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赏析

2017-05-27 11:55陈贵友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7年5期
关键词:行文友情选材

陈贵友

这是吉林省某地一次语文考试中的满分作文,试卷中,作文以二选一的形式命题。

(1)题目:最美的时光

(2)阅读下面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梁思礼,梁启超之子。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1941年,17岁的梁思礼到美国留学,由于战争爆发,他与家里断了联系。为了完成学业,他装过罐头,端过盘子,甚至在零下40摄氏度的冬夜蜷居在储藏室,但求学信念从未动摇。

1949年,学有所成的梁思礼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在新中国航天事业一穷二白的局面中开始导弹研究。从第一次试射起,一个又一个的十年,他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从未气馁。正因如此,才有了他开创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学”。

生活中的梁思礼,谨记父亲留给他的人生锦囊——“有趣”。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悲观和厌世。即便是文革时期被下放“五七”干校当“猪倌”时,他每天也干得高高兴兴,看着自己喂养的肥头大耳的“八戒”军团,满心自豪,还与它们合影留念。

2016年4月14日,91岁的梁思礼带着人们对他的敬意与眷恋走了。在67年的航天生涯中,尽管他的名字始终被封印在打着“绝密”标签的文件袋里,却一笔一笔镌刻在历史的坐标轴上。

斯人已逝,精神长留!

这位考生所选择的是命题作文《最美的时光》。之所以被评为满分,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是选材上有创意。在这个题目里,“时光”是一个看似抽象实则表意很具体的中心词,它所指的是一定的时刻,一定的时间,一定的日子,也就是说,考生所要描述的内容应该是曾经拥有的某一特定时间、特定时刻或特定日子里的事情。显然,这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回忆。回忆什么呢?前面的定语很明确,“最美的”事情。然而,把“最美的”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为“最美丽、最漂亮”是不可以的,应该体现“最有意义、最难忘、最珍贵、最值得回忆”这样的深层含义,选材上要拒绝老套、烂俗、常态,要有新意、有创新,这篇考场作文在这一点上就把握的比较好。在材料的选用上,不是一提到最美的时光便想到老师的伏案批改,不是孩童时咿呀学语、学会走路的稚气未脱,也不是如何的学会煮饭、打扫卫生为妈妈分担辛劳。而是独辟蹊径,截取学习生活中有代表性的、能突出“友情、亲情、师生情”的几个场景,来表达了友情的珍貴,亲情的温馨,师生情的难忘。比如说,文中对师生之情的描写,作者并没有泛泛的描述老师哪一天哪一次对自己如何关怀体贴,而是采取排比形式的“曾记得,曾记得……”这样的概括语来诉说,一下子就引起读者的共鸣,引起读者的联想,因为谁都有这样的经历。行文中虽然没有详细具体的描述,可就是这寥寥的几笔,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且人物、环境亦或事件,又很立体化、生活化,不矫揉,不造作,不拖泥带水,既感觉很熟悉又不落俗套,不能不说考生在选材上很有创意,很独到。

二是突出了真情实感。行文中,我手写我心,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任由心灵的小溪顺势流淌。尤其是关于“亲情”的一段回忆尤为出色:“十年寒窗,多少次挑灯夜读,身边总有一个陪伴的身影,也许是温好牛奶、静静守候的母亲,亦或是默默不语、严肃陪伴的父亲”,试想,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谁没有这样的经历,谁没享受过这样的父爱、母爱?父母劳累了一天,夜晚本应该好好的休息一下,看看电视、喝点热茶。是他们不累吗?是他们不懂得享受吗?不是!这是无私的舔犊之情,这是天下最纯真的血肉亲情,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他们愿意也能够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何况苦累!因此,“只要想起父母微微佝偻的脊背,只要望见父母两鬓的白发,只要想起他们叮咛的话语,就有一股暖流涌上心房,”这里没有喊“父爱母爱是多么的伟大呀,我是多么的爱你们呀,我一定要报答你们的恩情呀”这一类口号,而是几句轻轻的述说,让饱含感恩的深情自然流露,让人们感觉到了子女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三是主题鲜明,结构层次具有美感。行文中,考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翔实的材料,抒发浓浓的“友情、亲情、师生情”,字里行间折射出对“最美的时光”的眷恋之情,特别是塞涅卡“青春不是人生的一个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一句话的引用起到了揭示主题的作用。文章开篇运用两个自然段照应文题并自然地引出下文对往昔“最美的时光”的回忆,然后主体部分用“轻轻的、慢慢的,缓缓的”领起三个排比段,依次展现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最美的时光”,抒发出三种感情,这里的“轻轻、慢慢,缓缓”更足见作者对往昔最美时光的珍视!结尾用“缓缓的”结束全篇,既表达了对最美时光的不舍,也再一次呼应了开篇,呼应了文题,条分缕析,给人以结构层次上的美感。

猜你喜欢
行文友情选材
向美好友情进发
当友情遇到禁忌
思维有支架 行文有范式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我有友情要出租
《湘江青年法学》行文体例与注释规范
我们的友情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