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生成、变化及行为转换的认识与把握

2017-05-30 18:35:16刘潇
高教学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认识

摘 要:理想信念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具有自身所固有的生成、变化与转换规律。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生成、变化与转换范式,不仅需要加以归因分析,更需要从认知、引导、明辨、实践的角度加以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多元文化背景;大学生理想信念;生成变化;行为转换;认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9-0009-03

Abstract: Faith, as a kind of spiritual phenomenon peculiar to human beings, has its own rules of 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lticulturalism, the 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paradigm of college students' ideal and beliefs not only need to be analyzed but also to be understood and manipul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guidance, discernment and practice.

Keywords: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college students' ideal and faith; generation and change; behavior transformation; cognition

当今社会,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东西文化交汇、古今文化融合,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并存。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开放、包容与法治等多元文化理念,有利于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生成与确立,但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所倡导的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生成、变化及行为的负性转换不断推波助澜。检视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现状,不难发现,我们虽然在理想信念教育上着力甚多,收效却并不尽如人意。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应对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大学生人生理想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多元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一)多元文化的基本概念

“多元文化”这一术语,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源于美国一些学者提出的多元主义思想(Cultural Pluralism),是与文化“同化论”(Assimilation Theory)和“熔炉论”(Amalgamation Theory)相对立而问世的。目前,对多元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诠释是,“多元文化”既是指文化的多元性,也是指在多元的现实社会中,个人处于立体的文化系统,有其自身所属的微型文化,但也需了解和认识其他微型文化[1]。另一种观点认为,“多元文化”指的是人类群体之间的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上的差异[2]。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多元”指尊重差异,一让不同的价值观得到展现,“文化”指持有不同世界观、拥有不同生活风格的特定文化群体,多元文化的意义在于促进不同文化的主体性得以真正的展现并能共存共荣[3]。

由此推断,多元文化是指在当今社会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视阈下,东西文化交汇、古今文化融合、主流文化和其他文化并存,并处于交流、交融、交锋的发展态势的一种文化现象。多元文化对象是整个人类群体,涵盖了价值规范、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空间多样、时间共生等特性。在当今我国,多元文化既有别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网络文化,也不是照搬照抄的西方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多元文化更趋同存在于上述多种文化介质之间彼此相互冲突、交织和交融,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复合体。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时代解读

理想信念则是由“理想”和“信念”交融而形成的统一体。“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6]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世界观是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础。作为世界观的一部分的人生观,则对人们思想道德、精神品質、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指导和决定作用;从属于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价值观,则指导着人们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行为规范。

对于大学生来说,理想信念又有其特定的内涵。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主要指大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引下,对未来生活的合理的、有规划的一种目标与愿景。当代大学生应当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生成、变化及行为转换与多元文化具有关联性。这种关联不仅仅是价值选择、行为规范层面上的,还有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德育生态环境层面上的。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置于多元文化的大背景考量,有利于科学研判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时代特征,探寻大学生理想信念生成、变化与行为转换的基本规律,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脉络,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基本特征

理想信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由于个人成长环境、阅历、性格等的不同,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生成、变化与行为转换具有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

一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大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思考,关心时事政治,崇尚社会公德,渴望良好人际关系,积极要求进步,立志成长成才,能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特长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

二是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广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遵循。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更加契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进一步深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和期待。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道德素养、投身社会实践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三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绝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并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所增强;他们为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而积极进取,也越来越认识到全面发展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思想、观念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部分学生理想信仰模糊弱,价值取向实用,自我管理缺失,学习主动性较差,贪图享受,敏感任性,作风散漫,适应能力较弱,等等。

二、多元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与归因分析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

多元文化助推了人们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多元共生,并融入社会进程中的多种意识形态。长期以来,由于淡化或忽视这些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价值引领、行为引导、情感关注、道德提升等方面缺乏有效跟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呈现四个维度的缺失:

