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超++李玉满
摘 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世界制造中心”确立以后,更是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当前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当前社会的行业发展需求,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下面笔者尝试从行业、社会及学校等方面开始着手,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教学实践及相关改革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械专业 实训 实践
1、实训模式的种类
实训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可分为多种模式。
1.1按实训的规模划分,可分为集中式实训和分散式实训
(1)集中式实训。集中式实训是指同一班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完成同一题目实训的模式。集中式实训的优点是进度一致,安排方便便于教学和管理,教学计划。条件是必须具备一次性可容纳一个班学生进行实训的设备,同时要求每台设备的实训学生人数较少,以1-2人为宜。以普通车床实训为例,按一个班40名学生、两人一台机床计算,必须具备20台以上的普通车床。因此,集中式实训适用于具备较多同一类型机床的情况下开展。
(2)分散式实训。分散式实训是指同一班学生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同一题目实训的模式。分散式实训适用于同一类型机床数目不多的情况,可将实训学生分组编排,在不同的时间分开进行实训。分散式实训的优点是不受实训设备规模的限制,因地制宜的灵活开展。缺点是教学、管理难度较大,不利于统一安排。
1.2按实训在教学计划中的编排划分,可分为计划内实训和计划外实训
(1)计划内实训。计划内实训是指在教学计划安排中的统一实训。计划内实训是学生必须参与的实践技能训练,通过计划内实训,学生要在各项实践技能方面要达到合格水平。
(2)计划外实训。计划外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时间、地点、设备,学生根据个人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及个人爱好,自愿进行的实训。计划外实训既是对学生在计划内实训的补充训练,更是学生对专项技能的提高性训练,以达到水平较高的程度。计划外实训应在业余时间开展。可以无偿进行,也可以有偿进行。
1.3按实训的地点划分,可分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
(1)校内实训。校内实训是指高职院依靠自已的实训设备,在校内开展的训练。校内实训的优点是实训安排时间自主、便于管理及考核,缺点是受实训设备的限制。在当前形势下,校内实训仍然是学生进行基本实践技能训练的主要模式。
(2)校外实训。校外实训是指高职院利用企业、行业的设备,对学生进行的训练。校外实训的优点生产设备齐全,实训项目是实际生产零件。但缺点是在当前形势下,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在企业进行真正的加工操作。因此校外实训目前仍是以认知性实训为主。
2、实训模式的选择
在实训模式的选择中,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实际操作,是模式选择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计算实训时间的一个重要依据。要避免不重实效、应付了事,为了完成实训而实训,实训时间短、多人一机的情况。对于有着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的高职院校,可采用校外集中式实训模式,这样既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又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产中接受训练,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对于大多数的高职院来说,由于不具备稳定的、可提供学生实际操作条件的实训基地,基本上还是采用校内实训的方式。根据实训设备的情况,对同一类型实训设备数目充足的实训项目,可采用集中式实训;同一类型实训设备数目较少的实训项目,宜采用分散式实训。同时,计划外实训是计划内实训的有力补充,是提高学生实训技能的重要手段,应注意采用。
3、高职院校实训教改与实践路径
3.1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机械专业来说,实践训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全面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当前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工作中的关键所在。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针对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实验等相关实训环节进行系统优化设计,在总体培养目标中明确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进而将基础知识与实踐教学、专业技术结合到一起,通过教学、实践等多个环节的协调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并将实践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产学研相结合方向的指引下,形成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2精确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实训教改过程中应深入到行业及企业中进行调研,精确分析行业与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明确其对职业岗位群在能力上的需求,以此为基础适当调整、精确定位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非常有利,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好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及科学文化知识,进而更好的将这些知识和能力应用于未来的机械制造工艺、机械零件加工及工装设计中,为行业和机械制造企业培养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专门性人才。
3.3加强机械专业自身建设
在实训教改过程中,应以当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为主要契机,争取到国家与地方在本专业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同时学校也要加大专业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对经费及相关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努力走上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具体工作中应该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始终坚持以机械专业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为主要建设目标,与行业、企业标准相融合,完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建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第二,充分重视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毕业生信息跟踪调查;第三,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达成协议,在企业工人师傅的指导下展开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4创造机会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开设一些创新类课程,展开课外科技实践与创新设计,在专业中营造出一种创新氛围,为学生营造出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与企业合作为专业人才创造条件,与企业一同完成对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此外,还要不断完善对实训环节的管理方法,加大在实践环节上的投入,充分重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训过程加大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力度。
4、结束语
机械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在教学中每个环节上都要配合相应的实践教学,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最短时间之内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从一定程度上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必须针对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教学实训环节进行全面改革,加大与企业密切合作的力度,制定出与企业需求相符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到新的水平上,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史卫华.浅析高职院校机械加工实训教学办法[J].中国市场,2015,20:182+186.
[2]薛拥军.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10: 222
-223.
[3]冯天祥.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数学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219-221.
[4]钟凤芝,高波,王微微,林凯.浅谈高职机械类实训基地建设[J].黑龙江科学,2016,21:76-77.
[5]李鹏辉,於红梅,唐跃.高职机械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规划与建设浅谈[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08: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