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澄+刘静+黑秀国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否得以顺利而全面的实施,是直接关系到民生幸福,百姓康乐,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本文从沙河道教活动的文化内涵入手,试图解读其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沙河道教;文化内涵;新农村文化建设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道教音乐是以音乐为载体表现道教的教理、教义及其文化内涵、传达道教思想修为的艺术表现形式,又被称为斋醮音乐、法事科仪音乐和道场音乐。道教音乐以其至真至柔、平和静谧的独特音乐魅力;以其深入肺腑,入情入理的动人教义;以其扎根民众,服务百姓的坚实奉献理念,深深地植根于民间。
沙河市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属邢台市辖区,当地乡风醇厚,民众乐业安居,道教活动在沙河市各地村落相当活跃,道教文化对当地村民的观念影响颇深。目前,道教传入沙河的确切历史时间虽已无从考证,据史料推断应始于东汉时期。笔者自2009年始至今一直关注沙河各地的道教活动状况,并于2010年起重点对沙河最具代表的大杜村道教音乐活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活动。其间深刻地感受到当地群众自发组织、管理有序、少则几千人、多则万余人的打醮活动中,文化信仰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巨大影响作用。
一、崇德观念对人修为的作用
在道教文化传统中,对“道”的信仰是道教的核心内容,认为“道”是天地
之元,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是天地万物化生的根源。但若要“得道”则必须“以德养之”,即所谓“修道养德”,强调“德”是修行的最高准则。只有具备高尚的“德行”,才能领略“道”的真谛。在沙河道教活动中,打醮活动的组织者都是经由村民推选的德高望重的村民,其中很多组织者同时还在村委会中担任职务,具有很高的公信力。他们往往是家庭中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有思想、有能力;处事公正无私、慷慨热情、以德服人。他们在生活中的行为模式不经意间对当地百姓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是乡民学习的榜样;同时,这些榜样人物也是及时化解农村邻里之间、婆媳之间等平素出现的小过节、小矛盾的中坚力量,其对和谐新农村的建设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觑。
二、向善观念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道教文化中倡导做人应“忠诚孝廉”,在处世处事之时,理应对国家、社会、家庭中与自己事业、生活密切关联的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要真诚守信,勇于承担责任并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即使对于与自己生活交集相对较少的普通人或陌生人,也应该秉承“行善助人”的做人原则,不能对别人的困难甚至危难视而不见。多行善事,自然会天道护佑;行恶造孽,必遭天道惩罚。其忠孝爱人、善行助困的观念,当是建设和谐新农村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
沙河大杜村东岳天齐庙驻庙道长赵至华,现为沙河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其祖籍为邢台任县永福庄,不是沙河当地人。其太爷爷赵太学自清代起落户大杜村,成为住庙高功,其爷爷赵清义、其父赵一文先后为天齐庙驻庙道长,至今已四代。驻庙道长除进行道教相关的斋事活动和打醮活动外,日常还承担为乡民初一、十五烧香拜佛还愿等事情,广受乡民爱戴。在对大杜村打醮法事活动的大总理马学仁进行采访时,他自豪地说:沙河这个地方从不欺生,外乡人落户、搞投资的情况比其他地方多,所以沙河的经济发展情况比较好,能成为邢台市为数不多的两个县级市之一。
三、和谐观念对农村建设的作用
“和”的观念是道教文化中的重要内涵。既包括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道教的教义中,提倡“众生平等”的观念,成为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杜绝歧视、平等相待、和諧共处的重要前提;其宣扬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思想,在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进程中注重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保持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均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如此,艺术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沙河道教活动历史悠长,绵延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她植根于沙河,生长于沙河,在数千年的发展、传承之中与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相密切融合,最终又服务于当地农村,服务于当地百姓。道教文化与沙河地域人伦关系的融合,道教音乐与沙河民俗音乐的交映,使得沙河道教音乐与当地百姓的审美更加贴近,也更能激起当地村民的心理共鸣。正是这种心的贴近,情的共鸣使得沙河道教活动有着超乎寻常的感染力,强大的感染力使得道教的教义与当地百姓内心最深处的本我情感水乳交融,崇德、向善、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百姓通过道教活动寄托美好愿望,寻求精神的依托与慰藉,并笃信善缘因果,从而对当地人们构建和谐美好的生活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在笔者曾经调研的沙河大杜村,建国以来从曾出现过恶性事件,敬老爱幼、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动人故事在这片散发着浓厚道教文化馨香的土地上处处可见。
令人欣慰的是,在沙河一带的打醮活动中,参与者既有年迈的长者,更有年轻的少壮派,每次打醮活动中除总理(相当于总领事)等由德高望重者担任之外,其管理之下的大会首、小会首均由青壮年担任,这些大多在外的打工者即使当时有事务在身也会请假回家参与其中,当地百姓以能在其中参与活动为荣。正是这种信仰的自觉使得沙河一带的道教打醮活动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景观。
沙河道教活动既是沙河地区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化建设的推动力量组成部分之一,她扎根在田间地头,始终在为农民的生活勤恳服务;她独具魅力的音乐,丰富着农民的音乐文化生活;她上善若水的道义,陶冶着每一个沙河儿女的情怀。
参考文献:
[1] 冀彤军.沙河风物与传说[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3.
[2] 李江.河北鼓吹乐的历史文化价值[J].石家庄:大舞台,2008(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