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瑶
摘要:列宁关于两制关系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两制关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在他的理论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发展到和平共处,并想通过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次伟大的创新。纵观当今的历史发展趋势,资本主义将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关于列宁两制关系的了解和把握,对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如何处理好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列宁两制关系 和平共处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64-02
對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探讨,从理论上来说,它开始于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思想的提出,他们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暴露的缺点,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为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而从实践方面来说,真正把这一思想运用到实际中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则是从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才正式开始的。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由于没有经验可循,列宁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其中,他对于如何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的思想就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成果,这一思想不仅指导了俄国社会主义创立初期的建设实践,并且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列宁两制关系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国际背景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恢复经济的需要
一方面,为了遏制新生政权以及争夺苏维埃俄国丰硕的资源和庞大的市场,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接连不断的战争不仅摧毁了苏维埃俄国的经济,严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经济;另一方面,苏俄人民在面对帝国主义侵略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精神,也使得帝国主义认识到通过武装干涉并不能取得对俄战争的胜利。面对经济上的困难和政治上的双重危机,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得不离开了苏维埃俄国,这就使资本主义国家被迫重新思量同苏俄的关系。
2.欧洲革命形势的推动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特别是到了1919年秋天以后,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更是进入了一个发展十分缓慢和艰难的时期,欧洲革命形势由高潮转入低潮。对欧洲革命期望的落空,使得列宁不得不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世界革命的进程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
(二)国内背景
1.苏维埃俄国巩固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欧洲革命由高涨转入低潮,列宁也清醒地认识到再把建设苏维埃俄国的愿望通过欧洲革命的胜利来取得支持已经成为奢望。并且此时由于俄国接连不断的战争,使俄国国内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列宁认识到只有全力以赴地发展经济从而维护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才是他们的关键,才是俄国无产阶级面临的主要问题。而通过谋求与资本主义的和平共处,苏维埃俄国可以以此来进行自我保护,并且可以进一步为其生存创造条件。
2.苏俄与资本主义之间在力量上形成暂时的均势
1920年夏天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它们仍然无法打败在军事实力上不占任何优势的苏维埃俄国。在西方的权力平衡上,在占上风优势转换双方实力接近,这对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提供了重要条件之一。
二、列宁关于两制关系思想的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
在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上,列宁的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通过世界革命直接超越资本主义
列宁的这一认识是有其一定的现实依据的。首先,在国际方面,在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欧洲各国高涨的革命热情使列宁对世界革命的爆发寄予了热切的期望;其次,在国内方面,在苏维埃国家建立之后,俄国国内就一直存在着一些反动阶级,他们不断地组织暴动,从而严重地威胁了国家的生存。就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列宁认识到如果没有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俄国革命没有希望赢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列宁对世界革命抱有希望便成了前进的动力。
(二)两种制度和平共处
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在力量上形成了暂时的均势,这就使得列宁在对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上由世界革命的开始希望转向积极寻求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
1.和平共处的基础
列宁所提出的和平共处思想是建立在同等的基础之上的,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交流与沟通,各自选取自己所需要的,尤其是经济上的互助对于双方的经济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2.和平共处的方式
如果仅仅在彼此享有同等待遇、互相有利的条件下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往来,只能维持在短时期内的和平共处的局面。由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对立的社会形态,根本利益也是对立的,所以在现实的交往中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一旦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等方面不再需要这种互惠所带来的便利时,那么这种和平共处的局面也必将被打破。列宁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认为若要长期地维持和平共处的局面,0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对此他提出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在和平条件下开展经济竞赛的思想。列宁坚信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在这场竞赛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3.和平共处的原则
列宁认为,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过程中还必须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忘记阶级斗争。资本主义作为与社会主义完全相对立的社会形态,也就是说阶级的对立是不会因为双方的合作而消失不见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它们不可能从根本上放弃对苏维埃俄国的仇视,也不会放弃与苏维埃俄国的斗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阶级斗争在苏维埃俄国建立的那天起到资本主义灭亡的那天止都会一直存着,只是斗争的形式并不再仅仅表现为战争冲突,它会以更加隐蔽的形式隐藏在经济商业的来往中,对此列宁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4.和平共处的目的
列宁明确指出,和平共处与资本主义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手段,实现社会主义本身强大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是根本目的。事实上,和平共处的局面只是苏维埃俄国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面对各种被迫与妥协之后达成的一种“共识”,显然这种“共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之间所存在的根本矛盾,因此,无产阶级应该保持清醒的大脑,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不断地壮大自身的力量,从而在与资本主义的博弈中取得最终的胜利,实现对它的代替。
(三)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提出较落后的俄国可以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充分借鉴资本主义的一切有益成果。列宁对这一思想的认识和发展是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展开而逐渐深化的。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步进行,列宁也逐渐认识到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地利用资本主义。
1.世界资本主义对苏维埃俄国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艰难的战争结束后,苏联的国际地位、国际威望一天天增加,也使得资产阶级国家对苏俄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提倡建立正常的外交和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多,这种态度的转变成为列宁提出这一思想外在条件。
2.苏俄现实的状况决定了必须利用资本主义
尽管苏联的国际地位,国际威望一天天增加,但就其自身的力量来说还是十分薄弱的。当时的苏维埃俄国百废待兴,要想恢复和发展本国的经济,就必须有先进的机器设备、技术和充足的资金,显然,这一切如果单靠苏俄自身是很难解决的。对此,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一切有效的对象是很有必要的。
3.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与之前社会形态的更替一样,社会主义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资本主义,而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社会主义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对存在于资本主义一切东西并不能持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应该而且必须利用资本主义所取得的文明成果,这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列宁两制关系思想的当代价值
列宁关于两制关系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两制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他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由取代与被取代发展到了共处与合作,体现出了列宁在理论与实践上勇于创新的伟大精神。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仅在当时有效地指导了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建设,而且对于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如何处理我国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以实现自身的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大的借鑒和指导作用。
(一) 指导我国制定外交转型期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外交转型期,列宁和平共处的思想及其实践经验给予我们许多积极有益的启示。在这个机遇与挑战的关键时期,这一思想能更好地指导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要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共处的原则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体现出了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大潮流和大趋势,然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大大减缓了这一趋势的发展进程,面对这样的复杂形势,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更应该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共处的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增强综合国力,不断地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我国人口总数大,在人均GDP上仍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将是我国综合国力发展的一条主线,事实也证明了,只有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了,它才会在真正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一定话语权。
(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提出的最初目的便是为社会主义自身的恢复和成长营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从而能够逐步增强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抗衡的能力,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列宁强调一定要坚持策略灵活性与原则坚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谋求发展也要坚定地维护自身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中国梦”时就指出,“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周边环境,显然,列宁的这一思想为中国实现稳定的外部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中国梦”是关于中国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梦,但中国想要实现自身的发展首先就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都在以各种方式来压制中国的发展,“中国威胁论”等诸如类似的言论也曾一度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恐慌,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如果想要实现“中国梦”,就要求我们越是面对这些反对力量,我们越发要坚持党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才是我们首要的基本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列宁选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列宁.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马鑫.论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河南:河南大学,2014.
[5]陈海燕.论列宁处理“两制关系”的辩证思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4).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