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婕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小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经典诵读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提升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有效性对其终身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重点研究提升小学生经典诵读有效性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小学生;经典诵读;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05-01
1.前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经过千百年的岁月考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光芒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老子》、《四书五经》、《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经典作品是我国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让我们看到了圣贤的身影,聆听到他们的声音,从而知道人为什要敬天地,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知道人应该怎样做人,做人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使小学生早一点接触人类文明的精华,早一点捧起圣贤经典,早一点走进圣贤队伍,早一点在他们心中播撒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这是一个中国人、一个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2.小学生参与经典诵读的意义
小学生年纪尚浅,从小就引导他们诵读经典,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有利于小学生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小学生正处于教育起跑线上,从小就让他们诵读经典,可以使他们多接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先人的智慧。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它们隐含在文化经典中。比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等古诗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文化思想。
2.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我国的文化经典朗朗上口,节奏感强,诵读经典不仅能给小学生以思想的教益、情感的陶冶,同时还能带来丰富的美感享受,从而无形中提升学生的审美层次与鉴赏能力。比如李白、王安石等人的古诗构成了中国文学的一道独特景观,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感受他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仿佛真的看到了美丽的银河;读王安石的《梅花》,使人仿佛看到那独立墙角的数只梅花,仿佛嗅到了那淡淡的幽香,使人神往。
2.3有利于学生汲取优秀中华精神。小学生风华正茂,积极向上,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独立意识不断加强、个性不断凸显,在这一时期对小学生进行精神涵养至关重要。诵读经典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其中隐含着很多优秀的中华精神,比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交代了他和友人的深厚友谊;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小学生诵读这样的经典时,会增强他们的志气骨气,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3.提升小學生经典诵读有效性的对策
3.1注重兴趣培养。古语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提升小学生参与经典诵读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要将诵读经典的益处告诉学生。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期待自己变得更好,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让学生意识到熟读经典助人成长,诵读经典不仅为谈吐增光,而且经典蕴含的生活智慧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要以贤德的人为榜样,遇到德行不好的人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如此行为并改正。
3.2加强引导示范。要引导小学生参与经典诵读,教师要为他们树立榜样示范作用,要为他们进行范读,使小学生感受到诵读经典的趣味性。首先,教师要有范读的能力。范读即示范性朗读,是经典诵读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第一次范读是关键,这对引起小学生对经典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以及对所读的经典获得初步的印象都很重要。教师的每次范读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或以感情感染小学生,引起学习兴趣;或让小学生观察口型,学习发音;或结合教具帮助小学生理解内容,或引导小学生朗读……范读时可视内容的需要,辅以必要的表情、动作,但动作不宜过多,幅度也不要过大,以免分散小学生的注意力。第二,带读过程中切忌过分解读。教师的带读侧重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和语感,要让小学生尽量地背诵。
3.3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家长是小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以及对某一事物的情感直接影响小学生。所以学校教师要与家长加强联系与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引导小学生诵读经典。学校有必要邀请专家或教授为孩子家长统一举办讲座,向家长介绍引导小学生诵读经典的重要性,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争取家长的理解与配合,使家校教育做到协调一致。家长每天可安排20分钟左右的时间,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这样可以做到定时定点阅读,形成规律,有利于诵读习惯的养成。
4.结束语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祖先留下的经典作品更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诵读经典,使小学生从中获得启发,陶冶情操,为日后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叶敏.中华传统美德丛书:爱国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张青芬.形式多样进行经典诵读[J].文学教育(下),201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