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视阈下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2017-05-30 05:30余晓玲
高教学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协同机制立德树人

余晓玲

摘 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既抓住了现实教育问题的症结,也指明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也是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定位锚,在此视阈下审视目前我国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在核心身份定位、评价方式、职业发展等方面面临着亟待突破的困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协同育人、强化道德表率、优化职业发展的建设原则,从“立德树人”的战略高度深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效性。

关键词:立德树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队伍建设;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8-0056-03

Abstract: Taking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people cultiv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not only grasps the crux of the real education problems, but also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urthermore, taking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people cultiv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is also the positioning anchor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stgraduate counselors team. Examining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stgraduate counselor team in China from this perspective, we may face with the need to break through the predicament in the core identification, evaluation methods and occupational development. We must adhere to the constructive principles of "people-oriente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moral model" and "optimizing the occupational development", and deepe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selor team from the strategic heigh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people cultivation".

Keywords: moral education and people cultiv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team construction of counselor; cooperation mechanism

從上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发展,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研究生教育规模随之不断扩大。新时期新形势对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提出了质量提升的新要求,这就意味着高校在办学目标、办学结构、办学内容、办学形式上,必须做出积极的回应和主动的应对,尤其是在人才培养这个核心问题上,更要强调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综合能力的提升、全面素质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养成,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敢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大学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恰恰是对上述命题做出的直接而深刻回答,为研究生教育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更好把握“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历史使命。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科学内涵

(一)“立德树人”含义溯源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①人生境界的最高追求是德性的修炼;其次是在事业上有建树;最后是著书立说,“立德”是第一位的,无德则无以立功、立言。“立德”既是人生的一种追求,也是对教师的根本要求。教师的师德状况密切关联着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也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树人”出自西汉编修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② “树人”生动地揭示了培养人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确认人生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并持之以恒地朝着目标方向去努力实践,而启发心灵,找到这个目标,是本身与外界通过目标相连接,这是教育过程的本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育人的“孔门四科”包括有德行、言语、文学、事政,其中“德行”是最基本的,“立德”是成人成才的前提。“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从古至今都重视和遵循的理念,强调人的品德养成对知识、能力等素质的主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一方面突出“德”在人的德、智、体、美各种能力素质中的核心地位,指出德育是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任务,教学、科研、管理都要围绕着“立德”;另一方面也内隐着“立德”“树人”之间的关系,“立德”是“树人”的一种实现形式,“树人”需要“立德”,“立德”才能“树人”,二者是相互补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意义

“德为才之帅。”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在国际教育开放化、教育功利化、文化多元化的现实背景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被多种思潮、各种主义、有效“经验”所左右,道德义务与道德责任、个人诉求与集体规则间存在角色冲突,德育教育显得更加的重要和紧迫。做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所有的教育都是“树人”,都是回归内在的价值追求,是个体独特性和超越性的体现。“树人”的主体是大学生,关键在内因,要充分尊重和挖掘学生的主体性,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如果缺失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发展,“树人”工作只能是隔靴搔痒。

“树人”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是教师职业要求的根本。教师的师风师德,价值观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人格塑造、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部分高教师角色定位偏离了主线,理想信念淡化、过于重视和追求个人私利,消极观念和错误观点在课堂传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产生负面作用。在教学与育人的关系上,受到当今日益猖獗的工具理性主义影响,对育人效果的评价也走入一种用数字来衡量的误区:以学生的学术贡献率、发表学术论文数量等“数字”的价值为标准,而忽略了个人道德素养、人格健全等精神价值,这种将“技”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从根本上背离了“传道”的教育本质。因此,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必须破除将学生当作被动受教育者的育人观,以行政化手段打造或是工业化流程制造,这样或许可以塑造出“工具”,却不可能真正“树人”。对于教师而言,要摆脱传统的灌输型教育,以启迪和引导为主,用教师的育人自觉来影响学生的成人自觉、立德自觉,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学生心里,而不是落到教材里、课堂上和活动中。

二、研究生辅导员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

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重视,辅导员队伍日益成熟、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已成为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相对本科生时间较晚,并且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着起步已晚、新问题又接踵而来的局面,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核心定位、评价方式、职业发展等方面。

