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滨海新区区委党校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联合课题组
2017年对天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天津能否继续保持稳中求进、进中求优的良好局面,实现以天津之进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是摆在全市上下的一个重大问题。滨海新区党校和天津市委党校组成联合课题组,结合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提出抓牢用好历史性窗口期,不断优化滨海新区创新创业环境是新形势下天津保持稳中求进、进中求优的重要举措。
一、抓牢用好历史性窗口期,滨海新区要当好示范引领者
京津冀协同发展给天津带来了重要的历史性窗口期,是对天津的历史性惠顾。“这个窗口期不仅是‘规模的窗口期,更是‘质量的窗口期,是积聚创新动能、壮大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窗口期,是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开放层次、激发发展活力的窗口期,是完善城市功能、发挥联动优势、更好服务大局的窗口期”。抓住这一历史性窗口期,对于提高天津发展质量和效益,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主动权,增强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抓住用好历史性机遇,就能赢得先机,获得先发优势;就能赢得主动,掌握更多资源;就能赢得竞争,实现跨越发展;就能赢得未来,引领时代前行。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天津经济发展的龙头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必须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唱主角、作示范。
1.这是滨海新区是否树立“四个意识”的试金石。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全党要树立“四个意识”。大事见担当,要事显忠诚。能否高度重视并认真落实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是对天津尤其是滨海新区是否真正树立“四个意识”、是否把“四个意识”落到实處的试金石。落实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坚定不移、执着笃行,这是新区政治品格、政治意识的最好体现。把新区发展置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推动,舍“小我”成“大事”,勇付出、敢担当,担任不误、担难不怯,是新区大局意识的最好体现。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认真贯彻、积极落实,是新区核心意识的最好体现。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时,认真贯彻中央大政方针,严格落实中央政策纲领,向中央大政方针看齐,是新区看齐意识的最好体现。
2.这是滨海新区走向中兴高潮期的历史重任。李鸿忠同志对滨海新区发展阶段作出重大判断,指出“滨海新区初步的发展时期已经成形,目前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即“滨海新区从初创期进入中兴高潮期”。只占京津冀1%面积的滨海新区,2016年的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近3年年均经济增长达到13%。因此,滨海新区充分利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历史性窗口期,积极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这是历史赋予滨海新区责无旁贷的历史担当、职责担当、能力担当和资格担当。经济发展中兴高潮期的最大特点就是改革引领、开放引领、创新引领。在中兴高潮期,滨海新区必须坚持以创新思维、开放理念、改革魄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创新竞进、优化结构,以质为帅、效速兼取”中,勇挑重担,奋力先行,不断开创滨海新区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3.这是以新区之进实现天津之进的必然要求。滨海新区在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极为特殊和重要,是天津发展的龙头,空间潜力最大,是一个巨大的增长极。稳中求进,对天津来说重在“进”。天津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天津发展难题的破解、天津改革创新任务的推进都需要“进”。所以,要以“进”得“稳”,“稳”从“进”来。而天津之“进”,关键来源于滨海新区之“进”。滨海新区作为天津经济发展的龙头,必须以改革创新、积极进取、大进奋进的姿态确保天津之“进”。而且,新区之“进”不是简单的进,而是以质为帅之进,是以效益为目标之进,是结构优化之进;是以创新为内涵之进,以绿色为发展底色之进,是敢于打破常规之进。为保证天津之“进”,新区必须始终立于队首、保持首“进”的精神状态,勇于创新进取、提神竞进,借势而进、激情奋进。
二、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是新区抓牢用好历史性窗口期的关键
1.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成就得益于发展环境的不断提升。回顾滨海新区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到保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再到自贸试验区,滨海新区已成为国家级多层次开发开放的试验田。其每一步发展可以说都源于滨海新区环境的不断改善、创新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从最初的注重基础设施硬环境建设、努力创造良好服务、开明的管理和法治等软环境建设,到重视区域综合环境的培养培育,不断强化环境意识,重视打造整体环境优势,使滨海新区保持了近20年20%的经济增长速度,从区域增长极发展为国家级增长极,区域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2.滨海新区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唱主角作示范需要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一个凝心聚力、开放包容、崇尚创新和法治便利的创新创业环境是滨海新区吸纳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滨海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科技创新有效结合的先决条件,是滨海新区不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有力支撑。但是,与引领新常态当好“先行区”的新要求相比,新形势下滨海新区的创新创业环境还有诸多亟待完善提升的空间。在思想观念方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建设和“一带一路”等战略实施可能带来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准备还不够充分,还需要进一步树立世界眼光、开阔视野。在驱动发展方面,动力不足、倦怠感呈现,表现为加快发展的自觉性、能动性、进取性弱化,发展引擎并未释放应有的活力。在城市功能建设方面。一是新区生产性服务业还不够发达,与新区创新创业活动更多集中在生产领域的现实不匹配;二是新区的城市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高,与新区新一轮创新创业活动所要求的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充分流动不匹配;三是新区的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亟待提升,与其承担的创新创业使命相比仍有诸多的不匹配。在制度创新方面,现行的管理体系架构还不够完备,有些甚至还属于空白,与国际化、市场化及区域协同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特别是现行的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理念、方式、组织与手段等都缺乏创新。在对市场主体的管理和服务方面,仍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企业诉求和利益表达的渠道还不够畅通,相关政策的制定还缺乏针对性。在创新文化营造方面,其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还不够浓郁。一些部门、单位的创新创业意识还不够强,思想还不够解放,站位还不够高,支持和鼓励的力度还不够大,方式方法还不够灵活。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新区创新创业的步伐,与其新定位与新要求极不相称。
三、进一步优化滨海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的对策思路
1.在思想观念上,在不平衡中寻求发展新动力。第一,勇于打破思维定势,抛弃随遇而安的旧俗。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根本上取决于观念、理念、意识的与时俱进和不断更新。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滨海新区依然要作思想和行动的领先者。昨日之辉煌不能成为前进的包袱,而应成为再造辉煌、率先前行的养分。新区要乐于接受新挑战,敢于尝试新举措,善于打破旧平衡,以创新为动力率先探索新的、更高层次的平衡。第二,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主动进行自我革命。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必然与改革相伴,而改革势必会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是集中了更多的民意期待,越需要拿出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时代赋予了新区改革先行者的使命,新区没有退路,唯有主动进行自我革命,方能在新一轮改革大潮中挺立潮头。
