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浮生六记》为自传体散文小说,作者记叙了自己独特的经历情思,文重记实而抒情味浓,事涉琐务而无道学气息,传统文人精神与时代文人精神在其中均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关键词:浮生六记 文人精神 自我意识 自由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68-01
一、传统文人精神的表现
传统文人精神即形成于儒释道多元交融的文化大传统中,并自文学体式形成起一脉相承的经典文人精神。在《浮生六记》中有如下体现:
1.高度的审美价值追求
作为传统文人身份性行为标识之一,高度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浮生六记》中得到了详尽体现。如其评插菊“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瓶口取阔大不取窄小,阔大者舒展不拘……”,作者就“插菊”一事展开详尽评论,从颜色、姿态、气势、情致多方面进行鉴赏,展现了非凡的美学感悟力。再如其写制盆景,依据花的种类选取不同点缀物,使花石“小景可以入画,大景可以入神”,作者在莳花弄草,垒石叠嶂上具有广博的知识与丰富的经验,因而形成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2.强烈的自我意识
作者非传统意义上的隐士,但志向不在于宦仕,而以强烈的自我完成意识选择了一种更契合于老庄的无欲、无争、无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并非完全放弃一切进取,而是在封建官宦体制外寻找独立的自我价值实现。其与好友每相聚时作画题诗,以相酬和,源于魏晋风度中聚竹林、结莲社等行为的启示,又与陶渊明、林逋等人的隐居情怀略有相通之处。作者在“终日品诗论画而已”之中,实现了对自身艺术力的追求,从而超脱于社会完成之外,自安于自我完成的天地,这在封建历史的文人,尤其是宦途失意的人身上极为常见,是传统文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3.对心灵契合的需要
封建文人的特质即为孤独,主要社会原因为教育普及率低下,于平民中难以寻觅知己,自身原因则为文人固有的清高狷介,不屑与封建王朝合作,甚至羞于与市井发生社会关系,此时高度的心灵契合则尤为可贵。《浮生六记》中沈复将妻子芸娘视为精神知己,故与其论诗文,由此可窥见沈复才学匪浅,但仅能与妻坐论,可见其孤。又有二三知己“夏淡安、揖山两昆季,并缪山音、知白两昆季,及蒋韵香……”[1]皆在几经飘零后丧失联系,故沈复叹:“今则天各一方,风流云散,兼之玉碎香埋,不堪回首矣!”[1]可见失去心灵相近的朋友、爱人对其造成的打击不仅是情感维系上的,更是精神追求上的。正是由于这种孤独,才造就了封建文人“三径犹存”的生活态度与“穷则独善其身”的道德追求,为其抒发独立独特的思想见解提供了精神空间,同时对心灵契合的追求为其生发了创作共鸣,使文品虽曲高和寡却可“藏之名山,以观后人”。
二、时代文人精神的体现
时代文人精神即形成于明清之际,与资本主义萌芽及思想解放思潮相一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变革缩影的新兴精神,在《浮生六记》中有如下表现:
1.对闺阁之情的大胆记叙
针对中国古代文学少涉及的夫妻之情,在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后,《浮生六记》乃唯一可与之相媲美之作,在《闺房记乐》一卷,其叙写夫妻情意:“鸿案相庄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1]私心忒忒,如恐旁人见之者,对妻子的细密情深均体现在“握手相问”的细节之中,又有请友人绘月老像“悬之内室,每逢朔望,余夫妇必焚香拜祷”今生未卜求来生,痴情可见一般。突破道学束缚大胆记叙儿女私情,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内涵的自主探索,富有鲜明的时代性。
2.对伦理鞭痕的彻底揭露
受李贽批判封建思想影响,沈复对自己与妻子由于封建家庭礼教而遭受的不公待遇进行了勇敢揭露,“人生坎坷何为乐来哉?往往皆自作孽尔,余则非也!”《坎坷记愁》一卷卷首语既表达了沈复内心的委屈不满。芸始为沈母代笔写信,后不被允许再写,及至为沈父责为“不屑代笔”陈芸认为“宁受责于翁,勿失欢于姑”而放弃辩解,由此受到沈父嫌恶,即为旧家庭伦理纲常打击人性的范例。而有友人借贷挟资逃遁,沈复作保被债主索债,沈父认为此行辱没了“衣冠之家”的面子,将沈复夫妇扫地出门,充分体现了封建礼教压制下亲情的淡漠,倫理纲常鞭挞下人性的泯灭,在这种对自身经历的真实记录下,对封建伦理的不满不言自明。
3.自由精神的萌芽
伴随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自由精神、人性解放逐渐在知识分子中取得了认同。在评论盆景修制时“又在扬州商家见有虞山游客携送黄杨翠柏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余未见其可也。若留枝盘如宝塔,扎枝曲如蚯蚓者,便成匠气矣。”其对“匠气”的批判与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的抨击有异曲同工之妙,均借助抒发对过分修整树木的不满,表达了对解除人生束缚的倡导、对自由的追求。沈复带芸娘前往水仙庙观洞庭盛会,为其出主意女扮男装,并劝其曰“庙中司事者谁不知我,即识出亦不过付之一笑耳”率性行为直接表明了追求自由,不理世俗的心性,相比于理论上的评议,行为上的支持更具实践性,是对自由精神的大胆尝试。
4.对实用文风的追求
顾炎武论文章当“经世致用”,开创清代朴实学风、文风。《浮生六记》文风质朴,不住雕琢,鲜见华美之词,注重以情动人,叙事与平淡之中见波澜,抒情于闲笔之处见深挚。祭奠芸娘坟茔时,暗祝“秋风已紧,身尚衣单,卿若有灵,佑我图得一馆,度此残年,以待家乡信息”散句罗列,不加修辞,平叙真实情绪,将内心的凄苦无助、对亡者的深切怀念、对未来的痛苦忧思娓娓道来,语调平淡而意味深长,炽烈的情感全部蕴藉于委婉含蓄的轻叹,哀而不伤,更具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浮生六记》所体现的文人精神,不仅完整反射了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追求,同时折射了封建文人的传统心性与独具时代特点的思维展现,对我们了解文人精神的形成发展、革新的过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在阅读时要注重发掘文学背后的情感线索、努力体会文人精神的丰富意涵。
参考文献
[1]《浮生六记》沈复,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韩娅非,女,(1999.9.13-),汉,山东省聊城市,高中学历,山东聊城第一中学,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