(一)研究生辅导员核心定位困境

第一,研究生辅导员日常工作事务繁杂,专业化道路艰难。由于研究生最初的招生规模很小,每个专业的招生人数有限,因此在设定研究生辅导员岗位职责时,除了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职工作以外,还要兼招生、教务、导师工作、科研秘书等大量业务。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正是对研究生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生动写照,使研究生辅导员成了“秘书专家”、“消防队员”、“办事员”、“勤杂工”等等,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万金油”。这种现象的存在,對研究生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非常不利,必须使辅导员专职转能,职责清晰,这是辅导员队伍往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第二,辅导员角色定位出现偏差。教育部对辅导员提出三种角色要求,一是教育角色——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二是管理角色——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实施者;三是服务角色——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陪伴者和辅导者。同时,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生辅导员处于一种被多重管理、多重领导的状态,其辅导员身份并没有科学地界定,弱化了辅导员本应扮演的角色,尤其是教育角色、服务角色的作用不突出。随着研究生的数量增多和特点的多样性,辅导员既要胜任研究生“人生导师”职责,又要承担大量繁琐事务,结果使辅导员不知所从,导致“辅而不导”,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发挥。

(二)研究生辅导员评价方式困境

第一,研究生辅导员考核工作缺乏针对性。研究生辅导员多半处理琐碎繁杂的日常事务,其工作的定量与定性评价没有完全统一。高校一般采用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划分等级对行政管理干部进行考核,这种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但没有周全地考虑到研究生辅导员职能范围广这一特点,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出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和能力。辅导员的某些特殊工作,如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情况、奖助学金的评比等,这些工作缺少一个合理的评价方式。《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没有明确对辅导员考核的办法:“各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对辅导员的考核应由组织人事部门、学生工作部门、院(系)和学生共同参与。”③就目前来看,在学生中实施量化的问卷考核是常见的方式,但是这种量化考核并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辅导员的工作实际,简单的在问卷上评价“不合格”、“合格”或“优秀”,是一种模糊评议,缺乏可证性且带有很重的个人主观色彩。

第二,研究生辅导员专业评价和行政考评的矛盾性。“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的培养应纳入高等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任教师培养同等待遇。”④这意味着辅导员在职务晋升方面可以同时选择行政职务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两个方向。然而目前的现实却是行政化道路晋升会受行政编制的限制;而走职称评审的专业化道路,在大多数以教学科研作为主要职能的高等院校,存在对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业绩的“合法性”怀疑的现象,即使参与了教学职称评定,研究生辅导员的职称评聘也有诸多阻滞,一方面研究生辅导员的一岗多职使得他们的时间严重碎片化,影响了其专业化发展的深入;另一方面是对研究生辅导员的评聘条件没有考虑工作的实际,在课时、科研成果的要求等方面的条件与专任的专业教师无异。

(三)研究生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

第一,研究生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瓶颈。虽然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方面已经非常明确辅导员的“双重身份”,但高校仍未形成独立的组织管理模式,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致使“双重身份”变成没有一个身份可以依靠。具体表现在:定位错位、要求不专、发展方向不明;缺乏职业理想、自我意识低迷、学科背景与辅导员职业关联度比较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管理机制的结构性缺失和内涵型缺失并存。在培训与成长体系方面,近些年在辅导员培训方面,国家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设立了全国性的辅导员培训基地等,但在学校内部的工作制度和完善的培训体系方面,以及建立不同学院辅导员之间的工作互动机制、建立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的互动机制上有待加强。

第二,研究生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流动频繁。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习惯于认为只有专业学术人才才是教师,把辅导员看作是教学上的辅助人员或一般行政管理人员,排斥在专业教师队伍之外,只要是跟学生有关的工作都交给辅导员来处理。这给辅导员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辅导员一方面在教师队伍中被边缘化,一方面为琐碎繁多的工作所累,这种情形在研究生培养中因有专业导师对比而更为明显。同时,现行制度决定了研究生辅导员是过渡性职业,无法打持久战。有的是工作需要,调到专门行政管理岗位,有的把研究生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跳板”。人员的频繁变动使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成了为其他工作岗位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造血器”,而自身却又严重“贫血”。研究生辅导员在职业、学术和管理领域的弱势地位,使得辅导员对于工作发展与前景没有期望,职业领域整体处于萎靡与怠惰状态,缺乏动力。

