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散发“美”的魅力

2017-05-24 12:16卞士玉
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 2017年2期
关键词:黄蝶菜花美的

卞士玉

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审美因素的培养,是培养孩子们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它也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课文都蕴含了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执教者如能正确引导,把阅读过程与审美过程融为一体,对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孩子们去想象、感受文字的内涵之美、陶醉在文字的情景中,所以语文教师在引导孩子们想象时就要结合文本,依据课堂教学的情境进行开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感悟意境美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头语是激发学生兴趣并给一堂课确定基调的话,教师在备课时应理解作者内涵的情感,精心设计起始课,以便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不可抑制的审美期待。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应先渲染与课文基调一致的氛围或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让学生一开始就置于美的氛围之中,还可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巧妙地设置悬念,诱发审美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幅瀑布流动的画面,配上一段柔美的音乐,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陶醉于瀑布的美景,在听乐曲的过程中对瀑布的壮观美进行想象,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再如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现一段群鸟栖息的画面,教师用甜美的语言解说大榕树成为“神树”的缘由,孩子们看着画面,感受鸟儿在大榕树下的美好情境,孩子们都会沉浸其中,同时也产生了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下让孩子们学习《鸟的天堂》就会水到渠成。

二、领略语言美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既领略到了现代语音的清晰响亮、和谐协调,又体会到了更能准确、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的修辞之美。如《宿新市徐公店》结尾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读到这两旬,由于孩子们缺少生活的体验,就会产生问题:“黄蝶飞入菜花中为何难觅寻踪了?”教师就应该用语言结合生活情景让孩子们来体会,也可以运用多媒体再现这样的语言情境,孩子们通过媒体画面就会有所理解和感悟,黄蝶和菜花都是黄颜色的,当黄蝶飞入到菜花中,就很难找寻了。教师也可以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让孩子们亲自到菜花丛中去体验一番诗意的情景,孩子们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更能感悟诗意的情景,体验到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更多的启发和感染。再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优美视频画面,配以优美动听的轻音乐,这样的画面就可以将孩子们带进风景如画的美景中,犹如来到这秀丽的美景之中,孩子们置身其中,就会陶醉在美景之中,感受美妙的情境。这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去讲解丰富有趣多了,也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更能提高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孩子们对语言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让孩子们在阅读中点燃知识的火花,让他们的思维产生碰撞,孩子们有了阅读的激情与动力,更能够突破文字的限制,产生更多的个性化见解,从而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孩子们在这样的文本对话中就能张扬自主学习的个性,与文本进行思维的交流,感悟文本语言的精妙、大自然的美好,并能积累好这些优美的语言,向文本外拓展,运用到写作中,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而且提高了孩子们的写作能力。

三、感知心灵美

人最本质的美就是人格美。纵观小语教材,表现人物美的课文不胜其数,它们有的反映人物崇高的思想品質,有的反映人物忘我的奋斗精神,还有的反映人物突出的智慧才能……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去感知他们的心灵之美,充分利用这些有血有肉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努力挖掘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共鸣,从而使他们在心灵上产生感应,在情操上获得陶冶。例如,执教《枫桥夜泊》一诗时,孩子们通过学习就会产生疑问:“霜满天”是否真实?因为寒霜是空气中的水汽遇冷而凝固的自然现象,学生在这方面产生疑问不无道理。在古诗的学习中我们要深入到古诗的情景中去,感受诗人的体会,诗虽然是短短的几十个字,但其蕴含的内容博大精深,对于“霜满天”,就要走进诗人情感世界去思索,感受诗人孤独寂寞的内心感受,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四、挖掘内涵美

小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有较大的距离,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语感,跟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达到心领神会,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顺藤摸瓜,设置一定的层次性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借”来做文章,巧设疑问:把“借”改成“骗”行不行?这样就会把文章的精妙之处有效地揭露出来。再如执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抓住文章中的“焦急”、“耐心”进行设问:满头银发的老奶奶靠在一棵杨槐树下,为何是“焦急”却又是“耐心”的呢?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让孩子们比较文本中的重点字词,思考这样写的原因,体会用词的精妙。如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学习了文本,孩子们就会对语句“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产生疑问:为何用“抽”为何不用“长”?引导孩子们充分阅读文本,增强孩子们的阅读体验,发展孩子们的个性,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内涵美和用词的精妙,体味作者的情感,唤起孩子们生活的形象,感受人文价值,熏陶语言的神秘色彩。

因此,在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去阅读文本,因为读是孩子们感悟的基础,孩子们有了感悟,才能走进文本情境,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样才能延伸到练的境界,练是读和悟的融合,是语言文字运用实践的目标,从而形成学习的技能。教学中处处有美育的因素,只有把美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做到相机渗透,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在美的熏陶中逐步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黄蝶菜花美的
菜花谣
墙角的花
菜花宝典
打破平衡
像菜花一样幸福燃烧
一个人穿梭在乡村(外一首)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墙角的花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