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

2017-05-30 10:48诸向阳吴忠豪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林海音旧事城南

诸向阳 吴忠豪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嚼”。

2.学习提取信息和加小标题。

3.品读文中童年往事,学习作者围绕“骆驼队”选择材料,从不同角度表现童真童趣的写作方法。

4.对比学生习作与林海音文章结构上的不同,领会作者文章结构的

秘妙。

5.激发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品读文中童年往事,学习作者围绕“骆驼队”选择材料,从不同角度表现童真童趣的写作方法。

2.激发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比学生习作与林海音文章结构上的不同,领会作者文章结构的秘妙。

【教学实录】

一、揭题释难

师:读一读课文的题目。这个课题与其他课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这个课题由三个词语组成,词与词之间有个点儿。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个点儿也是一个标点符号,这个符号叫“间隔号”。遇到“间隔号”,在朗读时要注意停顿一下。请大家来读一遍题目。

(生读)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生:冬天,阳光非常充沛,一群骆驼在走路,旁边一个小朋友在看着它们。

生:冬天的太阳特别温暖,英子在骆驼休息的地方看它们咀嚼的样子,自己也学了起来。

师:在冬天温暖的阳光下,一群骆驼走来,走向童年的英子,也走向我们。让我们再一次读课题。

(生再读)

二、提取信息

师:这篇课文的后面有一个资料

袋,谁再来为我们读一遍?

生:(读)这篇课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小说作者林海音,台湾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1918年3月,在日本大阪出生,不久后随父母回国,在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20世纪80年代,《城南旧事》被拍成了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

师:这么长的一段文字,我们要提取重要的信息。这段文字中,有哪些信息是特别重要的?

生:“这篇课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我通过这一段知道,作者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这本书。

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的小说,叫自传体小说。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所谓自传体小说,就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的小说。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有“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你们知道是哪三部吗?

生:《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师:我国的四大名著中有一部自传体小说,你知道是哪一部吗?

生:《红楼梦》。

师:你知道《紅楼梦》是谁写的吗?

生:曹雪芹。

师:对。还有哪些重要信息?

生:我从这个资料袋看出了课文作者是林海音,原名是林含英,小名英子。

师:她提取了一个重要信息,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林海音。(出示林海音照片)同学们,这就是林海音——这篇课文的作者,让我们记住她的名字。已经提取了两个重要信息了。

生:《城南旧事》被拍成了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影响了一代人。

生:《城南旧事》描绘的是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生活。

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是《城南旧事》的序言。

师:非常好,第五个重要信息被你发现了。这篇课文是《城南旧事》这部小说的序言。序言,是作者写在前面的话还是写在后面的话?

生:序言是作者写在前面的话。

师:那么作者写在后面的话叫什么呢?

生:后记。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读资料袋,提取了五个重要信息:第一,这篇课文是《城南旧事》的序言;第二,《城南旧事》的作者是林海音;第三,《城南旧事》被拍成了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第四,《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第五,《城南旧事》描绘的是老北京的生活。老北京的生活离我们比较遥远,诸老师带来了一些老北京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配乐播放老北京的图片,最后一张图片是骆驼队出现在北京城里。)

师:长长的骆驼队来了,童年的英子看到了这长长的骆驼队,展开了她对童年往事的描绘。

【讨论: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阅读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很有必要。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取了五个重要信息,从信息提取的结果看是不错的。值得讨论的是,学生交流时所提取的信息是零碎的,每个学生提取的只是其中的一点,这对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建议先让每个学生阅读文本,自己从文本中完整地提取信息;然后通过交流,评价谁提取的信息是完整的,谁提取的信息不够完整。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知道提取信息的方法,在能力上得到提高。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提取信息的过程指导,这比结果重要得多。另外,关于《红楼梦》是否是自传体小说的问题,历来是有争论的。如果是自传,必须人物、事件都是真实的,且与作者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学术界讨论的问题,此处不必贸然下此结论,建议回避。】

三、概述往事

师:这篇课文描写了英子的四件童年往事。谁来说说第一件事是什么事?

生:英子学骆驼吃草的样子。

师:“吃草”书上用什么词?

