劣势,那就是在学院之外,学生缺少社会平台的实践与平台,机会没有北上广城市的学校来的直接。但有时候劣势也是优势,没有太多的干扰,学生的创作会更深入、更纯粹。
收藏与投资:新科技手段的日益革新影响至艺术创作领域,观念艺术大行其道,对于传统艺术,尤其是架上绘画来讲,是否可以说挑战大于机遇?美术学院内也开始增设材料、影像等新型课程,对于川美,在这方面的调整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
庞茂琨:就国际艺术发展趋势而言,随着科技手段的多样化,新媒体艺术势必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在年轻人这一代身上会有更突出的表现。作为一个学院来说,面对新的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的教学,应该寻找一种平衡,传统艺术的东西需要在教学中延续,因为艺术是一个人文专业,它需要持续的文化综合的积累才能不断发酵,而传统艺术与文化的培养会为学生构建起关于文化与思想的知识坐标,学生在此坐标上展开自己的方向。当然,新型的艺术学科也要发展,要给学生不断输送新的养分,扩展他们的艺术视野。目前,学院一方面在加强传统优势学科巩固建设的同时,也在推进新兴学科的发展。
收藏与投资:当下艺术与市场的关系异常紧密,许多艺术机构的市场导向关注于青年艺术家的发掘、培养、包装。比如十多年前川美“卡通一代”的火爆,造就了一批80后明星艺术家。过多被关注,以及过早接受市场的洗礼、冲击,势必会对年轻画家群体艺术观的建构产生影响。作为美术学院教育机构,既定的学术框架、培养目标应如何应对资本与市场?
庞茂琨:艺术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是我们时代和艺术机制成熟的表现,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不可避免地会与艺术市场产生或多或少的关联,但是就一个高校艺术教育而言,有自身非常系统的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学术自律,是有严谨的教学体系和学术判断标准的。所以在学校教学期间,我们是不会直接地去参与一些市场的行为,不提倡学生过早地参与市场、依赖市场。2006年前后造就了一批年轻的市场明星,这个不是川美的个案,这是中国艺术市场的普遍问题,是需要我们社会共同反思的。不过市场也是的确存在的,在我们的教学中,市场的话题也无法逃避,我们会在教学中更主动地引导学生如何去面对市场,如何在创作中保持自己的艺术独立性。
收藏与投资:最后想问一下您,对于艺术媒体而言,您觉得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为艺术家发声,为时代正声,为大众解读?
庞茂琨:艺术媒体一个重要的担当就是要搭建一个艺术与大众良性互动的平台,让大众能够理解艺术,能够解读艺术,这个是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艺术媒体也应该保持自身艺术判断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因为在整个文化结构链中,艺术媒体是相当重要的传播和联动环节,它的健全与良性循环,才能促进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良性、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