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科研仪器共享问题探讨

2017-05-30 10:48王学宝高红昌
高教学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共享平台

王学宝 高红昌

摘 要:大型科研仪器开发利用不足和共享水平不高是仪器管理中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文章从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着重强调仪器平台“不仅要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还要促进相关技术的传播与共享”这一理念。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实验工程师”这一概念,要分层次有步骤地打造培养一支服务于大型仪器的技术型、职业化的实验工程师队伍,这不仅为解决大型科研仪器共享中出现的种种障碍,也为我国科研事业的进步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实验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8-0004-03

Abstract: There are two problems, which are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low-level sharing of larg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instrument management. After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emphasizes an idea, that is instrument platform should not only share larg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but also promote sharing and spreading of related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thi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lab engineer for the first time. The lab engineer team should be gradually cultivated at different level with technology and professionalism to serve larg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It can not only solve the barriers arising from the sharing of larg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but als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progr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large scientific instrument; sharing platform; lab engineer

近年來,随着国家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拥有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数量明显增加,截至2013年底,设备原值在50万元以上的达5.49万台(套),且购置速度呈上升趋势。[1]由于缺乏政策方面良好的管理制度,随之而来的是大型科研仪器重复购置、单位化与个人化导致的闲置浪费、开发利用不足和共享水平不高等现象的出现。

基于解决此问题,2014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一年之后,教育部办公厅也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出台的文件中提到的目标是;通过3年时间建成覆盖各类科研设施与仪器、统一规范、功能强大的专业化、网络化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制度、标准和机制,基本解决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等问题。[2]2017年将迎来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对管理单位进行仪器开放共享的评价,时间已经过去两年,但进展并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此展开分析。

首先分析大型仪器的闲置情况,张勤在调查浙江省高教园区高校实验室大型仪器使用情况后得出以下结论:年机时数在100~400小时的大型仪器设备占总仪器数量的46.15%,年机时数超过600小时的占7.69 %。[3]按每天开机8小时计算,只有不到8%的仪器每年使用的天数才超过75天。这数据再次说明绝大多数的大型科研仪器使用率是较低的,仪器本身进行共享在时间方面是可行的。

再看操作仪器的技术人员情况。目前技术人员来源大致可分三类:(1)为某台仪器专门配备的有编制的实验员,其学历多数为研究生,也有本科生(称为A类人员);(2)为某机构实验室的管理岗实验员,以管理为主,操作仪器为辅,部分在编,部分不在编,研究生学历与本科学历都有(称为B类人员);(3)为某课题组的在读硕士生或博士生,平时以自己课题为主,兼顾操作仪器(称为C类人员)。下面我们从这三类人员组成情况来分析共享技术人员的可行性。

1. 技术人员有没有能力提供服务。要共享仪器,首先要共享的是依托此仪器的相关技术。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A类人员会有较多不定期的专业培训与对外技术交流,而B类人员与C类人员这种机会较少或没有,致使业务不精,技术生疏。另外,一台大型仪器往往具有多个功能或附件,对于B类与C类人员可能只会自己平时用到的某一功能,要想共享其他功能会比较困难。所以,A类人员对外提供技术服务基本不存在问题,但是B类人员与C类人员很可能会遇到,导致仪器共享在技术层面出现卡壳问题。

2. 技术人员有没有时间提供服务。除了少数仪器是满负荷运行之外,大多数A类专职人员在时间方面是有空闲的;B类兼职人员在时间方面是不定期的空闲,如果要指定具体某一时间完成某一实验操作,可能会出现加班情况;C类在读人员本职工作是完成自己的学业,对外服务时间紧张、不固定。

