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冰
摘 要:本文以程耳的老上海题材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为研究对象。旨在以女性主义为研究视角,从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命运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女性主义批评和需求层次理论的方法,对女性在选择命运时的垂死挣扎以及挣扎后的自我意识选择,描绘出女性在男权中心“保护”下的无奈,从中也体现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研究认为尽管女性在社会活动中依靠自身的努力,愈挫愈勇,变得强大,但其背后的主宰力量仍然是男权主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 自我意识 女性需求
一、引言:研究方向及方法论
《罗曼蒂克消亡史》以抗战前后的上海滩为背景,融合黑帮爱情与国仇家恨的故事,展开一幅民国众生相。章子怡所扮演的小六,钟欣潼所扮演的小五,以及袁泉所扮演的吴小姐构成了影片重要的女性主义角色。她们每个人的人生在自己看来更像是一场慌乱之时的赌注,为了生存与价值,她们不惜付出生命代价与残酷的现实抗衡。惨烈的战争终于结束,但那些罗曼蒂克时光却再也回不来了。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塑造了几位典型的属于那个时期的女性,在她们身上展现出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女性主义挣扎与发展。女性主义,又名女权主义。是出现在世界文化现象中的一个理论,出现的缘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第二性地位。这个地位是普遍的,持久的。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这种地位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也有体现。女性主义理论存在的目的其实就是在全世界实现男女平等。在实现这个目的的过程中,涌现出几次浩荡的女性主义运动,第一次是19世纪末左右,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当时争论的一个焦点是要求男女之间在性别上生命全历程平等,也就是两性的平等。这次女性解放运动为后来的运动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依据;第二次解放运动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次运动一直持续到80年代,其基调是强调两性间分工的自然平等性,男性女性做了同样的工作要享有同样的酬劳,同时,在这次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女性之一流派;第三次女性解放运动是提议女性自尊自省自爱自觉自理自治,要求男性帮助女性告别蒙昧和摆脱被压制,走向等位同格。以上的女性主义理论与发展在影片的创作与分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影片的女性主义。
二、女性形象分析
从女性主义理论出现的理论依据中可以知道,女性主义的出现与历史社会的发展状态息息相关。那么女性主义中的女性形象产生也会有特殊历史时期的烙印,在这部电影当中,特殊的历史背景是抗日战争中的上海,封建思想正在退出人類社会的潮流中作最后的挣扎。所以在这部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与封建思想的命运走向是相对的,女性形象从最开始封建思想下的牺牲品到慢慢突破封建主义,作出漫长的斗争。在斗争中包括女性自身的努力以及外在的社会推动力。
由于影片的题材属于老上海,所以伴随着这一特殊环境展现的故事人物离不开身穿旗袍和衣着浮夸华丽的特性。其中,章子怡所扮演的小六,钟欣潼所扮演的小五,以及袁泉所扮演的吴小姐这三个人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尤为突出。她们外表光鲜靓丽形象其实并不都是可人的,只有被“圣化”的女性原形才是最美的。
“小六”的一生是坎坷的,然而这些痛苦的遭遇却从来没有动摇她活下去的欲望与决心。影片在设置这个人物形象时还采用了戏中戏的叙述手法,把小六的命运通过中国电影影业在抗日战争前期的繁荣景象告知观众。
“小五”这个角色作为一直被冷漠的姨太太,看似对生活没有过多的要求,但她仅凭一颗对“陆先生”的忠心,成功地取得了女性主义光环。从来都是安安静静的她突然爆发,以此打破了所有人对她的认知,同时她自身也冲破了传统观念对她的束缚,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吴小姐”看似活在别人为她制造的世界当中,殊不知,这其实是她自己的大胆选择。从开始和丈夫在工作中出现分歧,到后来坦然接受丈夫抛弃的现实,并勇敢地接受戴先生的追求。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是会受到万人所指的,她知道自己在做出选择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感到生活被困扰,但她还是迈出新的一步。
三、女性命运的转折
(一)乱世中的垂死挣扎
1.封建礼教思想的压制
在中国,封建礼教思想是千百年前流传下来的社会历史产物,显然与当下的现代化社会是不相符的。封建礼教思想是整个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夫为妻纲”的说法,这个说法导致之后的社会舆论都认为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女人是没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的,男性是主体,是绝对的,而女性是次要者,是他者。其实,人类社会的文明本来就是男性和女性共同创造的,女性本应有与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女性始终无法逃脱男性的压迫。
《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的女性案例在利益与爱情归属的双向选择中不会出现利益冲突,即使知道自己早已是飞蛾扑火,却还是遵从封建礼教思想对她们根深蒂固的行为导向,以至于后来逐步失去自我。无疑,她们成为了封建社会思想下的牺牲品。
2.女性自我意识的丧失
所谓女性自我意识是指女性人物通过某个载体来体现女性的独立自主,或者在某个作品当中蕴含着女性主义的精神文化气质。与之相反,女性自我意识丧失表现在与男性的碰撞摩擦中,抑或是男性所领导的某个潮流改革运动中,女性成为依靠男性的他者,并且逐渐丧失自我。
影片中的女性案例在最初内心都有一个等待,这种等待是对未来美好的期望。但是漫长的等待总是让人产生消极的态度,因此出现了影片中女性自我意识的丧失。
(二)走出被囚的牢笼
1.女性自我意识的小火苗
