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真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等,是文言文的主要构成内容,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是准确解读文言文的关键。
考纲中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是指依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所谓“常见实词”是指:(1)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340个常用实词。所谓“在文中”,即指语境。实词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考查重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文迁移法。
中学课本中学过大量的文言实词,平时练习中也会接触到大量实词,熟记这些实词的义项,在阅读时自觉地迁移学过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实词理解的正确率。
例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解析: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拔:攻取,占领。《廉颇蔺相如列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附:归附。《赤壁之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卫风·氓》 乘:登上、登临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北:逃亡的人。《过秦论》。答案:C
教材积累是前提,高考题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词都出自于教材,复习好教材,就能为答好文言考题奠定基础。每当我们阅读课外文言选段时,要想到自己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字词和句式,当然,还要再看一看情况是否相同。总之,教材是本,课外选文是末,所以说牢固的基础是很重要的,建议同学们把各册教材翻看一下,掌握课下注释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二、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例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3、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鳥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三、对称性原则推断。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例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很简单,通过对称性我们可以得出“以”的意思是“任用”);同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里面的见与被相对,意思相同,都是“被”的意思。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愈,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下面这几组对仗处的词意相近。
文过饰非——饰,文—掩饰 用漂亮的言词掩饰 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扶危济困——扶,济—扶助 比肩接踵——接, 比—紧接着,紧挨着
怜香惜玉——怜,惜—爱惜、爱 心驰神往——驰,往— 向往
这几组词含义相反相对。
党同伐异——伐,攻击;党,偏袒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夙兴夜寐——夜,晚;夙,早;兴:起来;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寤寐求之——寐,睡觉;寤,醒来 溯洄从之——洄,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避重就轻——就,不躲避→接近、趋向 欲盖弥彰——彰,不掩盖→彰显
对称性原则失汉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好好利用此原则可以事半功倍。
四、语法分析推断法(利用语法结构)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例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
2、范增数目项王(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3、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五、成语印证法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甚至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例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接近)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言听计从:听从)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招致)
4、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 (不期而遇 约定)
5、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超出)
6、召医而尤其故 (怨天尤人,责问)
成语是语文的活化石,成语中除保留了大量的文言实词外,还有文言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现象,因此学好成语对语文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语境综合分析法(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例1、烟涛微茫信难求(“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2、又以適去,意不自得。(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3、(郭)永以书抵幕府(“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上述几种方法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在具体解释词语时往往要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分析,如既要考虑该词有没有此义项和用法,又要考虑此义项是否符合语境等等。无论何种方法都需要建立在一定量的积累之上。积跬步方可致千里,聚沙成塔才能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