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与固定义齿修复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中的对比研究

2017-05-27 21:38安辉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31期
关键词:牙列缺损牙周病

安辉

【摘要】 目的 对比活动与固定义齿修复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86例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 按照数学随机法分为A、B两组, 每组43例。A组患者采用圆锥型套筒冠活动义齿修复, B组患者采用常规固定义齿修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出血情况以及术后基牙的健康状况和咀嚼功能。结果 修复后两组患者出血指数均有所下降, 且A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基牙健康状况优良率90.7%以及咀嚼功能总有效率93.0%明显高于A组74.4%、76.7%,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动义齿修复用于治疗牙周病伴牙列缺损的出血情况优于固定义齿修复, 但术后基牙的健康状况和咀嚼功能不如固定义齿修复, 两种修复方法各有优势, 具体选择哪种修复方法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

【关键词】 固定义齿;活动义齿;牙周病;牙列缺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055

牙周病伴牙列缺损的常用治疗方法有固定义齿修复和活动义齿修复, 两种方法各有特点。本研究将2014年6月~ 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6例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比较活动与固定义齿修复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中的治疗效果。相关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6例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 按照数学随机法分为A组和B组, 每组43例。A组患者中男23例, 女20例, 年龄最小35岁, 最大70岁, 平均年龄(52.4±8.5)岁, 患牙55颗(上颌26颗, 下颌29颗), 缺损29例, 缺失14例;B组患者中男25例, 女18例, 年龄最小37岁, 最大72岁, 平均年龄(53.4±9.3)岁, 患牙58颗(上颌27颗, 下颌31颗), 缺损31例, 缺失1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牙周炎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结构、患牙类型、严重程度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牙体、牙周等全面检查, A组患者采用圆锥型套筒冠活动义齿修复, 基牙预备按照铸造支架设计原则实施, 在最大程度保留基牙活髓的情况对患牙进行根管治疗。B组患者采用传统固定义齿修复[1]。A、B两组患者义齿戴入后均进行咀嚼练习以及口腔卫生护理。具体修复方法可参照贾素侠等[2]相关文献中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修复前后出血情况以及术后基牙健康状况和咀嚼功能。

1. 3 疗效评定标准 术后基牙健康状况分为差、良、优3个等级, 差:患者修复后牙齿松动以及牙槽骨吸收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良:患者修复后牙齿松动以及牙槽骨吸收症状有所缓解;优:患者修复后牙齿松动以及牙槽骨吸收症状明显好转;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术后牙齿的咀嚼功能分为无效、有效、显效3个等级, 无效:修复后基牙和义齿未松动, 无咀嚼功能;有效:修复后义齿和余留牙未松动, 可行使一般咀嚼功能;显效:修复后义齿和余留牙未松动、移位, 咀嚼功能正常;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出血情况 A组修复前出血指数(3.35±0.70), B组修复前出血指数(3.28±0.64), 两组患者修复前出血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修复后出血指数(1.01±0.52), B组修复后出血指数(1.62±0.73), 修复后两组出血指数均有所下降, 且A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术后基牙健康状况以及咀嚼功能 A组患者术后基牙健康状况表现为优22例, 良10例, 差11例, 优良率74.4%(32/43);B组患者术后基牙健康状况表现为优28例, 良11例, 差4例, 优良率90.7%(39/43), B组患者基牙健康状况优良率明显优于A组(P<0.05)。A组患者术后牙齿咀嚼功能显效18例, 有效15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76.7%(33/43);B组患者术后牙齿咀嚼功能显效24例, 有效16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3.0%(40/43), B组患者牙齿咀嚼功能总有效率明显优于A组(P<0.05)。

3 讨论

牙周病伴牙列缺损的治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固定义齿修复以及活动义齿修复。固定义齿修复方法主要作用是恢复缺失牙的生理功能和自然形态, 其参照桥梁的力学原理, 在修复缺失牙的同时也达到使牙齿舒适美观的目的[2]。在活动义齿修复方法中, 利用卡环将义齿固定在剩余天然牙上, 依靠剩余天然牙和黏膜发挥修复缺失牙、恢复咀嚼功能的作用。固定义齿修复以及活动义齿修复作为牙周病伴牙列缺损的常用治疗方法在临床效果上存在一定争论。部分学者认为固定义齿相比活动义齿对基牙健康状况以及咀嚼功能的疗效明显较优, 也有研究显示活动义齿修复出血指数低, 修复效果较好。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修复后A组患者的出血指数明显低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基牙的健康状况以及咀嚼功能恢复的比较中, B组患者均明显优于A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 在牙周病伴牙列缺损的临床治疗中, 采用活动义齿修复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出血情况, 效果明显优于固定义齿;而固定义齿治疗牙周病伴牙列缺損基牙的健康状况以及咀嚼功能恢复效果相比活动义齿明显较好, 两种治疗方法均各有优势。活动义齿使用起来比较灵活、自由, 适用性较强, 对出血情况改善明显, 该方法适用于所有适应固定义齿的患者, 而且活动义齿修复费用相对固定义齿较低。固定义齿虽然修复费用较高, 对牙齿的磨除程度大, 但该方法的修复效果较好, 这是相对于一般活动义齿修复表现出来的绝对优势。

总之, 活动义齿和固定义齿两种方法各有优势, 具体选择哪种修复方法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

参考文献

[1] 张霞玲. 2种不同修复体用于牙周病伴牙列缺损的远期疗效观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30):3371-3372.

[2] 贾素侠, 李国宾, 张志伟.圆锥形套筒冠义齿修复老年人牙周病伴牙列缺损的疗效.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15):3320-3321.

[收稿日期:2016-04-27]

猜你喜欢
牙列缺损牙周病
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
牙周基础治疗联合正畸干预在牙周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美观的影响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效果探讨
每天刷三次牙 降低患糖尿病风险
喝生姜水预防牙周病
牙列缺损和过小牙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疗效观察
探讨牙列缺损伴重度磨耗患者的咬合重建修复效果
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对中重度牙周炎伴牙列缺损患者的修复效果观察
钴铬合金支架可摘局部义齿与纯钛支架可摘局部义齿的修复效果比较
磁性附着体在口腔修复中临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