影片中这三个女性经过了长期的精神压迫,从这三个人物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自我意识原本属于女性,只是由于一些多变而复杂的外在条件,自我意识在女性身上时而隐藏,时而出现。在这部影片中,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外在和内在的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得以显现。
2.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上面谈到女性自我意识在压抑后的萌生,当她们具备一定的力量时,会逐步地试图转变自己的角色,使自己从符号化的他者变得具有独立意识。突破在男性眼中的镜像,清醒地给自己定位,有时甚至通过一些极端的反传统行为来实现。影片中的这三个女性在当时都属于不同人物性格的符号,这个符号是大众强加于他们身上的概念,没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意识。在与这种内在的封建礼教思想和外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的双向激励下,她们有了向封建礼教思想和恶势力挑战的勇气,并与之抗衡。比如小六和小五手里的枪,与当时大社会中的女性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女性主义在当代影片中的多元化渗入
(一)女性的需求
此处的女性需求主要从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入手分析。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在《人类激进理论》这篇论文中提出:人类的需求就像一个阶梯,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4]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亦是如此。女性在社会活动中,首先要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即丰衣足食。其次要考虑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需求,在社会关系活动中获取尊重需求以及一些其他的精神需求。在这些需求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开始思索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在探寻的道路上超越自我。在《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生存”两个字贯穿其中,影片中的每个女性角色都在为生存做挣扎,活着就是幸运的。当她们都确认自己的人身得到保障后开始寻觅自己的存在价值,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的问题。
在当代,释放女性意识的影视作品为数过少。马克思曾经指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5]从这个意义来说,女性意识的释放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更要注重女性主义影视作品的创作。
(二)受众的需求
在当代电影中,富有女性主义的女性形象在影视作品中出现。在一部电影中,同一个女性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形象变化,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展现方式,愈挫愈勇的完美蜕变和沦为一体的消弭。现在,整个社会都在主张提倡男女平等,这个社会问题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观影需求。在这其中,女性受众颇为众多。为了顾及多数人的观影习惯,现在的影片中很少出现女性主义过度消极的影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历史发展,但能更好地迎合观众。例如在张艺谋的电影《长城》中女性主义的凸出,景甜是整个影片当中最重要的女性主义光环,而这个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当中出现的可能性极小。张艺谋的大胆设置让女性主义中的女性自我意識得到很好的释放。
五、结语
朱迪斯·巴特勒在《性别的烦恼:女性主义和身份的颠覆》一文中指出,社会性别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模仿,这种模仿被当成是真是的事物。[6]大众传媒成为人们首选的模仿对象,它可以极为有效地强化和巩固既有的社会性别观念。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把握这一资源优势,通过影片的创作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实现男性和女性之间和谐的社会状态。男权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已经成为无法抹去的历史,男权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中最原始的制度和意识的形态。虽然许多观点已经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符,但他在历史的烙印是无法一下子改变的。就像影片《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的女性形象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才能更好地向受众传输这一讯息。
影片《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的女性在最后都努力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具有鲜明的独立意识。这个过程是漫长且需要付出代价的,影片中三位女性人物的愈挫愈勇也被人们认识到,女人只有自己站起来,才有可能完全摆脱男性的束缚,才有可能自己拯救自己的命运。
参考文献
[1] 李银河.女性主义[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2]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郑希.沉默的激情——对电影《钢琴课》的女性主义批评[J].安徽文学,2008.
[4] 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J].1943.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6] 朱迪斯·巴特勒.性别的烦恼:女性主义和身份的颠覆[M].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