生:咀嚼。

师:谁再来说说第一件事?

生:英子在冬阳下学骆驼咀嚼的样子。

师:第二件事呢?

生:英子和爸爸讨论骆驼脖子上铃铛的用处。

师:第三件事呢?

生:英子真想去剪骆驼肚子上垂下来的驼毛。

师:第四件事呢?

生:夏天的时候,英子问妈妈骆驼去哪里了。

师:这篇课文回忆了四件童年往事。现在,加大难度:请同学们想一想,现在我们要分别给这四件童年往事取一个小标题,怎么取呢?我们先读一读第一件事。

(生读第一件事)

师:“咀嚼”的“嚼”还有一个读音,怎么读?

生:嚼(jiáo)。

师:“嚼(jiáo)”这个读音课文里有吗?

生:(读)“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师:第一件事是英子在冬阳下学骆驼咀嚼的样子。如果我们要给它取一个小标题,你认为取什么标题比较好?

生:我觉得可以取一个标题叫“学骆驼咀嚼”。

師:很准确。取小标题,第一个要求是准确,还有一个要求是简练。“学骆驼咀嚼”已经很准确了,能不能再简练一点?

生:学咀嚼。

师:很好,我们一起写下来。(板书)

师:请同学们给另外三件事分别取一个小标题,把小标题写在这件事的旁边。注意:取小标题有两个要求——准确、简练。

(生列小标题,师巡视指导。)

师:好。我们一起来讨论。第二件事,你取什么小标题?

生:谈论铃铛的用途。

师:这个小标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不够简练。

师:如果再简练一点,怎么办?

生:谈驼铃。

师:好,写下来。(生板书)第三件事,取什么小标题?

生:剪驼毛。

师:很简洁。同学们同意这个小标题吗?

生:我觉得她起的小标题不够准确。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三件事讲的是英子想剪驼毛,并没有真正去剪。所以,小标题可以是:想剪驼毛。

师:真好!小标题不一定必须三个字,我们这里用四个字:想剪驼毛。(生板书)小标题要准确、简练,缺一不可。第四件事取什么小标题?

生:问去向。

师:好!(生板书)同学们,我们通过讨论给这四件事分别取了一个小标题,我们一起读读。

生:(读)学咀嚼、谈驼铃、想剪驼毛、问去向。

【讨论:先梳理出课文记叙的四件事情,然后指导学生列出小标题。其中准确、简练地列小标题是指导重点。教师的指导过程设计很用心,先指导“学咀嚼”这件事,让学生认识到列小标题不但要准确,还须简练;再要求学生动笔写出其他三个小标题,最后再交流总结。指导过程设计合理,特别是让每个学生都动笔写小标题,学生写出小标题以后再组织交流点评,这样的设计尽管花时较多,但比仅仅让几个学生口头说说要有效得多。因为学生经过写小标题的实践以后,再参与交流点评,对如何列好小标题的认识会深刻得多。】

四、把握形象

师:我们来读第二件事—— 谈驼铃。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这件事。

(生分角色朗读第二件事)

师:同样一个铃铛,关于它的作用,爸爸和英子的看法不同。爸爸认为铃铛是干什么的?

生:防狼的。

师:英子认为铃铛的作用是什么?

生:增加行路的情趣。

师:为什么爸爸和英子的看法截然不同?

生:因为英子是小孩,而爸爸是大人。

师:大人和小孩看法不一样。还有吗?

生:爸爸是理性的,英子是感性的。

生:爸爸的看法是实用的,英子的看法是想象的。

生:爸爸的看法合理,英子的看法合情。

师:好一个合理与合情!来,我们一起读读英子的想法。

(生读“谈铃铛”一段)

师:从这段话当中,我们看出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天真烂漫。

生:想象丰富。

师:请同学们读读另外三件事,画画有关的句子,在旁边写写批注,你觉得英子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写批注后交流)

生:我觉得英子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我从这里看出英子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骆驼的毛太不整齐了,看起来不好看,所以英子就想去剪驼毛。

生:“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从这里我知道她是充满好奇的,喜欢问问题,问个不停。

