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彬
[摘要]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学应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并将德育渗透作为历史教学的指导理念,但是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却忽视了这一关键点。本研究运用实地观察法及文献梳理法,归纳总结了当前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并探索了渗透路径,以期贯彻落实好新课改理念,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高中历史;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7-0039-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7009
新课改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核心是让学生充分参与。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全方位人才。科任教师应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待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养成,使德育工作的着眼点从“单打独斗”转向全面覆盖,发挥学科特点,将德育任务落到实处。进入21世纪,历史新课标更加注重德育,注重对学生爱国意识、创新意识、国际意识、全球意识的培养。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六一儿童节前夕参加海淀区民族希望小学的演讲时提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力争做到每节课不仅要实现知识的传播,更要传授美德,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不仅要健全体魄,更要陶冶情操。”[1]但是纵观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以知识传授代替能力学习的尴尬状况,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学。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虽然新课改对德育渗透提出了要求,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的影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并没有完全实现。下面具体论述一下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一)忽视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
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也就是说,任何教学都具有渗透特定阶级的道德价值情感。这是由于任何教学都是为特定的阶级服务的,高中历史教学亦是如此。虽然说历史教学应该渗透道德教育,但是经过实地观察了解到,当前历史教学中忽视了德育渗透。我国已经提倡素质教育多年,然而今天依然用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师生的唯一依据,使得高中历史教师只关注历史考点教学,那些考点中没有涉及的知识往往不在教学范围内。例如,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强调让学生记住常考的重要知识点——事件的发生时间,而对于其背后所蕴藏的爱国情感挖掘不充分,导致出现只重视历史考点教学而忽视事件中所蕴藏的价值观问题。德育渗透是一种情感价值观,很难从书面上考查出来,也就是说,凡是侧重于情感价值观的,很难用考试成绩来进行衡量。这就使得一些知识点不大可能会列入考试范围,即使被列入考试范围,也是比较模糊的,并不会作为重点。在当前的历史考试过程中,德育渗透这种尴尬的处境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也就最终决定了历史教师只注重与自己及学生成绩相关的知识教学。
(二)缺乏足够的德育素材
长期的高考应试指挥棒使得历史教师只顾考点知识的教学,而对于高中历史课堂及教材当中的德育素材并没有很好地进行利用。高中历史教学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但是目前仍然用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师生的唯一标准,不仅学校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更是对通过考试成绩评价师生起到助波推澜的作用,而且考试成绩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点进行考查的基础上。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说,只要知识点掌握得没有问题,一般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这就出现了当前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只讲解重要知识点以及对其进行记忆的情况,对于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课堂情景素材及课本情感素材积累得不够,不能够实现对学生史学情感的培育,导致德育渗透无法进行。
(三)史料利用不充分,缺乏相应的价值观教育
史料是形成历史的源泉,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依据。历史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史料,发掘史料的一切教学价值。从根本上说,当前之所以出现价值观教育匮乏的状况,就是源于价值观属于隐形的东西,是通过考试考查不出来的,考试只能够考查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却考查不出学生真正具有怎样的价值观,应试教育从根本上导致了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缺乏相应的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另外,价值观属于人生观的一种,而人生观又体现了做人、育人,当前价值观教育的缺乏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对育人职能的忽视。
(四)德育资源挖掘不充分
历史课堂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渗透资源,但也存在着资源挖掘不充分的现状,体现在当前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历史人物进行德育渗透,集中通过近代历史人物,特别是通过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的事迹进行德育渗透,但仅仅将德育渗透局限于此是不充分的。历史教学中除了历史人物之外,还有事件、地点、时间等多种要素,这些要素都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价值,如古长安(今西安)这个历史地点就是很好的德育渗透资源,13朝古都是长安,是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爱国情感的有效途径;又如1840年、1949年这些在我国民族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代,都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资源。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资源,不能够将历史德育渗透仅仅局限于历史人物教学中,而应全方位地开发历史教学素材中蕴藏的资源,这样才能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德育资源挖掘不充分的状况,才能够做到開发和利用一切历史教学资源进行德育渗透。
二、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路径
怎样使高中历史教学承担起新课改要求的德育渗透职能,下面笔者将论述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路径。
(一)重视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
过去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以政治思想灌输为主,把应试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情感教育、人格教育的培养,对德育培养目标的认识不足,导致科任教师的作用迷失,认为上好课、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就行了,并不重视史感陶冶,或者只重史料,而没有精神感悟,忽视了探究的主体是学生。尽管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部分历史教师对课本知识重视有余,而对德育渗透不足。“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 [2],必须先让历史进驻人脑,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对于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的研究,顾名思义就是历史教师根据新时期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探究历史课堂德育渗透的过程中,以自身素质的积累、德育资源的运用为突破口进行的一种专业活动。作为课堂探究活动,意味着探究必须有目标及探究顺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在自身业务素质提高、课堂德育引领、德育资源挖掘(包括学校资源的挖掘)中逐步进行课堂德育渗透,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做学生德育路上的指明灯。教师平时教育学生都说要培养“四有”新人,其实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也应该具备“四有”素质,那就是“有爱心、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3]。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 “美德即知识”,可谓开辟了德育的先河。这句话对学生适用,对教师也同样适用。学生的成长伴随着思想成熟的过程,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标准是历史教师应认真对待学生德育的现有状况,充分重视历史课堂中德育的强大功能,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做好德育。