1. 问题向度:多元文化冲突带来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根”与“魂”的缺失

人生理想信念的确立、人生目标的实现并不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事情,作为学生,他们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他们渴望成功,他们也在心中追问,怎样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但面对一些错综复杂的现象,又感到困惑和迷茫。而这些恰恰就是理想信念中应该直视而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是理想信念之“根”与“魂”。有学生写了一篇题为《不评“三好”如何》的短文,开篇几句很是耐人寻味:“老师叫我们天天要自我约束,老实听话、谦虚忍让,学雷锋、做螺丝钉做小草,总之越小越好,就是不教我们做有胆识、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人,老师教导我们要歌颂伟大,但从不关心我们是否可以实现伟大。”“根”与“魂”一旦缺失,理想信念就成为了僵死的空壳,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理想信念迷茫,丧失了正确的人生方向。

2. 价值向度:多元价值取向冲淡了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价值诉求

多元文化带来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世俗化、功利性和短视性的挟裹,使得部分学生缺乏崇高理想的追求、独立思考的能力、創新思维的能力,高校俨然沦为人才的“加工厂”,学生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特别是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在与各类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的交锋中,多元价值取向冲淡了大学生理想信念诉求,纯真年代崇高理想信念的价值诉求已然成为“触屏”时代其他社会思潮的附庸。

3. 意识向度:多元文化生活消解了大学生理想信念对现实生活的观照

人类的一切心智活动都以意识的存在为前提。从意识的视角看,人们眼里的“理想之灯”,正是理想信念对现实生活指引的自觉行动。然而,多元文化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交锋交流交融,大学生已经不是置身于高校校园象牙塔了,他们渴望了解世界、思考自己的前途与未来。但他们又对自己未来的了解若明若暗,对世界的认识阅历都还不足以驾驭自己的一切。多元文化生活,优越的物质文化基础,消解了理想信念对现实生活的观照,部分学生没有理想信念,人生目标迷茫,而这一切学校家庭社会却无所适从。

4. 过程向度:“一元”与“多元”辩证统一中凸显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挑战

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个人理想多样化、个性化实属必然。原有的单一环境下形成的理想信念行为、规范早已“祛魅”,都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多元文化环境。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如何高扬主流价值观,一元主导多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涵上理解,从情感上认同、从行为上践履,树立崇高理想信念,乃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要任务。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归因分析

显然,造成这上述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高校教育方法失当。一些高校未能正确把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或者用超前性代替现实性的要求,口号式的输灌较多,实质性的引导较少,结果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或者可望而不可及,找不到感觉;二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出现结构性失衡。少数学生理想信念仅仅停留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层面上,没有内化为一种情感,更没有转化为一种行动,因而出现言行游离、知行脱节现象;三是大学生个体理想信念与行为转换脱节。大学生在理想信念确立的过程中,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自己行动,更没有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意义这个命题上认清“自我”与“真我”, 向里向内反观内心世界,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小目标与大理想”的关系,进而发自内心去改变,实现身、口、意、行的完美统一。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生成、变化与转换范式

理想信念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具有自身所固有的生成、变化与转换范式,即必须实现两次转换、两大飞跃:

第一次转换、第一大飞跃是从缺乏现实根据的想象到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从感性认识到形成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与坚决执行的态度的转换与飞跃。这一次转换与飞跃的成果便是理想信念的形成。

第二次转换、第二大飞跃是指人们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的自觉行动,即从意识到行为的转换与飞跃。只有当作为意识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导人们的自觉行动时,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也就是说,只有当理想信念完成第二次转换、第二大飞跃,它才是完整而稳定的。反之,则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和不均衡性。可见,相对而言,第二次转换、第二大飞跃在理想信念的生成、变化与转换过程中,其地位更为关键,其作用也更为重要。

理想信念由意识到行为的转换与飞跃突出地体现了以下四个特征[7]:

(一)理想信念由意识到行为的转换具有特定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理想信念由意识到行为是以具体的人和事为基础的,其对象、内容具有特定性。理想以人为主体,离开了具体的人讲理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信念是人们特有的精神现象,它表达的是一种态度,强调的是情感的倾向性和意志的坚定性,它超出单纯的知识范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二)理想信念由意识到行为的转换具有动态性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变化与行为转换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受个人阅历水平和思想认识的影响,一个人的理想可以有很多种,在不同时期还有所变化,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青年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定型时期,在理想、信念认知、变化与行为转换过程中,知行不一又是一个事实过程。知多行少,知少行多,既不能反映其个人理想信念的稳定程度,也不能反映理想信念所表达行为质的规定性,它仅仅是反映一种理想信念认知的状态和行为转换的进度与程度。