师:同学们,通过研读,我们发现英子是这样一个孩子——

生:(读)天真烂漫、想象丰富、心地善良、充满好奇。

【讨论:通过具体事例的研读,体会英子这个人物形象,并且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方法的指导。通过交流,学生概括出了英子是一个“天真烂漫、想象丰富、心地善良、充满好奇”的孩子,概括得不错。问题还是出在学生对英子这个人物的评价碎片化上,每个学生只是根据一件事例体会出人物的某一方面的特点,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四个事例对人物作出完整的评价。其实教师“请同学们读读另外三件事,画画有关的句子,在旁边写写批注,你觉得英子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应该是根据另外三件事完整地评价英子这个人物。只是在交流过程中没有严格遵照这一要求进行点评,所以学生还是逐件事逐件事分开评价英子,这就使得这一练习大打折扣。如果教师在交流时要求学生对英子这个人物作出完整的评价,然后点评哪个学生的评价是完整的,哪个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完整,这样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更加有效。还是这句话,教师追求的不是结果,而是追求评讲的过程,这样的指导对学生学会如何完整地评价一个人物会有效得多。 】

五、品味经典

师:《城南旧事》是一部经典作品。经典就是值得反复阅读的作品,经典就是百读不厌的作品。同学们,我们再来读第一件事,看看能不能从这件事里,读出不一样的韵味。谁再来为我们读第一件事?

(生读第一件事)

师:同学们,好好咀嚼一下这段文字,你有没有发现林海音的文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们来读读加粗的文字。

生:(读)“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师:我们来品读品读这段文字。有人说林海音写骆驼咀嚼的样子太啰嗦,不简洁。可以改为:“那样丑的脸,长的牙,安静的态度。”你们觉得这样改好吗?

生:不好。我觉得用了三个“那样”,突出强调了骆驼的脸很丑,牙非常的长,态度很安静。

师:男同学读林海音的文字,女同学读老师改的文字,再听听林海音的文字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读)

生:我觉得用了三个“那样”,文字很活泼,很可爱,像小孩子写的。

生:我从三个“那样”中读出了英子对骆驼的喜欢。

生:用了三个“那样”,读起来更好听,有节奏感。

师:好一个“节奏感”!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这段文字,你觉得怎样?

生:写得特别细致,仿佛看到了骆驼咀嚼的样子,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师:林海音的文字朴朴实实、普普通通,却韵味十足,这是林海音文字的魅力。

【讨论:经典作品如何阅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进行咀嚼,通过比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魅力,指导得很有深度。小学生阅读文章,一般多关注情节内容,很少会去深入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如何让学生认识作者遣词造句的魅力,如果教师只提要求,学生还是很难学会,因此这里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是极有必要的。我们具体分析这个环节教师的指导:先是明确要求,读第一件事,看看能不能从这件事里读出不一样的韵味;再让学生读第一件事,注意加粗的文字;然后刪去两个“那样”,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修改后句子表达的效果。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实感地体会出经典作品的文字表达虽然平实、普通,但是很有韵味,有节奏感,容易感受到经典作品语言的魅力。】

师:这篇课文写了四件童年往事。这四件往事分别发生在哪个季节?同学们读读课文。

生:(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师:同学们发现文章的结构了吗?作者从冬天写起,然后写到春天、夏天,一笔带过秋天,最后又回到了冬天。林海音的文章结构是循环往复的。你们有没有写过一年四季的文章。你们一般是从哪个季节写起?

生:春天。

师:你们一般是从春天写到冬天,一条线。林海音为什么要从冬天写起呢?

生:我觉得是因为冬天骆驼队来了。

生:我觉得是因为冬天发生的事最有趣。

生:因为课题是《冬阳·童年·骆驼队》,所以要从冬天

写起。

师:为什么最后还要回到冬天呢?为什么要这样循环往复呢?

生:我觉得她之所以要循环地写,是因为她觉得冬天的童年比较难忘。

生:四季循环,但是流逝的童年时光不会再回来了。

师:你从林海音的文章结构中,能读出什么呢?

