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莉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教育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并且强调:“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科学课堂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不能因为下课铃的响起而结束,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要将科学课堂延伸到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关键词】科学课堂;科学素养;大自然;社区
小学教师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作业:太阳从山那边升起,树那边落下;一支铅笔长18米,一棵大树高30厘米;花生是农民伯伯从树上摘的,大米是妈妈从超市买的;一个大苹果重300千克,爸爸体重70克……看到学生这样天真烂漫却不着边际的答案,是否哭笑不得?筆者觉得这是因为在传统科学教育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科学课堂局限于课室,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得不够。为此,笔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以下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渗入生活气息,加强科学知识的理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不可脱离生活的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依据,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师要在生活中挖掘有效教学资源,也要在教材中充分挖掘与生活相关的信息,积极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所以,笔者在五年级科学上册的《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一课教会学生认识人的消化器官之后,并没有详细地讲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旅程,而是让学生品尝他们亲自做的菜和点心,然后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再拿出听诊器互相听一听,让他们亲身体验其中的奥秘,最后让学生自己大胆猜测,并对照人体消化系统的挂图进行联系,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旅程。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渗入生活气息,有利于加强科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欲望,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展开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养成。
二、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加强科学兴趣的培养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合理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例如,笔者在教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的《生物与环境(二)》后,设计了“花丛中的生物”、“树林中的生物”、“田野里的生物”、“水池中的生物”几份不同的观察记录表格,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学生并没有感到这种作业是负担,都欣然圆满完成了任务。有的学生还带来了生态瓶,各种各样的小型水生动植物是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附近的浅水池塘或水沟里采集来的。这样,学生对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非生物之间的联系了解得也就更为透彻了。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由此引发学生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让学生在家里进行科学探究,加强科学方法的培养
在教学中,有些观察实验周期长,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观察和实验时间,如果在实验室里做,不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观察。例如观察种子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可采取让学生回家与家长共同实验的方法。例如,笔者在教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的《种子发芽实验》一课时,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笔者只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并交流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和实验计划及方法。然后就让孩子把种子发芽实验带回家去做,可以几个同学一起完成。开始,笔者还担心学生不去做或做不好,可没想到他们做得很好,五(1)班的凌子飞和孟羽佟同学还给笔者带来了惊喜,他们将实验结果和结论写成了一份图文并茂的实验报告。
可见,让学生在家里做科学探究,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可以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学会如何运用科学技术和知识去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从而体会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科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科学的魅力,加强科学方法的培养。
四、学生在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的巩固而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体验等的作业形式,合理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能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例如,笔者在教完五年级科学上册的《我们知道的太阳》一课后,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外作业:我们每天都和太阳打交道,太阳和我们一起生活在快乐的世界里。但是,阳光对我们有坏处吗?它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呢?让学生分小组回社区进行调查研究。
五(1)班的夏玮宏、曾幸伶和潘艳婷三位同学写了这样一份调查报告:
虽然有不少数据显示暴晒太阳对人体有害,但我常在小区里看到一些年轻的妈妈抱着她们的小婴儿晒太阳,还要露出他们的皮肤,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晒太阳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吞噬细胞活力。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杀菌,刺激骨髓制造红血球,提高造血功能,从而防止贫血。晒太阳能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人体新陈代谢,帮助人体获得维生素D,这也是人体维生素的主要来源。维生素D又叫“阳光维生素”,人体皮肤中所含的维生素D3就是通过获取阳光中的紫外线来创造的,它可以帮助人体摄取和吸收钙、磷,使小朋友的骨骼长得健壮结实,对婴儿软骨病、佝偻病都有预防作用。
其实,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很丰富的。教师要把教材、课堂作为窗口,多渠道地开展生活化的科学活动。由此让学生开阔视野,去探索科学学习的广阔时空,了解人文世界的博大情怀。
总之,《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小学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自己身边,要在科学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探索,不断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