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茂华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练习7中的“处处留心”中建议学生学点棋艺,而对于下棋我是“门外汉”。可是,我也不能照本宣科、纸上谈“棋”。通過和孩子们交谈,我知道班上有几个同学的家长是象棋高手。于是,我立即通过班级QQ群向他们求助。很快,就有好几个家长和我联系。经过沟通,最后,我决定邀请俞同学的爸爸来给孩子们上一堂象棋课(兼语文课)。这是我第一次邀请家长到教室里给孩子们上“语文课”,我希望“新鲜的面孔”“新鲜的教学形式”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给夏日的教室带来一阵清凉的风。
那天,我把俞同学的爸爸迎进校园。他在作自我介绍时,脸涨得通红,显然有点紧张。我悄然走出教室,站在窗外。他一下放松多了,从象棋的历史讲到象棋的规则,越讲声音越响亮,越讲越有激情。他一边讲解下棋的规则,一边在棋谱上摆弄棋子。俞同学则在旁边带领同学们诵读下棋歌诀,既直观又形象。我也情不自禁地被吸引住了。“俞老师”在同学之间穿梭着,不厌其烦地指导着,始终乐呵呵的。“马后炮” “过河卒子” “棋逢对手”这些练习中出现的词语也不知什么时候被同学们写到了黑板上。有两名同学被请到棋台上对弈,其他同学做参谋。参谋每出一高招,就有奖品送上——一副象棋。怪不得“俞老师”进校园时手里捧着个大纸盒子,原来这是给孩子们准备的奖品。此刻,教室里既安静又热闹,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最终,棋台对奕的端同学“棋输一着”,很不甘心地下场了。
“俞老师”又相继出示了几盘“残局”,这可难倒了孩子们,却也吊起了他们下象棋的胃口。不知不觉,两节课(中途都没有下课)很快就结束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纷纷和“俞老师”相约下次再战。
当晚,我们班的语文家庭作业就是写一篇日记:把今天的“活动”写下来,并用上今天刚刚学到的词语,如果学生能准确用上词语的比喻意思,那就更好了。
孩子们的日记生动活泼,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写到了端同学“棋输一着”这一细节。
这天的“校信通”,我发了一张俞同学的爸爸给孩子们上课的照片,并写下了一段文字:你瞧,我们班俞同学的爸爸——一个普通的工程师,一个象棋爱好者,正在兴致勃勃地给孩子们上象棋课。临近期末,时已夏季,天气炎热,教室里也没有空调,50多个孩子全都聚精会神地盯着大屏幕,这个课堂似乎有点让人敬畏了。
在紧张的复习期间,中午走进我们四(5)班的教室,教室课桌上的棋盘随处可见,三五个同学聚在一块儿,围着棋盘津津乐道。快放暑假了,各种辅导班的信息可谓铺天盖地。但那天端同学的妈妈特地找到我,跟我说他们家孩子这个暑假非要学下象棋。“俞老师”课内点燃的兴趣火花已经燃烧到了课外,这让我喜出望外。
往年,端午时节,我多次号召孩子们学包粽子,端午假期“作业”也是学包粽子。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作业”完成得并不理想。很多孩子都反映自己家根本就不包粽子,没处去学。现在年轻的爸爸妈妈中会包粽子的真的不多,但是我知道爷爷奶奶一辈中有不少人藏有包粽子的好手艺。有了上一次的有效尝试,今年端午节,我决定将同学们的爷爷奶奶请进课堂——教孩子们包粽子,将班队活动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
很快我就联系了四位“老师傅”,他们都是班上同学的爷爷、奶奶们。他们全都欣然答应,并且连包粽子的各种材料都承包了。
周三的班队课,学生们早早拼好课桌,洗净双手,翘首以盼。我打开多媒体课件,柔和的背景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我突然觉得,用心为孩子去做点事真的很快乐。不一会儿,老师傅们陆续到达。活动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孩子们还不肯罢手。随后,我又趁热打铁,让孩子们以“学包粽子活动”为素材,完成一篇习作。
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们笔下的描述吧:
“瞧,一个个‘新老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有的端着盆儿,有的提着桶,有的捧着一些五花八门的东西……我们眼巴巴地望着门口。突然一个带着太阳帽,提着大桶的奶奶风度翩翩地朝我们走来。别看她满脸皱纹,头发泛白,可包粽子却是她的绝活……”
“奶奶娴熟地将粽叶卷成一个田螺状,嘴里还不停地说着:‘这个不能卷太大,那样容易散;也不能卷太小;这样不大不小的,正合适……说完,她给这个‘田螺喂了适当的‘粮食——一把白花花的糯米。一只手的大拇指死死地按住‘田螺与粽叶的交接点,另一只手则拿起多余的粽叶,顺着‘田螺的嘴巴绕一圈,剪去多出来的粽叶,把没被剪的粽叶塞进缝隙里。这样一看,呵!‘小脚粽成型了。”
孩子们的习作真实有趣,连我最头疼的两位“习作困难户”也写了四百多字。这些真心流露的文字让我怦然心动。端午节,中国传统的节日,这次活动不仅引导了孩子们在实践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为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提升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其实,在班主任的工作中,也可以引入家长资源。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充实班级生活,促成学生与不同家长群体以及家长所处的多元世界的交往,还可以通过班级活动直接促进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方式与内容的更新,影响家长的生活时空与内容安排,从而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爱读书的家长较少。怎么办?为此,我专门召开了一次家长会,号召家长朋友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红领巾读书节开展的“亲子共读”活动。活动进行了一个月之后,我通过“校信通”给家长们布置了一道“作业”:希望家长把和孩子共同读书的小故事或指导孩子读书的小故事写下来。全班48个孩子,我收到了46份家长的“作业”。其中,曾同学妈妈用铅笔写的亲子小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我的孩子很喜欢读书,可是我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每次我们的讨论都不深入,这是我觉得最对不起孩子的地方了。每次睡觉前,意文都会读书给我听,读着读着我就睡着了……
我把曾妈妈请到了学校,让她和孩子们讲讲没文化在生意场上的难处,讲讲曾同学在家喜欢读书的故事。不仅孩子们为之动容,在场的老师也深有感触。
教师不是全才,要想胜任语文教学,做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必须具有专业的语文教学水平,还得合理挖掘、利用生活的资源,以此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