3. 技术人员有没有动力提供服务。由于这里所讲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原则上都属于国有资产,个人不能私下对外承接收费业务,部门更不能私设收费小金库,所以这从制度上禁止了技术人员利用公家仪器设备私下为他人加班服务的可能性。那么再看正常情况下他们对外服务的积极性,对于A类与B类实验技术人员,这里主要涉及绩效考核体系和职称晋升制度。大型仪器实验技术岗的职责是仪器的维护、管理以及共享服务,与之相适宜的考核制度应该是仪器的服务水平、服务业绩和服务态度。其中看似方便量化的是服务业绩,包括测试样品数、仪器机时数、测试费收入、教学机时数等,但是一方面这些数据的准确性较难确认,另一方面不同仪器之间的横向对比存在较大差异,致使目前缺乏广泛认可的、“多劳多得”的绩效考核体系。所以,常见的做法还是技术人员拿行政平均奖,这从经济收入层面导致了A类与B类实验技术人员对待业务存在应付的现象。另外,从职称晋升制度分析看,目前实验系列的最高职称是副高级别的高级实验师,职称评审时量化的加分指标主要是项目、论文和成果,这些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验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但也存在偏差,比如自己管理的大型仪器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没有关联;同时目前职称考核体系也不包含对外服务工作量要求;这些因素带来了职称晋升制度与对外服务的脱离。这从制度层面抑制了A类与B类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对于C类实验技术人员,因为本职工作是自己的学业,对外服务大多因为课题组导师的要求,和一些可忽略的劳务费,所以也没有主观的积极性。

因此,现阶段要落实科研仪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共享,除了政策支持外,关键是要共享操作这台仪器的实验技术人员,即要解决实验技术人员的服务时间、服务动力和服务能力这三方面不足的问题。

本文尝试着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应对策略,即要分层次有步骤地培养“伺候”仪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首先,改革与逐步完善现阶段管理大型科研仪器的实验队伍,包括人员分级、人员来源、人员培养和人员职责。根据工作年限、工作能力与工作成绩将“人员分级”划为初级人员(助理实验工程师)、中级人员(实验工程师)和高级人员(高级实验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实验工程师)(改革后的工种需要实验技术与工程技术,暂时命名为“实验工程师”)。初级人员来自刚工作的正式人员、临时人员与学生,其中正式人员指为某一台或几台仪器而专门招聘的仪器管理操作人员,临时人员指为某一项目而专门学习所需仪器的操作人员,学生主要指在校的大学生、硕士生或博士生。中级人员由初级人员中的正式人员通过一定考核指标后晋升而来,高级人员由中级人员通过一定考核指标后晋升而来,示意框架见图1。

在人员培养方面,初级人员的培训包括初级理论培训、上机操作培训和仪器维护培训。初级理论培训指学习相关仪器的理论知识;上机操作培训指学习完成上机操作所需掌握的相关技能;仪器维护培训指为更好地延长仪器寿命与保持仪器性能而学习相关预防性、保护性的方法与技能。培训形式采用小班制、师徒式和定期预约开课模式,由中级人员或高级人员授课。理论学习人数同一批次可以适当多一些,但是为保证学习效果,上机操作培训和仪器维护培训的人数须限制在4-5人以内。中级人员的培训包括中级理论培训、仪器维修培训和仪器应用培训。中级理论培训指学习与仪器应用有关的理论知识(较多涉及交叉学科)、维修仪器所需掌握的物理电子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必要的软件知识;仪器维修培训指学习仪器故障排除技能与硬件更换技能;仪器应用培训指学习为开发仪器的潜在价值、拓宽仪器的应用范围而开展的相关培训。培训形式同样采用小班制、师徒式和定期预约开课模式,由高级人员或交叉学科老师授课。高级人员的培訓包括高级理论培训、功能开发培训和仪器研发培训。高级理论培训主要指深入学习此仪器的制造原理;功能开发培训和仪器研发培训指在软件或硬件方面学习改进此仪器或研发新一代仪器的技术与操作,包括机械制造工艺等。考虑到高级学习知识比较专业,学习人数不多的特点,建议同一地区的几所高校联合培养,根据需要邀请相关专业老师进行授课,还可与仪器制造厂家进行校企合作培养,示意框架见图2。

在人员职责方面,初级人员的工作主要是完成日常上机操作与仪器日常维护工作,初级中正式人员以管理与维护仪器为主,临时人员与学生主要以上机操作完成自己课题为主,这样设计,一方面让正式人员较少参与上机操作,可以有时间同时管理多台大型仪器,从而降低仪器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让临时人员与学生参与上机操作,他们可以根据实验需要,摸索适合自己的实验条件,获得更好的实验结果,这是双赢的方式。中级人员的工作范围是:(1)定期培训初级人员、(2)参与有难度上机工作、(3)排除仪器常见故障、(4)开发仪器新应用、(5)参与研发仪器新功能和新仪器研发、(6)给相关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高级人员的工作范围是:(1)定期培训初级与中级人员、(2)参与有难度上机工作、(3)维修故障仪器、(4)主持研发仪器新功能、(5)主持研发新仪器、(6)给相关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在对外服务方面,初级人员一般接受普通项目的上机操作,而中级人员和高级人员主要接受有难度的上机工作,建议效仿医院预约医生的看病模式,尝试构建不同级别人员对外技术差价收费服务,示意框架见图3。

