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菊 李振
摘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发展理念的生成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发展问题进行的反思与纠偏,也是对当下世界各国发展中面临的全球性生态恶化、贫富分化、价值链固化问题给出的“中国方案”。新发展理念所引领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既是中国崛起之路,也代表着世界文明发展的新方向,只有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人类才可能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动力发育;现代化追求;时代自觉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7)06-0029-05
一、现代化追求:新發展理念的内生动力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挑战和压力下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自洋务运动以来的工业化运动到民国时期的工业建设再到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探索无一不是中国人追求发展、走向现代的圆梦之旅。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多次提出,积极创造条件,“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2]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摆脱落后和贫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3](P409)此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充实。四个现代化正式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则是在1964年底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20世纪内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3](P439)从此,四个现代化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令人痛惜的是,自“大跃进”至“文革”期间,中国社会发展偏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主题,使现代化事业遭受了严重损失。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短时间内在“一个烂摊子”上解决了普遍贫穷,奠定了现代化建设基础的功绩是不能抹杀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封闭的国门被彻底推开,遮蔽的视野被完全打开后,邓小平开始思考如何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鉴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邓小平对现代化的具体目标进行修改,“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太高。” [4]在此基础上,1987年10月的十三大上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力争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此后近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克服了思想、理论、体制、机制等一系列的羁绊和障碍,一步步推进现代化的历史征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从一个尚未解决温饱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创造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新奇迹。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规模范围和结构层次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粗放的发展方式遭遇瓶颈,现代化需要新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依靠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的外向型经济,中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和巨大的发展成果。但日渐趋紧的资源约束、日益恶化的生态趋势,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经济发展开始步入新常态。从表象上看这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但就其实质而言则是发展动力的转换。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当一国投资增速放缓、效率下降时,必须更多依靠科技和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使经济发展获得新动力。当下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虽不断提升,但总体而言,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强,自主技术和知名品牌缺乏,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发展的失衡问题突出,现代化需要新布局
我国发展的失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失衡、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匹配等方面。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体制与机制的、政策与措施的等很多方面。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看,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某些领域、某些方面一段时间内的非均衡发展是难以避免的。但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后,就必须要逐渐解决这些问题。否则,不仅拖累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速度和水平,妨碍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也有悖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现代化需要新引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奇迹”,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生态问题: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粗放型发展方式不但使我国能源、资源不堪重负,也造成大范围雾霾、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等突出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人民的“心头之患”。小康全面不全面,绿色生态很关键。因此,中国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必然要求铸就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道路。
4.内外联动不平衡,现代化需要新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科技实力逐渐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重。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对外开放中存在的不足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当前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的程度加深、节奏加快,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而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因此今后的对外开放不仅要注重“引进来”,更要关注“走出去”;不仅要融入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更要主动参与构建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搭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特别是要掌握制度性话语权,引领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
5.社会公平正义有缺失,现代化需要新安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由于较多地关注效率,兼顾公平不够,由此导致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收入悬殊,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必须树立共享发展的理念,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增强获得感,从而为现代化发展凝聚共识汇集力量。
现代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接续奋斗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影响力显著提升。可以说,“雄厚的物質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本、广阔的市场空间、巨大的发展潜力、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既是我国现代化的成就,也是进一步发展的优势与基础。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现代化道路并不平坦,积累了诸多的问题和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和问题促使我们去重新认识当前的发展实践,去反思现有的发展理论,去创造新的发展理念。
二、超越“资本时代”的理性自觉:新发展理念的主体选择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时代的产物。当今时代,全球化依然是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全球化的显著特征是市场的全球化,是以资本自由为目的的全球化。资本逻辑把人在内的一切东西皆视为追求利润的手段,追求利润、让自身增值是资本的本性。因此,在利润的驱动下,市场、资本、跨国公司几乎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随着以市场为主宰、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资本主义本身所固有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并逐渐跨越国境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时代难题。
1.无限增长神话造成的全球生态困境
在人类5000年文明史的历史长河中,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对于地球的自然力量,人类的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因而,人类对地球本身的征服、扩张和主宰还不成为一个问题。从15世纪开始,伴随着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产生,人类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 [5]至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异化,在这种“万物皆为我所用”逻辑下,人类为欲望与利益所驱动,不断地攫取自然资源并创造出“无限增长的神话”。神话的背后是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生态失衡的出现。今时今日,这些问题已经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蔓延到世界各地,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时代问题。
