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2017-05-24 15:37李木子刘东霞吴子晗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0期
关键词:培养幼儿

李木子+刘东霞+吴子晗

摘 要:分享行为是亲社会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从幼儿时期开始有针对性的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对促进幼儿的社會化和良好性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培养幼儿分享行为为出发点解读了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角度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幼儿 分享行为 培养

一、幼儿分享行为的意义和理论发展

(一)幼儿分享行为的意义

分享是指个体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或行使。分享行为是指人们在群体生活中,把属于自己的物品、权利、某种思想或积极情感与别人共同享用的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突出表现。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幼儿同伴交往中的重要的表现,同时在分享的过程中促进了语言表达和交流技能;幼儿的分享行为还可以帮助其日后的与人交往、合作,是幼儿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条件和影响因素。

(二)理论发展

在分享行为的理论中,包括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的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是由于良好的亲子关系中快乐情境的内化;到后来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榜样的作用和移情等三方面是促进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等等。在近期的理论发展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艾森伯格在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和发展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儿童亲社会推理发展的5阶段理论,其中较为关键的是最后两个阶段,阶段4中对于他人所处情境的理解、关注是发生移情进而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关键,以及阶段5中儿童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与否的依据主要是由于自己内化了的规则、情感、责任、义务和价值体现。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认知、道德、社会性因素

在国外的研究中普遍认为认知和道德发展在分享行为的产生中有重要影响,因为儿童不同的认知和归因可能会导致、诱发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行为。包括从分享行为的产生动机角度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动机对于分享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从总体来看,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是考虑个人利益要多余考虑非个人利益。

(二)分享对象因素

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也包括来自于分享对象自身特点的,比如在玩具数量与分享行为的发生研究中,总体结果显示分享行为的发生伴随玩具数量的减少而增加。在对于普通玩具和新颖玩具的冲突分享研究中显示,对于普通玩具的分享要显著高于新颖玩具,这就证明儿童的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有相关性,但是分享行为会因为分享对象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等而有所不同。

三、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一)认知方面、观念先行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自古以来乐善好施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不论是在家庭教育中还是幼儿园教育中都应该注重分享行为的观念培养。有研究表明在发生分享行为的幼儿被询问原因时,多数倾向于“好东西应该和别人分享”,“要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吃”等等原因,表明分享观念的内化是发生分享行为的首要因素。

(二)创设分享行为发生机会、情境

因为产生分享行为的情境不同,因此其引发分享行为的表现也会不同,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似乎成为了一种研究的特点即通过创设不同情境从而促使儿童发生分享行为的方法来考察研究分享行为。

1.通过不同分享物品的来源情境促进分享:有研究表明对于比赛奖励所得物品的分享频率最高,自己提供的心爱玩具次之,排在最后的是意外所得物品的分享;因此通过引发分享情境非常重要。

2.开展活动:比如在家庭生活中,给幼儿购买玩具或食品时,应该引导幼儿和家长分享如“给你尝一尝”、“借你玩一会”等此类行为,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分享活动,关键之处在于坚持,从一块糖、一块饼干做起,使分享本身变成一种习惯时就内化了这种行为的观念。

(三)注重物质分享的同时注重精神分享

教师和家长应当引领幼儿通过唱歌、故事分享、对于生活事件的看法表达等等方法对幼儿的精神分享进行培养,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于幼儿日后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强化幼儿分享行为

在幼儿发生分享行为时予以强化,即以正面的鼓励,需要强调的是口头的强化要多于物质的强化,以此避免分享行为的发生动机偏差;同时对分享行为的强化奖励行为要具体确实有依据,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再次,注意强化的时机要及时,也就是说教师和家长需要多注意观察幼儿,在发生分享行为时马上强化。

(五)开展训练

1.榜样作用:依据社会观察学习理论和古语“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教师特别是家长自身对于分享行为的榜样作用是促进幼儿分享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家人之间应当注意物品的分享给予同时也要注意心灵的交流,这对于分享的观念形成和幼儿性格培养都至关重要。

2.移情训练:相关研究已证明移情是维持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性动机因素,它是人们内心世界相互沟通的桥梁。移情作业诸如谦让、分享、抚慰、合作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因素能激发、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生。移情也是亲社会行为的源泉,它不仅能增强助人、分享等亲社会行为,也可以降低侵犯等反社会行为。

3.情境、归因方法:向儿童讲述关于分享行为的情境故事,或者通过图片和动画片的形式进行,在故事情境中设置问题,注意问题均以“你”为出发点,引导幼儿思考,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会怎样做;同时设立对于发生分享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因”环节,让幼儿了解产生分享的意义和影响,最后强调分享故事情境中的分享情节的内化和迁移,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分享。

综上所述,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是需要家庭、幼儿园、学校等多方面和多角度同时开展的,而且在选择培养方法时,不是单一的,应当是多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以及多种环境的影响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会昌,耿希峰,秦丽丽,林思南.7-11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心理学.2004,27(3):571-574.

[2]程学超,王美芳.成功和失败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心理科学.1991第一期P23-27.

[3]曾英.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西华大学学报,增刊.2005年12月,P249-250.

猜你喜欢
培养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