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金波
摘 要:在现代职教背景下,努力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接轨,大幅提高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作为中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建筑测量操作技能水平的高低对本专业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相关院校对本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但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仍可改进。为推动建筑测量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从“岗课一体,师生共导”的角度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岗课一体;师生共导;教学模式;建筑测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8-0115-03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efforts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vocational students, with the actual needs of enterprises, vocational schools to cultivate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level of vocational skill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vocational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talent task. As a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middle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level of building surveying operation skill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ents. The teaching mode of this course has been explored by the relevant institutions, but the effect can be improved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building measurement course, the paper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from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eaching by class,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 post-class integrati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ere teaching; teaching mode; building surveying
《建設测量》是职业教育中建筑施工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完成建筑测量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一方面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大幅提升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职业岗位的竞争力。作者从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对岗位需求的分析,将岗位能力和课程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优化,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本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在许多职业院校中,建筑测量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准项目化管理”或者是“项目化”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既是指授课内容和课堂组织形式模拟或仿照实际工程项目,利用仿项目的组织方式开展教学。“准项目化管理”的教学实现了“课堂组织形式准项目化、课程考核方式准项目化和技能训练方案准项目化”,从而解决了建筑测量实训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
但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特点,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一方面在主动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主动实践动手的意愿相对比较弱。特别是对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的应用和从实践中总结归纳理论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另一方面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也相对偏弱,遇到困难容易放弃,学习的持续性较低。
这也就导致在本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持续性存在不足,制约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总体提升;另一方面,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模式也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对于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的问题难以应付。
二、教学模式优化实践
针对当前建筑测量课程教学组织中的不足,作者以金华广播电视大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为教学研究对象,积极开展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优化实践活动。
(一)主要思路
由于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建筑测量》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理论知识会用、实践能力足够,依据这样的一个培养目标,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优化实践的思路如下:
将岗位能力要求与课程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资源进行重组。
也就是围绕“实践能力足够,理论知识会用”的这样一个目标,把“理论分析问题和岗位能力提升”的各类学习资源整合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和完善媒介资源,利用APP、微信资源课程公众号的构建,将微课、小视频、仿真游戏等教学辅助资源与手机端通过公众号和APP等终端无缝对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教学组织的多元化和课程知识表现的多元化,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均可学的要求。
打造师生共同参与的专业教学团队,一方面建筑测量的实践性比较强,要求同学主动参与,但授课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对每一个学生的辅导。因而以专业社团为载体,通过专业学生社团对学生骨干的培养,将教学触角进一步延伸。
(二)教学模式改革优化
根据本课程的实际特点,结合本课程的岗位能力要求和课程知识点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对课程资源的优化、教学方法的优化,对整个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形成了“岗课一体,师生共导”的课程教学模式,按照教学优化流程(图1)做好资源的准备和课程的组织。
按照这样的课程教学模式优化流程,一方面以数字资源为载体,将岗位标准、课程标准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数字资源载体将各知识点以微课、视频、讲座、示例、游戏等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的可接受性更高。另一方面,以专业社团为载体,将教师、企业工匠、学生小导师联系在一起,解决了学生多老师少的矛盾,让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面更高。
(三)改革优化具体实践
1. 课程教学前进行人员状况分析,主要是对本课程的参与者从职业能力、现状和需求三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为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通过对课程相关参与者的调研分析发现,生师比为:27.2:1,师资存在较大缺口,但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对于使用APP、微信等信息化技术掌握都比较熟练。为解决师资缺口比较大的难题,通过成立专业社团,以任课教师+企业人员+学生在专业社团的学习和培养,培养多名学生骨干,作为小导师。
2. 组织教学前对岗位课程进行分析,特别是将职业岗位的具体标准,岗位的具体需求和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并构建合适的载体,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通过岗位知识要求和课程目标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建筑测量课程的培养目标与岗位知识要求内容基本一致,但对于岗位知识能力要求而言,更注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更注重与工程中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课程目标主要在于本课程的一些目标达成。为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比如:APP,微信公众号,微视频和微课等为载体,把岗位的需求和课程的目标统一起来。以实现二者在资源上的岗课一体化。
3. 资源优化、社团搭建,为实现本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在做好人员分析和课程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优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优化一方面在于创新资源载体,鉴于学生对微信的使用都非常普遍,因而建立《建筑测量》微信公众号和《建筑测量》微课资源,将岗位要求,操作演示规范视频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傳播。另一方面,课程资源的优化需要优化评价体系,通过资源载体开展过程评价和项目评价相结合。
为推动项目化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学校设立建筑测量专业社团,由任课教师和企业工匠担任指导老师,并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训练载体,对社团成员进行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考核获得小导师上岗证书,小导师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教学和辅导。
4. 翻转式课堂、项目化教学、过程性评价,在具体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把本课程按照项目化的方式进行分解,并结合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将模块化项目进行整合。根据本级人数进行学生分组,从专业学生社团中统一安排,每组派一名小导师。由小导师组织本组成员在上课前通过微信讨论,APP微课、资源的预习对课程项目知识进行小组学习。老师和小导师负责对组员进行过程性评价和考核。具体的教学实施步骤如图2。
三、实施成效
1. 岗课一体,实现了课程资源和职业能力要求的结合。一方面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课程资源的载体,特别是将原来由任课教师现场演示操作的方式用微课、微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并用APP和微信公众号进行发布,大大降低了现场演示受众面低、效果差、效率低的不足。另一方面,将岗位能力要求和课程目标整合起来,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目的性,使得课程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
2. 以专业社团为载体的小导师制,延伸了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半径,弥补了课堂教学教师量的不足。特别是作为教师的助手,班级小导师是专业社团的成员,通过专业社团任课教师和企业工匠的培养,在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方面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也进一步提高了整个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解决了由于教师资源不足而无法面面俱到的不足。
3. 岗课一体,师生共导,大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考证通过率,由于课程的项目设置就按照岗位要求、职业标准要求设置。在具体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通过过程评价,小导师指导,任课教师评价等过程性评价方式,实现了岗位考证要求和课程要求的对接,以金华电大2016年建筑测量放线工技能考证为例,通过率达到99.2%。
4. 项目化教学+小导师带队分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竞赛水平。在2016年金华市测量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四、结束语
作者认为,建筑测量技能是土建专业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在职业院校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理论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特别是要从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出发,重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资源体系和形式,用学生喜欢,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兴趣,借助学生来完成相应的教学。特别是“岗课一体,师生共导”将是此类课程教学的一种全新尝试,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姜树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建筑工程测量实训教学组织与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12(03):48-49.
[2]许光,杨文军.建筑测量实训教学改革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