三、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原则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党的十八大更是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视阈构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框架,对于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把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做成高校“立德树人”的职业,培养成“立德树人”的专门人才,将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根本途径

以人为本,要求辅导员将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学生放在根本和首要位置上,诚心诚意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心理健康、困难帮扶、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工作,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当然,以人为本,也意味着辅导员队伍的优化和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让有志于为青年服务的人个个优秀,干劲十足,持续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通过对辅导员的身份、待遇、晋升、培训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国家正在不断优化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同时,以人为本也是对辅导员自身提出的要求,从思想改造到德育,再到服务性的心理辅导等诸事务,意味着辅导员必须在思想观念上进行更新,贴近与学生的距离。在学生事务的管理中,既要注重指导、教育,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参与权,激发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意识。为了更好的倾听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辅导员要成为群众路线的完美践行者。

(二)构建协同育人是迫切问题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仅依靠第一课堂提供的智力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第二课堂上养成的健康心理、职业发展能力和社会化技能也很迫切。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一部分,也是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执行者。当前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得到了认同,不过辅导员大多时间还是承担“行政干部”这个身份,精力主要投入被动式工作中,处理一件一件的事务,而“教师”的身份认同未完全确立。因此,必须将辅导员的“双重身份”认定进一步到“核心身份”的认同,构建研究生辅导员的“教师”主体身份,这样不但可以使辅导员有效地支持第一课堂的教学工作,更可以使辅导员将专业知识外的健康心理养成、职业发展规划、社会化技能获得等进行课程化辅导,并主导第二课堂的活动,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学生亟需的各项素质,从而提高毕业生的整体水平。

(三)强化道德表率是核心内容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⑤辅导员既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专业教师,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承担着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既是教育管理者又是学业指导者,支持着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辅导员身处学生工作第一线,与学生的密切联系甚至超过专业老师,他们的处事方式、行为准则、学习态度和道德情操,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塑造和培养辅导员的高尚师德、优秀业务,建设一支有表率作用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必将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正面的深刻影响,从而为大学培养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四)优化职业发展是长效原则

当前辅导员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随意和无序的状况,时常“眉毛胡子一把抓”,像“一线消防员”避险救火。因此要在政策层面,继续厘清辅导员与班主任、团委书记乃至其他部门之间的职责异同,使学生知道什么事该找什么人,从而使辅导员能够集中精力真正做好分内事。另外,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复杂琐碎,可对有需要的辅导员进行工作统筹、情绪管理、应急等方面的辅导培训,上级多予理解与帮助,使之能有较佳的精力、较好的状态长期工作,以最大的耐心面对哪怕是很棘手的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再者,要把握一些辅导员的特异之处,充分利用其过人的精力、服务热情或者特殊的才能等,给他们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

(五)“职业化、专家型”是必由之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启动专项计划,建设一支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队伍,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⑥目前各个高校都很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从辅导员选拔任用、管理培训和晋升发展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了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但是就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来说建设力度相对薄弱,对研究生辅导员的职业导向、准入机制、专业支撑等本质问题上,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不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为辅导员岗位实现外在角色和内在诉求的统一指明了方向,为辅导员岗位提供了社会意义和普遍标准。而辅导员队伍建设走“职业化、专家型”的道路,就是要使这项根本任务落实到一个讲效率而精干的职业人载体上,使辅导员队伍成为“立德树人”的专家,并以此为人生的职业志向。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成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在这一根本任务的整体视域下审视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现状、建设方向,才能有效推进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深化发展助力。

注释

①吴明贤.《左传》今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255.

②龙汉宸.管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35.

③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334.

④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335.

⑤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36.

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22):46.

猜你喜欢
协同机制立德树人
探析“三网联动”品牌传播机制
协同机制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审计整改的责任体系与协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