生:我能读出林海音很想念童年的时光。

生:我读出了林海音对童年的怀念,对童年流逝的一种不舍,我读到了一种淡淡的

忧伤。

师:“淡淡的忧伤”,真好!我们一起读——

生:(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讨论:前面是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魅力,这里又转换一个视角,深入到经典作品结构方法的体会。文章从冬天写起,“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一笔带过夏天和秋天,最后又回到冬天,学生体会出了作者对童年深深的怀念,也体会到了文章结构安排的精巧。经典作品该怎么读,教师对“语言表达”和“结构安排”这两个方面的具体指导,其实是示范了经典作品的阅读方法,我认为这是这堂课最有价值的一个教学环节。可惜的是限于教学时间,教师只有示范,没有安排学生实践体验。这样,一些学生可能“理解”了如何品味经典,但大多数学生不一定“学会”。如果教师指导学生读了第一件事以后,再引导学生品读第二、第三、第四件事,自己去深入体会经典作品语言文字的精妙,这样对学生掌握这种方法会更加有效。这是一种好的阅读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这种方法和习惯的获得,除了需要教师悉心、反复的指导,还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才有可能真正养成。】

六、推荐读本

师:《城南旧事》有许多版本,我推荐同学们读的版本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城南旧事》。里面还有五个故事,(出示《城南旧事》目录)读读这五个故事的题目。

生:(读)《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

师:这个版本里面除了林海音的文字,还有关维兴的插图。看看关维兴的插图,你们猜猜是哪一章的内容?(出示一幅幅插图,生猜。)

师:林海音为什么要写《城南旧事》?(出示: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想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吗?用什么方法永存呢?

生:可以写日记。

师:写成日记,就是留住了自己的童年。写日记贵在坚持。在我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教他写日记,我要让他留住自己的童年。一年级的时候,他还不会写字,我就让他回家后跟我讲一件有趣的事,我帮他记录下来就是一篇日记。从二年级开始,他就拼音加汉字写日记……一直写到六年级。两千多个日子,他写了两千多篇日记。现在他已经去美国留学了,他的日记集出版了。朱永新先生说:“这哪里是日记,这分明是一部童年史诗啊!让诸子帆留住了他的童年,留住了他的新鲜每一天。”在这本日记集里,在跟你们一样大的时候,我儿子也读了《城南旧事》,而且也写了读书笔记。

师:同学们,《城南旧事》是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作品,我希望同学们捧起《城南旧事》,去感受林海音的文字,跟她一起去品味文字带给我们的酸甜苦辣的童年。

【讨论:这堂课的结尾,教师介绍了《城南旧事》的版本,介绍了这本书里的五个故事,还让学生对照五个故事标题浏览书中插图,最后还用自己儿子写日记为例,引导学生用日记的方式留住自己的童年。这样的结尾,信息量非常大,能让学生留下无穷的回味和深入的思考,还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按通常我们对语文课的评价指标,这样的课堂结尾是相当出彩的。然而需要讨论的是,这堂课前面教师所教的许多内容,比如:小标题怎么列?怎么完整地评价人物?经典到底怎么读?等等,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留下了多少痕迹?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一堂课的结尾应该是把所学到的内容作个小结,或者针对学生的疑问再讨论下,这样是否会更加有效?诸老师这堂课

最后这个环节所讲的内容,都是和学生学习语文有紧密联系,然而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到底如何取舍,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

讨论。】

【修改建议】

诸老师说这是一堂课外阅读导读课,旨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这本书的兴趣。语文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学完这篇课文,一定会产生阅读这本书的兴趣,而且初步明白了经典作品的阅读方法。这堂导读课的主要目标就是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从现场的教学结果看,这一目标的达成效果是很不错的。

怎样阅读经典作品,按照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一般是关注生动的情节内容,关注作品的人物形象,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去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文章结构方面的妙处。这样阅读经典学生很难从作品中获得更多的语文营养,收获往往有限。诸老师在这堂指导课里最出彩的就是在学生读懂文章以后,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并且进一步深入到语言文字,通过对作品中语言文字的咀嚼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经典作品中作者遣词造句的魅力,以及文章结构安排的妙处,这对于学生掌握经典阅读的方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这样的指导很有深度,是极有必要的。

这堂课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教学内容:1.揭题释难;2.学习提取信息;3.品读文中童年往事,加小标题,学习作者围绕“骆驼队”选择材料;4.体会人物形象;5.经典作品的阅读方法,领会作者文章结构的秘妙;6.推荐读本,激发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这些教学内容都是本体性教学内容,对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都有积极的作用,分开看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需要讨论的是:在一堂课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安排这么多的内容,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学会,能否使学生的收获最大化?