(三)理想信念由意识到行为的转换具有多样性

知行合一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又是一个现实的概念。在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理想信念的确立、价值取向与践行有一个初步的标准的。虽然,不同时代、不同行业与不同环境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实践,都有一定的差异。例如,评价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最好的评价,即“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则是理想信念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四)理想信念由意识到行为的转换具有循环往复性

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仅仅在思政课堂教会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不断往复循环”,这是理想信念生成、变化到行为转换的基本规律。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理想信念根植于我们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理想信念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循环往复的训练,它是螺旋式上升的。低年级训练过,到高年级还要经常训练。否则,难以巩固。崇高的理想信念在大学生的头脑中一经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带来的往往是无穷的力量,它激励大学生知难而进、奋发图强,迸发激情,超越梦想,创造佳绩。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生成、变化及转换的路径选择

如前所述,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生成、变化与转换,主要是正向转换,包括价值引领和理论认知、思想内化、实践养成。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的方法较多,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是认知学习。学习是行动的先导。认知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人的个性心理成长的过程,在我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教育,即特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应该是清晰的、具体的、可知可感的。人生理想的确立,观察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关注社会发生的各种重大时事政治事件以及身边发生的事件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产生影响作用而引发的学习;高校的思政课课堂、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掌上党课(微党课)等等,是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阵地,也是培育和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高地。在认知活动中,主要是观察学习,积极思考,“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学什么?学就是学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关照现世人生。真正做到学习认知的过程就是学习理论、明确目标、武装头脑、培育胸襟、承担使命的过程。

其次是思想引领。理想决不是一个虚空的概念,而是有一个个具体目标指向的;信念的核心元素是在真知真覺的基础上真信笃行。一是注重思想引领的现实性,通过潜移默化或形成具有感染力的环境气氛,在情感上熏陶感化,入脑入心;二是注重思想引领的层次性,使思想素质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教的机会,给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打开一扇亮丽的窗口,因浅入深、由近至远。没有层次的理想信念教育,或用超前性代替现实性的要求,必然造成教育目标的模糊,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三是注重思想引领的功用性,坚信真理的力量,在信念、信仰中笃信善为;利用生动活泼的案例,吸引学生重视并关心世界观的改造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

第三是慎思明辨。澄怀悟道,方守其真。长期以来,我们过多的运用灌输式、单一式的教育,“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理想信念的光芒不是化作一个个浅显的道理和真切动人的故事入脑入心,未能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共鸣,违背大学生基本的认知规律,僵化式教育使得理想信念一度窄化、矮化和世俗化。作为社会主义大学,理所当然的必须高扬社会主义旗帜,在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中善于思考,明辨是非,提高观察力、判断力,才能增强免疫力。理想崇高,才能坚定信念;信念弥坚,才能坚守理想。

第四是实践养成。实践既是形成与巩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渠道,又是检验评价人生理想信念正确与否的重要手段。“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学习工农、增长才干,同时对于促进大学生锻炼毅力、砥砺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广泛拓展渠道,搭建平台,积极开展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各类社团活动等等,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培育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担当精神,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注重力行,强调道德践履,言至行随,在每个人的心中架起一座通往理想信念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王兆 ,张翠.多元文化时代的西方国家德育[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02.

[2]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3.

[3]洪泉湖,等.台湾的多元文化[M].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1.

[4]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2776.

[5]罗素.人类的知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83.

[6]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核心[J].高校理论战线,2004(12):8-11.

[7]刘潇.高校养成教育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77-78.

猜你喜欢
认识
谈正确认识与开展税务服务
建立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浅谈如何正确认识高中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
议传统体育课教学反思
浅谈对中国工笔画艺术特点的认识
检察机关不规范司法行为的原因分析
法制博览(2016年11期)2016-11-14 09:53:48
探索规律中感悟和认识“重复”的奥妙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42:30
浅谈我对秦腔小生舞台表演的认识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40:03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8:3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