2.跨国流动引发的全球贫富分化困境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卷入到全球化进程中来。从理论上说,全球化通过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可以带来财富的增加和经济的繁荣,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人都可以分享到全球财富增长的红利。但在实践中,这一设想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虽然全球化促使亚洲、欧洲和北美工业国家的富人变得越来越富,但与此同时,全球化却又加大了国与国之间以及一个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 [6]经济全球化破坏了二战结束后逐渐形成的劳资妥协的社会契约,在“资本为王”的逻辑支配下,资本收入在上升,劳动收入在下降,“强资本、弱劳工”的格局渐成。通过全球化而富裕起来的不是普通工人,而是资本所有者。
3.国际分工带来的全球价值链固化
近年来,传统的国际分工出现新趋势:从“产业间分工细化”到“产品内分工”,从“主要使用本国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出口”向“某些生产要素在一些国家集聚并面向世界生产”转变。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各国依靠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个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过程,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一环。发达国家以其所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和高素质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品牌、产品的研发设计、产品的销售方面有优势,从而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获得较高的收益。发展中国家的优势要素则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多从事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生产要素的趋利本性把这种不合理的全球价值链牢牢地固定在世界的经济版图上。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面对。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社会主义中国,在深度融入世界的基础上,勇敢地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谋划人类发展的未来。“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开放和协调为机制,以绿色和共享为旨归”的新发展理念正是解决全球性“生态恶化、贫富分化、价值链固化”问题的“中国答案”。
三、新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时代自觉
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是从具体的人和具体的现实时空出发,坚持社会历史发展与人民主体发展的统一,在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和实践中,解构阻碍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诸要素,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7]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正是从“全球一体化”这一现实时空下的“人民”出发,在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布局、发展保障等方面形成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新理念的生成不仅缘于中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是对全球化时代中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的理论创新。
1.创新——打破全球价值链固化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下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者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在跨国经营中为了绕过贸易壁垒、适应当地市场特点、降低运输成本等,将价值链的部分环节转移出去,从而直接组织、主导了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协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利润分配是不公平的,发达国家多以技术和知识参与分配,从事研发与设计、品牌和营销等环节而处于利润丰厚的价值链上游;发展中国家常以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参与分工,所承接的环节基本是低端的生产和加工,利润空间有限。要打破这种不公正的利益分配格局,发展中国家必须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进入国家分工体系的中高端,重构全球价值链。
2.协调——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了一种新格局:物质产品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资本、专利、核心技术等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资金、财富则以各种方式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这一新局面导致“南北”差距持续扩大,全世界的财富进一步集中到少数人手上,由此引发了大量的贸易摩擦、政局动荡等矛盾,若任其发展,必将影响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确保全球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3.绿色——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臭氧层破坏、化学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全球生态安全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人因自然而生,人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因此,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必须秉承绿色发展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4.开放——世界经济普惠共赢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面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失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和质疑全球化,保守主义日益在各国蔓延。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存在,必然要与世界发生交流与碰撞、合作与竞争。若“我们把世界经济比作人的肌体,那么贸易和投资就是血液。如果气滞血瘀,难畅其流,世界经济就无法健康发展”,[8]因此,只有秉持开放发展的理念,积极融入世界竞争合作,用发展的眼光来解决全球化中遇到的问题,世界各国方能实现普惠共赢。
5.共享——挣脱全球贫富分化的藩篱的必然要求
让人民享受发展带来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基本权利,也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国家追求。全球化时代,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给各参与主体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增加。但世界范围的财富流动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财富更不均衡,穷国、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中的部分利益受损者成为了全球化的“输者”,全球性的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这种贫富分化加剧了“输国”的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给世界局势的动荡埋下了隐患。因此,全球的和平共生必然要求打破全球贫富分化的藩篱,让世界人民共享世界发展的成果。
新发展理念的生成,不仅是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展问题的理性审视和分析,也是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所面临的时代问题的“中国方案”。新发展理念所引领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既是中国崛起之路,也代表着世界文明发展的新方向,只有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人类才可能会拥有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27.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0.
[3]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93.
[6]乔治.奇. 全球化的管理—相互依存时代的全球化趋势[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998.
[7]李振.从五大发展理念看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时代自觉 [J].思想理论教育,2017(1).
[8]习近平.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N].人民日报,2015—01—16.
"Consciousness of the Times" of Modernization: the Dynamics
of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Zhang Ju,Li Zhen
(School of Marxism,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Abstract: The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ncluding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ness, openness and sharing, is a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combining Marxist development theory with contemporary China's reality, and it 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is the reflection and rectification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s of the development problems appearing in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building a prosperous, strong, democratic and civilized society. It is also the "China program", given as solution to the global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the 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nd the current problem of value chain curing. The path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led by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is not only the road to China's rise but also represent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civilization. Only by adhering to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ness, openness and sharing can mankind have a brighter future.
Key words: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dynamics; pursuit of modernization; times conscious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