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峻岭 齐晓杰
摘 要:文章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结合我校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车辆工程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和汽车服务工程黑龙江省特色专业的建设经验,系统总结我校工程类专业以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学习产出”的专业建设模式和实践体会;总结了“零距离工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建立的必要性和“六个工程”的专业建设经验。
关键词:学习产出;需求导向;“六个工程”;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8-0034-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Learning Outcomes" and the advanced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cept,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the first pilot specialties in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 Cultivation Plan" and key specialties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and automobile service engineering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modes and practice experience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engineering specialty needs and the objective of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learning outcomes. It also summarizes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the cultivation concept of non-distance project for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and experience in constructing "Six Projects."
Keywords: learning outcomes; demand orientation; "Six Projects"; training mode; research and practice
契合国际工程教育普遍采用的、先进的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围绕工程类应用型本科“学生学习产出”的预期目标,以“零距离工程”理念为指导思想,教学过程就要贴近工程,教学条件就要深度融入工程元素,全方位开展专业改革和建设。为此,我们实施了“六个工程”的专业建设模式。即:“培养方案满足工程、教学内容取材工程、教师素养练于工程、教学环境对接工程、人才培养融入工程、人才质量工程检验”。使人才培养规划、条件、执行、评价,很好地适应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方案满足工程
就是要达成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毕业要求和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步,面向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应与企业一线的技术人才需求相适应,其毕业要求涵盖企业对人才要求的主要方面,并在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构成上充分考虑行业的发展和主要岗位群的特殊性。我们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制定的《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行业专业标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有很好的契合。在职业分析、职位要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要求、评价标准等方面保持一致性。由此,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构建了“以强化基础知识、注重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工程素质”为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一个总目标;以“理论知识教学注重实用、会用”和“实践环节强调做、练、用结合并能自主拓展知识”为两条主线;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创新应用(工程素质锻炼)”四个阶段实施工程实践能力的进阶式培养;以企业广泛要求达到的“基础实、能力强、有技能、素质好、后劲足”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达到的五个基本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12451”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其特点是学用结合、学工结合、行知一体。实践证明,可操作性强,效果好,适应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如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平台进阶到模块”的结构,基础宽实,通专结合,有利于行业企业需要的能力、技能培养;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30%以上,加强了能力拓展和创新环节,形成了“基本实验技能、专业专项实践能力、岗位技能、顶岗或岗位模拟工作能力”进阶式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此,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考核要求等方面全方位满足工程。
二、教学内容取材工程
面向企業、工程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本科高级技术专门人才,即要保障学科专业基础的系统、完整,有利长远发展;更要考虑专业岗位需求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技术的发展。因此,必须紧密跟踪行业企业产品和生产技术发展、生产和管理形式变化、行业规模和经营模式等的改变,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企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应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加强课程间、新老课程内容等的取舍和整合。这些,就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或通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紧密跟踪行业发展新技术、新趋势、新思想,来不断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如汽车环保节能的理念、新的汽车交通法规、大数据控制生产线、汽车安全、节能、环保、控制、通信等新技术,我们都通过修订课程大纲、课程内容、教材等加以补充,调整和整合。