比如,如何从文本中提取信息,这是一种重要的阅读策略,这堂课教师选择这个教学内容应该说是很有眼光的,学生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也理解了这段话中可以提取出的五个重要信息。但是从如何培养学生学会信息提取的方法看,这个环节的设计还值得商榷,因为学生交流时所提取的信息都是零碎的,每个学生提取的只是一点,最后提取出的这五个重要信息是全班学生凑齐的。设想一下,如果换一个文本再让学生去提取信息,学生可能还是支离破碎地提取其中的某一点,基本不会注意提取信息的完整性。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掌握提取信息的方法,更有效的指导可能是让学生明白一个文本中给出的重要信息不止一点,需要通过认真仔细的阅读,从中完整地提取多方面的信息,这是指导学生提取信息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花时间让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先自己学习如何提取信息;然后通过交流,对学生提取到的信息作出评价,谁提取的信息是完整的,谁提取的信息不够完整。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实感地认识完整提取信息的方法。其实学生通过一次信息提取的学习,很难真正掌握提取信息的方法,教师最好趁热打铁,在一次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另一个文本,再次练习如何完整地提取文本信息,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文本提取重要信息的方法和路径是不一样的。如果能有这样两次练习甚至三次练习,那么学生对如何提取信息的方法一定能体会更深,收获更大。

有教师可能会提出,如果这堂课这么多教学内容都这样进行指导,那么教学时间一定不够。不错,每堂课的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取舍。其实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率不是看教师教学多少内容,而是看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学生的收获才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指标。当下语文教师设计教学时往往容易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和精彩,关注的是如何将自己在解读文本时发现的有价值的内容一股脑儿地塞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而对学生是否真正学会这些内容却不那么关注。其实学生学习一项新的知识都有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理解以后需要消化,然后通过实践,不断加工纠错,最后才能达到迁移运用。理解只是学习新知的第一步,能够运用才是学习新知的最终目的。而后者的难度相比前者要难得多。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应该将时间花在学生的实践运用上。比如这堂课,教师指导的列小标题,体会人物形象,学习经典作品的阅读方法等等,仔细分析教师的教学过程就会发现,因为教学内容太多,学生的学习都只是停留在“理解”这个层面,缺少必要的运用实践,因此除个别天赋特别好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都很难达到会“运用”这个层面。

建议诸老师忍痛割爱,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减少教学内容,这样才有可能留出宝贵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既然这是一堂读书导读课,那么与读书指导关系不那么直接的一些教学内容是否可以删去?比如提取信息,比如列小标题。从实际效果看这些内容的教学也很精彩,但与读书指导关系不大,是否可以安排在其他课文中进行指导?

这堂课如果围绕经典作品阅读方法这一主题来选择教学内容,那么“经典作品的阅读方法,领会作者文章结构的秘妙”这个环节就应该放大,让学生懂得阅读经典不仅要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还要深入到作品的语言,体会经典作品的语言文字表达的魅力;也可以换一个视角,领会文章结构的秘妙,教师示范了第一件事的阅读方法之后,让学生自己阅读其他几件事,自己去体会其他几件事里作者语言文字表达的奥秘;再小组、全班或同桌交流,讨论哪些同学的发现是有价值、有创意的。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才能真正掌握阅读经典的方法。最后的课堂小结,教师不仅提出阅读原著的要求,还应该在阅读经典的方法上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且明确提出课后阅读经典的具体要求。

如果这样去设计读书导读课,对学生掌握阅读经典的方法,乃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定會有更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南长街小学/上海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林海音旧事城南
秋的气味
农耕旧事十二韵
城郊旧事
再读《城南旧事》
城南二首(其一)
城南花已开,人间皆可爱
那些回不去的城南旧事——读林海音《城南旧事》有感
林海音:这个世界有太多选择
城南旧事
秦地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