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热带地区藤黄科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2017-05-30 10:48许绍才牛淑岚覃武全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热带地区调查民族

许绍才 牛淑岚 覃武全

摘要通过对我国热带地区藤黄科(Clusiaceae)植物进行民族植物学调查,了解该科植物的民族植物学传统知识、用途以及资源利用现状,为藤黄科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在关键民族地区进行植物调查等方法,主要记录藤黄科植物的采集地和藤黄科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以及藤黄科植物在原著居民中的当地名和传统用途。对我国热带不同民族地区的藤黄科植物进行整理分类,并对其传统用途进行归纳,使藤黄科植物在少数民族中的食用、药用价值推广开来,推动我国热带民族地区藤黄科植物资源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传承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

关键词藤黄科植物;热带地区;民族;调查

中图分类号Q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09-0012-05

The Ethnobotanical Investigation of Clusiaceae Plants in Chinese Tropical Area

XU Shaocai1, NIU Shulan2, QIN Wuquan1, LIU Bo1,2* et al

(1. Shiwandashan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Fangchenggang, Guangxi 538000;

2. 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AbstractThrough the ethnobotany survey of Clusiaceae plant in Chinese tropical area,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use,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the division plants were understoo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feasonabl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Clusiaceae plant resources. Using document research,field investigation and botanizing in the key national regions and other methods, the mills of Clusiaceae plant and Chinese name and Latin name of Clusiaceae plant,and the local name and traditional uses in the original inhabitants were recorded. Based on the collating sort of Clusiaceae plant in different Chinese tropical minority areas, traditional uses of Clusiaceae plant was classified in order to make edible and medicinal value of Clusiaceae plant in the minority popularize,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Clusiaceae plant in different Chinese tropical minority areas, inherite the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cultural knowledge.

Key wordsClusiaceae plant;Tropical area;Nationalities;Investigation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31400182);中央民族大学青年学术团队引领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许绍才(1968—),男,广西防城港人,工程师,从事植物资源管理与保护研究。*通讯作者,讲师,从事民族植物学与植物资源学方面的研究。

鸣谢感谢在民族植物学野外调查中,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热情帮助。另外,在野外调查中,得到了黄谨贞老师、肖春芬老师、潘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感谢中国虚拟植物标本馆Chinese Virtual Herbarium(CVH)的藤黄科植物数据支持(available at http://www.cvh.ac.cn)。

收稿日期2017-01-25

据植物志记载,藤黄科(Clusiaceae)植物约有40属1 000种。藤黄科植物绝大部分属种分布于热带地区,是一个典型的热带分布科,在全世界主要有3个现代分布中心:一是美洲地区,约20属,且种类最为丰富,特有属超过15个,大多数属为单种属或少种属;二是非洲地区,约18属,特有属共10个,大多数为单种属或少种属;三是亚洲地区,仅5属[1]。

我国藤黄科植物种类较贫乏,仅金丝桃属(Hypericum)、厚红壳属(Calophyllum)、藤黄属(Garcinia)、铁力木属(Mesua)和黄果木属(Mammea)5属,共28种,且大多数分布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

藤黄科植物大部分种的果实可食用。如大叶藤黄(Garcinia xanthochymus Hook.f.ex T.Anders.)的嫩芽可以作为蔬菜,成熟果实可供果用[2];岭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 Champ.ex Benth.)、多花山竹子(Garcinia multiflora Champ.ex Benth.)以及其他树种的果实均可食用,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是具开发价值的野生或半栽培果树[3-6]。

医药上用于抗病毒[7-10]、消肿、祛腐敛疮、止血、杀虫[11],主治痈疽肿毒、溃疡、湿疮、肿瘤、顽癣、跌打损伤、创伤出血及烫伤[12-15];国外用作利尿剂,治疗水肿和脑出血等[7]。

由于藤黄科植物的药用价值,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一直受到普遍关注。但由于少数民族通常把藤黄科植物作为创痛药物用,所以分类研究不是很详细。

基于藤黄科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选择我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4个热带地区作为研究藤黄科植物的地点,搜集和整理藤黄科植物在这4个地区的壮族、彝族、哈尼族、基诺族、傣族、景颇族、佤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利用以及民族植物学等资料,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了解该科植物在以上民族地区的民族名、用途等,为推动我国藤黄科植物资源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调查方法