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是教材建设。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材建设思想和体系。在机械工业等出版社支持下,我们牵头组织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汽车方面教师,依托汽车与交通领域技术发展,以“强化理论应用、弱化理论推导,突出能力培养、适应岗位需求”为主线,统编出版应用型本科汽车与交通类专业教材近30部,在全国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广泛应用,多次印刷再版,形成了较大影响力。教材内容注重取材工程实际,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和行业领域的新要求,突出实例和应用案列,适应了汽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应用型本科系列教材编写特色。
三、教师素养练于工程
加强“双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师资队伍的工程素养是关键。教师只讲不会做,学生也只能是只学不会用。为此,必须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保障教师工程素养提升的长效机制。采取引进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在岗到企业锻炼、短期培训相结合等方式,不断提升师资的“双师型”水平。定期派教师参加行业专项培训、企业实践锻炼、承担企业科技服务项目、实验室工作轮岗、国外专项考查研讨等,并进行考核;鼓励教师参加岗位技能比赛和职业资格考试,教师中获得丰田技术培训师、博世汽车故障诊断培训师、汽车评估师、汽车技术专项服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人数达教师总数的70%以上。长期聘请企业工程师兼职教学、讲座、指导实习、毕业设计等,企业兼职技术人员占教师总数的30%以上。实行导师制,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对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获得奖励的教师,给予津贴、晋升职称的奖励。在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工程素养方面,上述政策措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中,有因为工程锻炼不达标而延迟晋升职称或津贴降档的;亦有因为指导大学生参加全国创新比赛获得大奖而破格晋升职称的。良好的制度建设,激励教师自觉提升工程素养,使教学条件在师资方面很好地对接了工程,形成了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有效保障机制。
四、教学环境对接工程
充分利用校内外两种资源,校企合作共建具有工程文化氛围的实践教学平台。行知一体、置身环境以至养成,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加强了理实一体教室、虚拟教学实验室、工程模拟仿真实训室、岗位实操训练室、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企业专项实习、顶岗指导教程等的建设。由企业提供先进技术、设备,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培训教师,合作指导学生,学训用有机结合,实现了学生足不出校门就可得到企业的岗位技能训练和工程文化教育;产学结合,加强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企业也成为毕业生稳定的就业去向。
五、人才培养融入工程
注重融入工程的人才培养,全方位、多元化改革教学方法,大力提升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面向工程一线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教学过程必须融入工程元素,以适应现代企业科技快速发展和多元化、渐变性的企业人才需求。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设置课程,整合教学内容,删除陈旧、弱化理论推导、吸纳新技术知识,突出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如将交通运输规划与仿真、汽车构造及电子与实训、汽车检测及故障诊断和实训等课程与实训内容进行整合,使有利于学、训、做“行知一体”,强化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比例达到30%以上;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真刀真枪,学校、企业“双师”指导和考核,使教学与实践更加接近工程实际;加强以项目驱动为主的体验式、案例式、讨论式、虚拟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和应用,变教师一言堂为学生“学为主”“习为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重在启发学习知识的会应用和在知识上应用过程中的思维训练与自主知识扩展;丰田班、博世班、长城班、龙运班等企业冠名的订单、定向、定制班的学习方法与教学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由企业组织专门考核,合格学生发放企业认定的岗位资格证,针对性、实用性、工程性强。晨风科技、龙车智能车、本田节油车、特种车创新等学生科协组织由教师指导,自主研发、实践创新创业,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一、二等奖。融入工程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方法改革,适应了企业全方位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企业文化素质的需求,缩短了学生的就业顶岗实习工作时间,特色明显,受到企业好评。
六、人才质量检验工程
积极构建企业认知、依托工程反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依托工程反馈,构建适应工程用人需求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闭环。通过往届畢业生跟踪调查,企业用人情况和需求调查,专业教师到企业的年度调查,社会独立评价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汽车与交通类专业办学的全方位评价,研究行业发展年度报告等形式,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反馈培养人才在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专业办学所处的行业地位等,进而反思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定位、能力模块设置、课程设置、实践安排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专业改革和发展的依据。由学校、企业和社会第三方构成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和方法,使专业办学始终处在社会监督和企业检验中,解决了专业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矛盾,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了人才培养质量工程评价机制。主要通过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表,企业用人情况和需求调查问卷、专业教师到企业的年度调查报告,社会独立评价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的《黑龙江工程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行业发展年度报告等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反馈培养人才在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专业办学所处的行业地位等,更好地实现专业建设和改革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郑津.利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课程考核新模式的探索[J].教育评论,2015.
[2]顾佩华.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2014,1.
[3]李晓川.OBE理念下高职动态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