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刘小燕
摘 要:“十二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然而结构不合理、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绿色优势不显著等因素正在困扰其持续发展。因此,在内蒙古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既要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也要调整产业布局;既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也要想方设法提升品牌效益;既要补齐基础设施或现代化建设不足,也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继续加大对畜牧业及草原生态的补贴力度,确保畜牧业发展基础稳定,将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到边疆牧民。
关键词:畜牧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草原牧区优质畜产品产业带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对内蒙古畜牧业,尤其对草原畜牧业而言,同样面临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畜牧业发展新动能,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问题。
一、“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畜牧业各项事业取得突出成效,产业呈现出整体实力持续壮大、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的主要特点,乳、肉、绒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实现历史性新的跨越。截至2015年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规模达到1.36亿头只,自2005年连续11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比“十一五”末增加2787万头只,增长25.8%,年均增长4.7%。
牛肉、羊肉、绒毛等优势畜产品产能持续稳步增长,牛奶、羊肉、细羊毛、山羊绒等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特别是绿色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优势基地生产的牛奶、牛肉、羊肉已占全区总产量的89%、72%和83%。
相比而言,“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畜牧业产值虽然连续增长,但在大农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对农业产值增长的贡献没有因产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据统计,2015年内蒙古畜牧业产值达到1158.5亿元,全国排名第9位,比“十一五”末增长40.9%,但其占大农业产值的比重由“十二五”初的45.3%下降至42.1%。
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牧业年度,内蒙古全区牲畜存栏规模仍保持在1.36亿头只,同比增长0.09%,其中羊存栏10.7亿只,连续3年超过1亿只;2016年全年主要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增,全年肉类产量310万吨,同比增长3.2%。其中猪肉产量115.2万吨,同比增长2.7%;牛肉产量71.8万吨,同比增长9.6%;羊肉产量96.9万吨,同比增长2.8%。禽蛋产量68.6万吨,同比增长5.8%;牛奶产量605.5万吨,同比下降17.1%。
二、内蒙古畜牧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受国际国内畜产品市场影响,国内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不仅使养殖户增收难度加大,也使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深受影响。但就内蒙古畜牧业本身发展状况而言,也存在一些继续调整和改进的问题。
(一)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一羊独大”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自1998年,内蒙古羊存栏量超过全区牲畜存栏总量(羊单位)的50%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内部结构中,羊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更是其绝对存栏数占到存栏总量的近80%(见图3)。因此,从规避风险的角度看,内蒙古畜牧业相对单一的结构,更容易受制国际国内市场变动。2015-2016年羊肉市场价格走低,养殖户利益受损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牲畜养殖成本居高不下,高成本低收益问题突出
近些年,内蒙古养殖成本不断提高,牛羊肉牛奶等主要畜产品成本利润率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部分畜牧业发展较快的省市。据相关研究分析,2014年内蒙古羊肉、牛肉、牛奶等主要畜产品成本利润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如,2014年新疆每百头牛的总成本低于内蒙古74.96%,净利润高于内蒙古137.5%,成本利润本率高于内蒙古125.13个百分点;再如,2014年内蒙古本种绵羊、改良绵羊的生产成本分别是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1.53倍、1.85倍。
(三)畜产品优势和特色仍未被挖掘,大宗产品、低端消费仍占主流
虽然内蒙古高自治区2013年就出台政策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但农牧业龙头企业,尤其是很多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仍处在低水平、小规模发展阶段。在农业部公布的第七次检测合格的113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中,内蒙古仅有34家,仅占3%左右。其中,除几大乳业集团外,大部分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识别度、品牌影响力较低。同时,多数畜产品生产企业所提供的产品面向大宗、低端消费市场,没有形成优质优价的高端消费市场。虽然一些企业试图去打破高端市场,但定位不准确、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品质品牌保护缺位等原因,往往打不开高端市场。
三、推进内蒙古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应适度调整畜牧业区域布局,形成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和城市郊区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稳羊增牛扩猪禽”战略,一方面稳步发展草原畜牧业,建立草原牧区优质畜产品产业带。内蒙古草原畜牧业有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呼伦贝尔羊、鄂尔多斯山羊、科尔沁牛、乌珠穆沁牛、察哈尔牛、呼伦贝尔牛、阿拉善双峰驼、乌拉特红驼、苏尼特双峰驼、乌珠穆沁白马、阿巴嘎黑马、呼伦贝尔三河马等全国知名的地方品种,由于独特的自然草地生态和放牧方式,上述地方品种已具备了打造优质畜产品的品种基础。要尽快完成上述地方优良品种的原产地注册工作;要创建、推广和保护统一的畜产品品牌;要从品种、品质上保证品牌竞争力,加强原产地标准和产品品质的推介、保证工作,树立以品种、品质保障品牌竞争力的观念;要进行目标市场的调查和优质畜产品分类、定位等工作,真正建立起草原牧區优质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优势品牌。
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对半农半牧区、农区、城郊畜牧业采取“增牛、扩猪禽”战略,大力发展舍饲畜牧业,建立大宗畜产品主产区。在半农半牧区可以采取“畜牧业+”模式,以畜牧业为主导,解决当地种植业结构调整、过剩产能消化、贫困群众脱贫等问题。通过“北育南肥”、直接引进等模式,对高产能品种进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提高畜牧业养殖效益,实现从畜牧业大区向畜牧业强区的转变。同时,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农区、林区等适宜地区适度发展猪禽或其他特色养殖产业。做好前期产能规划和区域协调,做到低成本、低污染、高产出,形成与全国猪禽市场的相对优势。
(二)应注重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多途径降成本、提效益
在草原畜牧业领域,一要加强新型职业牧民的培训,重点推进专业大户、家庭牧场培育,加大对专业合作社、专业经纪人等服务型组织的扶持;二要通过规范草牧场流转机制,甚至可尝试草牧场承包权有偿退出等方式降低草牧场使用成本;三要通过扶持具有一定开拓市场、销售推广能力的地方企业,提高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加畜产品全产业链效益。在农区(半农半牧区)畜牧业领域,一要通过大力发展养殖大户、家庭农牧场,鼓励其从兼业型转为专业型养殖;二要通过建立区域性畜产品交易市场,甚至建立现代畜牧业产业园区等途径,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三要注重龙头企业整合重组,促进区域性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加长产业链条,增加畜产品附加值。
(三)应快速补齐畜牧业发展的短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一要加强畜牧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包括主动防灾能力和被动“躲灾”能力的建设;二要着力提高牧草资源、水资源等资源利用效率。打开“南饲北调”通道,建立区内牧草资源的内部调剂机制。结合天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适度开发,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三要引导和扶持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并通過质量追溯系统等信息技术,做到优质畜产品与大宗畜产品有效分离。
(四)应继续加大中央和自治区对惠牧强牧政策的力度
一要加强对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对经营主体难以完成的投资额度高、折旧时间长的设施设备适当予以补贴;二要继续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加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的监督、评价体系建设;三要参照中央对农业各类专项补贴政策,适当增加畜牧业生产方式补贴、生产者直接补贴等生产性补贴政策。
参考文献:
[1]张志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6年[M].远方出版社,2017.
[2]乔光华等.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财政支牧政策研究[J].财政科学,2016, (10).
[3]冯轩.我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走[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6, (9).
[4]韩成福.对我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实践(理论思想版),2016,(5).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