1.1实地调查

于2013年7月23日至8月15日对广东、广西、云南、海南4个热带地区的藤黄科植物进行实地考察,对该科植物在热带地区的传统知识逐一记录。

1.2随机访谈

主要询问对象是当地居民,对藤黃科植物的当地名、生长分布和利用情况等进行访问。

1.3标本采集

运用常规方法对藤黄科植物进行采集,并制作标本,便于当地居民对该科植物的辨认[16]。

1.4分类鉴定

在获取藤黄科植物的相关知识后,参考所查阅的文献,对藤黄科植物进行鉴定。

1.5资料整理

实地调查完成后,对调查和访谈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分类与整理,记录藤黄科植物的采集地和藤黄科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以及藤黄科植物在采集地的壮族、彝族、哈尼族、基诺族、傣族、景颇族、佤族等民族中的民族名和应用。

2结果与分析

2.1藤黄科植物的分布

利用Arcgis 10.0软件对广东、广西、云南、海南4个地区藤黄科植物分布进行做图,结果见图1、2。

从图1、2可以看出,藤黄科植物主要分布在云南。

2.2藤黄科植物的用途

通过对广东、广西、云南、海南4个地区民族村寨进行实地考察和对当地居民进行访谈,并在

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藤黄科植物在壮族、彝族、哈尼族、基诺族、傣族、景颇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中

的用途,结果见表1。藤黄科植物不同用途所占比例见图3,由图3可知,藤黄科植物主要用途为药用和食用。

2.3藤黄科植物的定量分析

打分排序法是一种定量化资源评估方法[23],包括打分排序法、聚类分析法及线性对数模型分析法。通过藤黄科植物的用途制订植物打分标准:

在2个或者2个以上民族中有药用作用,1分;

有2种或者2种以上的药用作用,2分;

既能内服,也能外用,5分。

根据打分结果,藤黄科植物排序原则:

7~8分为最有前景的;

3~6分为有前景的;

1~2分为可能具有开发前景的。

根据上述排序原则对藤黄科药用植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和图4可知,藤黄科大部分药用植物具有开发前景,说明藤黄科药用植物被利用的空间很大,可以为开发新药奠定基础。

3讨论

3.1藤黄科植物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藤黄科植物除药用价值外,其他价值也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部分藤黄科植物的种子和种仁含油量较高,可以用来制作肥皂,也可用于工业用油。此外,有些藤黄科植物材用价值很高,有些是珍贵的园林绿化树种和美形美叶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藤黄科植物除具有药用、食用、材用等价值外,还具有观赏价值。藤黄科植物大部分花朵大,颜色漂亮,可利用此特点发展当地花卉产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当代人对精神领域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作为观赏花卉,在美化周围环境、满足人们对观赏植物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情趣的同时,也成为一种大众消费产品。对藤黄科植物进行统一化管理,建立相应的植株繁殖基地,不仅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还为大家认识藤黄科植物提供免费渠道。

3.2藤黄科植物受到威胁

随着现代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对自然资源的要求越来越多。在调查的广东、广西、云南及海南4个地区中,生物资源受损较严重。尤其近几年来随着藤黄科某些植物可以入药,在药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地耳草(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ex Murray)具有治疗黄疸型肝炎、青竹蛇咬伤的作用,促使当地人们为了某些经济利益,随意采摘植物,大多数是在植物开花期进行采挖,使该科植物种子受到严重破坏,尤其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基诺族地区,破坏最为严重,影响了该类植物的种群繁殖和种子散播,对当地生态系统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导致植物物种资源减少、枯竭。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藤黄科植物的药用价值吸引了不少当地居民去采伐,但当地居民并没有合理地取材,不管是否符合植物的采伐时间,任意采取,甚至连根挖取,破坏了周围生态系统,资源的再生与保护受到一定影响。为了藤黄科植物的可持续利用,建议政府部门要加强保护植物资源的宣传力度,提高当地居民保护植物资源,遵循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意识,对乱采挖、砍伐的给予法律制裁。此外,要划分保护区界限,禁止当地居民随意采伐。保护区的植物应进行严格管理,以确保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植物多样性。此外,相关林业及环保部门还应对当地藤黄科植物数量以及种类进行详细统计,便于更好地管理,尤其是对国家保护的藤黄科植物。

3.3传统知识的抢救与传承性保护

该研究表明,藤黄科植物的开发利用前景很好,但在走访调查4个地区的村寨时发现,村寨中大部分年轻人基本不了解藤黄科植物,更无法开发利用其价值。如果这种现象一代一代发展下去,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势必会面临失传的毁灭性灾难。