其次,需要改革这支队伍现阶段的激励机制和职称晋升制度。一方面要从制度上将目前高校管理大型科研仪器的实验队伍与准备教学实验的实验队伍进行分开各自管理,这包括考核体系、激励机制与职称晋升制度。因为这两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是不一样的,放在一起管理会把问题复杂化。另一方面,需要依据初级、中间和高级人员他们各自的工作职责建立新的评价体系,确保评价指标与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在本文设计架构里面,绩效工资主要由:(1)管理仪器的数量、(2)仪器的出租收入、(3)对外来人员的培训收入、(4)少量项目的直接上机操作收入、(5)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等五部分构成,以“多劳多得”为原则,使技术人员的工作过程与目标相对应。在职称晋升制度设计方面,注重本职工作的成绩,通过相关基金引导工作人员去拓宽仪器使用范围、研发仪器新功能以及研制新仪器。建议学校或相关企业设立相关实验技术与设备创新的启动基金,进一步激励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大型科研仪器开发利用不足和共享水平不高的问题,我们通过创新人才培养内容和完善激励机制,再依托国家政策,健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制度、标准和机制,相信最终能够得到顺利解决。

目前而言,这支专业队伍和这套制度打造完成后会收到以下几方面的成效:

1. 解决了技术人员共享难题,包括技术人员时间不够和业务不精的问题。原来是技术人员需要大量时间亲自上机操作转变成培训临时人员与学生参与上机操作,从而增加了操作仪器的新生力量,一方面解决了正式技术人员时间不够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给技术人员腾出时间去更好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2. 解决了绩效考核层面难以量化的问题。原来是统计考核测试样品数、机时数,但这些数据准确性确认和不同仪器横向对比存在难度,很难与最终收入直接相关联,所以本文提出将原来的测试收费分为仪器出租费与上机人员培训费两部分,而它们各自都有简便的量化指标,从而解决考核难以量化的问题。

3. 培养了一批技术型学生,我们在仪器共享的同时也在传播与共享技术,为技术人员的来源打下群众基础。这些做科研的学生由于接受了一定的培训,更加了解大型仪器,一方面能够更好的推进自己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也初步接触到仪器管理工作,为以后就业提供了多一种选择。

4. 填补了大部分高校在仪器维修和仪器研发方面的空白。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进口仪器维修难、维修贵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目前仪器管理人员没有维修能力,造成厂家垄断仪器维修市场,导致了部分仪器的维修速度慢与配件耗材价格居高不下的局面。所以我们只有培养自己的维修和研发力量,才能逐渐扭转此局面。

5. 将提升高校应用技术的储备水平与新仪器的研发能力,为我国科研事业贡献一份实验工程师们自己的力量。这支应用型技术队伍,一般是大学阶段掌握某一领域的科学知识,工作后再学习仪器管理、研发的相关知识,属于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由于他们更好地懂得本专业的需求,可以有针对的研发新仪器,解决许多交叉学科问题。

2015年,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团队先后在《自然》与《科学》杂志发表重量级研究成果后,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可以让蛋白质服服帖帖、性质稳定,成为适合结构解析的样品,这是我们实验室的绝招。[4]这也直接反映了科研工作者对技术的重视。

科技创新是科学与技术相互作用的结果,打造与培养一支服务于大型仪器的技术型、职业化的实验工程师队伍,不仅是为了解决科研仪器共享问题,也是许多创新领域对这支队伍的渴望。

参考文献

[1]佘惠敏.让科技资源真正“动起来”[N].经济日报,2015-2-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Z].国发(2014)70.

[3]张勤.高校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问题探讨——基于浙江省高教园区高校实验室的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08(8).

[4]晋浩天.对话施一公及其团队:世界级难题是如何破解的[N].光明日报,2015-8-24(5).

猜你喜欢
共享平台
高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的信息资源建设探索
微课在中专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应用探析
高校测试分析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的初步探索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探讨及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中企搭乘“共享平台”好出海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服务探讨
中学生物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开发和利用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构建与运行管理探讨
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初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