(二)探寻丰富的德育素材
高中历史教材是德育之源泉。历史是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门学科的学科,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以实现学生德育为目标。高中阶段的学生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的掌握,养成教师以德育人的习惯和学生知德合一的状态,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挖掘学科德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素养。通过德育课堂的研究,推动教师形成课课有德育、处处有熏陶的新型课堂,课堂教学由“重教”向“素质”养成转化,从“知识”向“情感”转化,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道德力量,使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人性的阳光。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为依托,并注重启蒙性和开放性的教学原则。在高中阶段,历史是最具德育优势的学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应尊重历史,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追求真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高中历史新课标崇尚科学,注重培养爱国情感,养成世界意识。在教学中,要想很好地将爱国主义思想渗透给学生,教师就应大胆地寻找爱国素材。新时期历史课德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全成长,使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深刻的历史感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课堂德育教学既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应通过对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德育教学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寻找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促进学生构筑快乐课堂。高中历史课极具人文价值,历史教师应该把握住德育目标,渗透课程中的德育内容,使学生整体素养得以提升,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没有教学目标的课堂不是真教学;同样地,没有德育教学的历史课堂也不是真正的历史课。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说过:“历史学习首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4]全体历史教师应分工合作,结合课标精心取舍,使德育与教材达成一致,注意开阔学生的思维。对于教材中相对不合时宜的部分懂得取舍,在查阅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和整理模块中所涉及的概念,并对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给出科学、易懂、概念的解释,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充分地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运用史料,开展价值观教育
1尊重史料,开展实事求是的价值观教育。仅仅停留在课本表面的历史决不能称之为历史。作为承担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应具备批判继承原则、厚今薄古原则、古为今用原则,还有一点就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德育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喜闻乐见,使学生对历史不致产生空洞及抽象感,“这是一个很有技巧的课堂艺术”[5]。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原则性问题,历史教师应该辩证地看问题,坚持德育目標,做到有向教学。如,在讲述必修3 “新中国建设的曲折与成就”一课时,对于毛泽东的分析要客观、公正,不能否认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做出的巨大贡献。
2抓典型人物,积极开展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历史素材有正面和反面之分,教师的任务是去恶扬善、去伪存真,让学生通晓历史、热爱历史,吸取古人成功的经验,少走弯路,以史为鉴,明辨是非。任何历史事件都是由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人组成的,人物是历史教学的重点,为此历史教学首先就要抓住主要的历史人物进行教学,通过历史人物及后人对其的评价,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流芳百世的人。如,通过对岳飞和秦桧的对比及后人对两人的评价,了解历史人物为了国家民族而死则能够流芳百世,而那些危害国家民族利益、损人不利己的人则会遗臭万年。历史教学中的典型人物是开展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
3探寻教材与德育的结合点,培养学生进行自我价值观教育。每堂课都必须有一个核心主题。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就提倡通过了解国家历史,形成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如,学习戊戌变法的背景,可以拟定一个名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养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亮点所在,教师是引导者,是导演。”[6]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情境,做到灵活地渗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巧妙地进行德育教学,改变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教师可以利用书写历史小论文的方法去搜集、整理与教材相关的历史文献或者资料,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生活中,乐学、好学。
(四)开发德育资源,充实德育案例教学
历史教材及教学本身是丰富的德育资源,历史时间教学也是德育资源。如,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这一具有开辟历史新纪元的时刻可以鼓舞学生的民族自尊心、爱国自豪感;1937年12月13日是日本鬼子杀害我国同胞30万人的“国耻日”,这也是典型的德育资源……这些历史时间具有德育的因子,不仅仅包涵上面提到的这些,还有许多需要教师结合自身在教学中不断发掘。历史教材中的典型历史人物,他们都是培养人生道德价值的标榜,而这种道德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历史命运及后人对其的评价,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历史人物进行教学,对其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其实就是一种德育教学。历史地点也是德育资源,以南京为例,它是南京大屠杀、南京国民政府垮台地,可以通过对这个地方的历史经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历史事件教学中也包涵着德育的因子,如中国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通过对这一条约的签订背景、条款、影响等进行综合性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树立起奋发向上的爱国情感。历史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包涵着德育的因子,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抓住历史要素进行德育教学。除此之外,历史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发布微博、分享微信朋友圈、QQ动态或者发表说说,在5月4日青年节、10月1日国庆节等日子实施德育,学生对这种沟通方式会比较喜欢。
总之,新课改理念之下的历史教学是从多方面共同发挥作用的。德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科课堂成为德育渗透的主阵地”[7],教师、学生、课堂、学校都在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不能枯燥无味,离开任何一方,德育都是不成功的,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德育教学的任务,培养出有道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万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办好民族小学[J]. 中国民族教育,2014 (Z1):4-7.
[2] 王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36):12-14.
[3] 刘江华,窦雅琴.基于全人教育的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 (20):68-70.
[4] 杨思富.也谈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学语言的使用[J].求知导刊,2016 (07):97.
[5] 王晓珍.高三课前演讲创意设计[J].语文建设,2017 (04):74-75.
[6] 李庆辉.如何培养学科骨干教师[J].现代交际,2015 (02):136.
[7] 郝荣.高中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 (S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