2.在体制机制上,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第一,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一是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权责清单管理制度,推进审批标准化服务,取消各类无谓的证明,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时效。二是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推进行政机关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推进政府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搭建市区两级政企互通服务平台,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三是提升商事服务能力。加快探索“证照分离”“多项合一、多证合一”,深化企业名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企业市场退出便利化。第二,构建新型投融资体制,优化市场环境。一是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准原则,探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二是放宽竞争性领域。加快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民营经济参股控股竞争类、公益类、资源类和政府融资平台企业。三是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增强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鼓励金融机构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第三,提升便利化水平,改善贸易环境。一是加快大通关体系建设。坚持“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流转自由”,推进海关监管模式创新。二是进一步加快平台建设。推动海关、检验检疫、海事、出入境边检、港务等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完善国际贸易监管手段。三是不断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优化口岸通关与物流流程,打造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升级版,全面提升海港、空港服务能力。四是推动服务贸易转型升级。探索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方法和路径,特别是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合作领域,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多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企业间的互利共赢。
3.在文化支撑上,营造包容开放诚信的社会氛围。第一,打造富有时代意蕴的海河文化。挖掘天津传统的重商文化基因,发扬海河文化的底蕴与优长,摒弃其中的惰性与保守成分,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开创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悦商的文化氛围。第二,打造人才高地,优化人才环境。一是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制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完善优先落户制度,支持用人单位建立和提升技术中心,加强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和海外创新成果孵化中心建设,把吸引首都创新资源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重点工作。二是完善人才激励制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提高科研项目立项、评审、验收科学化水平,赋予高校科研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权。三是完善人才保障制度。对引进人才予以保障性政策倾斜,包括居住安置、户口迁移、医疗及保险、家属调转、子女入托就学等,建立人才服务联盟,拓展金融、交通、文化、联谊等服务功能,提升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的便利化水平。第三,建设诚信天津,优化社会环境。一是全面推进政务诚信、社会诚信、商务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快各类信用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公共信用信息查询系统。二是加快构建诚信监督体系。打造诚信政府,将诚信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形成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在全社会弘扬诚信文化,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4.在生态建设上,构建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城区。第一,坚持绿色发展,优化生态环境。一是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发展绿色经济,推进低碳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构建节约、高效、环保的低碳产业体系。三是深入整治城乡环境。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村庄发展生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全面推进“美丽滨海”建设。第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宜居宜业水平。一是打造现代交通体系。推进城际交通建设,构建以轨道交通和干线公路为骨干的便捷城际交通网络。二是全面提升便利化水平。完善开发区、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周边生产性配套服务设施和生活性配套项目建设,营造综合配套的宜商宜居环境。第三,完善社会服务,提升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一是加大民生资源投入。积极发展医疗、教育等民生事业,加快筹建高水平国际社区,提升外籍员工生活便利化水平。二是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加快文化中心、展览馆、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场馆建设,大力引进海内外文化资源,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使新区成为宜居宜业的创新创业新城区。
5.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塑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第一,优化法治环境,从严依规治党。一是构建依法行政制度体系。规范部门权力运行,规范行政执法监督,规范中介服务和收费,依法保护产权,严格涉企司法审判。二是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成为全市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正“四风”问题、落实“回头看”整改措施、认真履行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的先进区域。第二,坚持以德为先,科学选人用人。一是选人用人坚持全方位考察官德。考察识别干部不能唯票、唯分取人,考察干部官德要广泛聚焦群众口碑,要积极探索有效方式,保障群众广泛参与。二是强化选人用人中的权力运行约束。在选人用人方面建立权责统一、失责必究的权力运行约束机制,为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戴上“紧箍咒”。三是把选人用人置于阳光下。坚持规范操作、公开公正,获取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第三,厚植政治土壤,构建清爽同志关系。一是构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的党内政治文化。共产党员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二是坚决摒弃“圈子文化”。从党内互称同志做起,杜绝“老大”“老板”“老爷子”等带有江湖习气或人身依附关系的不良称谓,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文化圈。三是堅持以上率下,共同营造健康的党内文化氛围。领导干部要带好头,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摒弃“家长制”“等级制”“官本位”思维,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坚持党员平等相待、互敬互信,使共产党员自上而下形成清爽的同志关系。
课题组组长:吴明聚、臧学英
课题组成员:李燕、张品彬、张玉庆、杨东方、于明言、孙 媛、罗 琼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