导致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失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少数民族传统知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观念形态的文化。其传承的主要形式是“言传身教”,大多数缺乏文本记录,因而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失传难以避免。其次,大部分少数民族青年选择了现代知识,屏蔽了少数民族传统知识。这也是在走访许多村寨时,大部分青年人背井离乡,到大城市里打工,造成当地藤黄科植物传统知识流失的主要原因。最后,现代学校教育体现了国家自上而下的制度性安排,对现代科学知识的灌输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式和主要目的,而少数民族的年轻人也有一种通过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生活资源和社会地位的内在需求,因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在学校教育中难以立足。尽管部分地区的学校尝试乡土教育,但这仅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权宜之计,并未触及建构知识的实质。

目前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失传确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数代之后,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将会面临彻底消失的境地。少数民族传统知识是一种观念性的文化,对其保护要比对物质文化的保护困难得多。一种可行的保护途径是由专家学者进行抢救、记录,并对少數民族传统知识建立数据库并制作成光碟,然后存放在博物馆、图书馆、实验室等地。这种保护固然重要,但这种保护将传统知识从少数民族中剥离出来,使少数民族使用的知识变成了“死态”的“遗产”。另一个保护途径就是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承性保护。传承性保护是动员族群参与,使族群成员保持对传统知识的记忆、认同和保护的热情;同时保护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使少数民族传统知识成为生态的、可循环的生计资源。

3.4保护和弘扬民族地区传统知识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村寨中的年轻人很少接触野生植物,了解藤黄科植物用途基本是老年人。而且,村寨中的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务工,藤黄科植物的传统知识很容易消失。因此,保护和弘扬民族地区传统植物知识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一方面,当地学校应为学生进行此方面相关知识的普及,在学校开设关于植物在民族地区的民族名以及民族用途的课程,弘扬和保护民族传统知识。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保护和弘扬民族地区的传统知识,而不仅只是在民族地区进行传统植物知识的宣传。

参考文献

[1] 梁永禧,吴志敏,李秉滔.华南藤黄科植物分类的初步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17(3):52-58.

[2] YAPWATTANAPHUN C,SUBHADRABANDHU S,SUGIURA A,et al.Utilization of some Garcinia species in thailand[J].Acta horticulture,2002,575:563-570.

[3] 中国科学院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50卷·第2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112.

[4] 郑小春,龚期绳,刘忠源.多花山竹子的播种育苗[J].林业实用技术,2003(7):26.

[5] 张德明.园林新秀岭南山竹子及其种子繁殖[J].植物杂志,1995(1):16.

[6] CHACKO K C,PILLAI P K C.Seed characteristics and germination of Garcinia gummigutta (L.) Robs.[J].Indian forester,1997,123(2):123-126.

[7] 王鸣,冯煦,赵友谊,等.中药藤黄的研究和应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22(1):1-4.

[8] 陈文吟,余宙耀,李灼亮.肝毒清方单味药水提物的体外抗HBV作用[J].中药材,1999,22(9):463-465.

[9] 余宙耀,陈文吟,郑业华.山竹子根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HBV作用[J].中药材,1999,22(3):142-143.

[10] 李宗友.双黄酮的抗病毒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0,22(3):179-180.

[11] 史玉俊.云南山竹子中的抗疟呫吨酮[J].中草药,1999,30(6):5.

[12] 廖红,杨永瑾,陈纡,等.山竹子治疗烫伤的实验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9(3):156.

[13] 林源,黄安林,廖红.山竹子粉治疗烧伤36例临床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6,13(3):71-72.

[14] 罗建设.山竹子粉治疗烧伤及表浅创面56例报告[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3,25(6):845-846.

[15] 廖红,杨永瑾,陈纡,等.山竹子烧伤散抑菌作用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2,9(2):39-40.

[16] 裴盛基.民族植物学与植物资源开发[J].云南植物研究,1988(S1):135-144.

[17] 贾敏如,李星炜.中国民族药志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18] 吴征镒.云南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9]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0] 李景秀,管开云,孔繁才.云南金丝桃属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J].园艺学报,2003,30(2):171-174.

[21] 李景秀,管开云,施宗明.滇中奇葩——金丝桃[J].植物杂志,2000(3):1.

[22] 关文灵,刘芳,郑思乡.云南金丝桃属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1):22-23,40.

[23] 裴盛基,淮虎银.民族植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61.

猜你喜欢
热带地区调查民族
城市化对热带地区大型深层滑坡加速失稳的影响研究
我喜欢的水果
我们的民族
多元民族
热带地区叶菜类蔬菜水耕栽培技术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