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优化阅读教学

2017-05-24 07:52张楚英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鲁侍萍周朴园意识

张楚英

所谓“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文本和作者间的多重对话,重在思维碰撞与心灵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思考、质疑是关键,没有了这些就不会有深刻的感悟,教学就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毫无精彩可言。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阅读课堂的基本目标,教师应紧扣文本精心设问,在激发学生思考的同时传授技巧,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品质。

一、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生十分重视高考,在学习方面急功近利,兴趣不足,导致其阅读学习基础不扎实,缺乏深度思考,不具备文本质疑能力,严重影响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1.观念陈旧

传统教学认为,课堂要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教师的特权,学生不需要过多质疑、问难,做好“听众”即可,以此确保教学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这样的观念不仅陈旧,而且迂腐,不符合平等教育理念,严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提问的勇气和意识,造成僵化学习的局面。

2.教法失当

新课改前,阅读教学主要以讲解为主,教师不注重方法指导,也不重视体验感悟,学生长期被动学习,不存在问题意识。新课改实施后,阅读教学由“满堂灌”转变为“满堂问”,教师随意提问,重数量不重质量,学生在频繁回答的过程中逐渐丧失思考热情,严重妨碍了思维意识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满堂问”是形式化的启发,引导作用甚微,对于学生思维没有实质性的提升作用。

3.忽视评价

为了迎合高考,阅读教学愈发功利化,课堂上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学生在理解中发现了问题,教师不仅不尊重、启发,还将标准答案硬塞给学生,让其尝试着往上靠。在准备高考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采取题海战术,机械地做题、订正,完全屈从于答案,不注重能力训练,调整学生的思维偏差。时间一长,学生便不再思考,只认答案,没有问题,逐渐丧失阅读热情。

二、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问题意识的培养周期漫长,需要潜移默化地启发、引导。课堂上,我们要紧扣文本,精设提问,着眼于不同角度,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让他们跟随我们的步伐,灵活解答,掌握技巧,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1.抓住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能透露出很多消息,抓住这一点,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标题传递给我们哪些信息?有没有运用表现手法?其表层含义是什么?其深层含义是什么?与文本主题有什么关系?由此激活学生思维,让其带着疑问进入文本,展开深层探究。

如《想北平》一课,对于标题,学生有很多疑惑,不知道如何理解。对于这一点,我就引导提问,鼓励他们就“想北平”三个字质疑,并在班级里分享。学生马上思考,结合已有认知给出了以下回答:“为什么要想?”“想什么?”“这些具体体现在文本哪些地方?”“这和文本主题有什么关系?”随着一连串问题的产生,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中对文本充满了兴趣,我就顺势导入,让其借助阅读解答。对于文章标题的探讨不仅能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对文本产生兴趣,还能给教学一个“良好的开端”,让课堂活动顺利展开。

2.抓住文章反常处

文本中很多语言都耐人寻味,看似多余,实则饱含深意,这就是“反常处”。对于这样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针对其中不同寻常的点进行質疑问难,不断深入思考,深化阅读,靠近文本中心。

“反常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种是“画蛇添足”,即可以省去却偏要写出,看似多余,其实寓意深刻。像在《品质》一课中:“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这样写在文意上已经足够完整,可作者又加上了一句:“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这一次,他起先真的不认识我了。”对于这一点,我提问:“为什么要特意补上这一句?能否删去?”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针对这一细节深入探究,揣摩作者意图,加深对主题内涵的探究。第二种是“欲言又止”,即按照常理本应该表达出来的,但因为某一目的却省略了。对于该类留白,教师应让学生斟酌后质疑,深入探究。如《雷雨》写到周朴园给鲁侍萍支票,鲁侍萍接过支票,慢慢撕碎,此间周朴园有一句话没有说完,“可是你——”这一破折号的运用引人深思,我就引导学生探究,提高对文本内容的敏感度,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抓住文章矛盾处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矛盾的现象,不论是文本内容还是语言,会有一些排斥、对立的问题。这些现象看似“失误”,其实是作者刻意的安排,也是文本解读的关键,能引发读者思维的碰撞,在弄懂以后大大提升思维品质。对于这些地方,教师要精心设问,鼓励学生借助已知深入探讨,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

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有一句话:“喝完水,那可怜人便伸出黑黑的嘴,无疑是想吻一下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我就引导学生发现矛盾,鼓励其自主提问。短暂思考过后,学生产生了相同的想法,为什么“那姑娘有些疑惑”“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深入其中,具体挖掘,有的学生问:“爱斯梅拉达是不是嫌弃他又脏又丑?”马上就有学生反驳:“既然嫌他丑,为什么还要给他水喝?既然给了水喝?亲下手又为什么不可?”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学生随即陷入深思。可见,抓住矛盾处不仅能引发学生思考,深入探究,还能促进对文本的解读。

4.抓住文章空白处

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名篇佳作,文笔所到之处尽染深刻意蕴,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如何利用文本“空白”提问是我们要探究的问题,突破这一点不仅能促进学生联想、想象,加深文本理解,还能培养其问题意识,提高思维品质。

在讲解《雷雨》一课时,只要我们认真阅读便能发现其中多处空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引导学生提问、深思。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这一段对话看似流畅,其实存在很多空白,像“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等都是疑点,引人深思。对于这些地方就要设置提问,引导学生根据表意深入挖掘,尝试理解文本主题,有效把握。

总之,培养问题意识是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打破传统,改变“满堂灌”“满堂问”的交流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提问、探究,还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充分挖掘内涵,在不断的突破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215211)

猜你喜欢
鲁侍萍周朴园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雷雨》(节选)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
硬、安、纯——鲁侍萍没有大改的“真”性情
破解周朴园的“真情”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