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学娟
和学生一起读,缘起子我为学生补课的经历。记得那时带二年级,班上有几个学困生是几名留守儿童。他们理解和记忆教材上知识点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生字,第二天就忘,我曾经常放学把他们留下来补课,时间长了,师生都很累,但收效并不大,该怎么办?我当时正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上的那句话给我指明了方向:“对这类学生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有害的,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师的话给我指点了迷津,于是我决定把学生带进书籍的世界——和学生一起读。
读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有关阅读这部分明确指出:既要诵读儿童诗、儿歌、浅近的古诗、优秀的诗文,还要读整本的书。有了这一方向性的指导,我准备从经典诗词和美文的诵读以及整本书共读两方面引领学生一起读,并尝试着把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进行相互渗透和整合。
在诵读内容选择上,我采用了两种方法交叉进行。第一种是围绕语文课本每一个单元的主题选择诵读内容。比如:语文课本上第一单元是描写春天的,那么诵读内容就以春天的古诗词或者散文诗为主;第二单元是描写友情的,诵读内容就以描写友情的古诗词或者散文诗为主。当然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选择一个作者的诗集作为诵读内容。我的五年诵读规划是这样制定的:二年级诵读金子美玲诗集《向着明亮那方》、三年级诵读金波诗集《让太阳长上翅膀》、四年级和五年级诵读《论语》、六年级诵读泰戈尔《吉檀迦利》和《中庸》。
怎么读?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很多精美的诗无法做成PPT展示,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和学生对诵读的热爱。每天下午放学,我把诗抄在黑板上,第二天清晨师生一踏进教室,就用最动听的声音唤醒了校园的黎明。无数个清晨,一首首小诗被我们唤醒,在和学生的一遍遍诵读中,我、学生、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诗中的那些美好、诗中传递的那种无形的力量,就在不知不觉中融进了我和学生的生命。这种看似简单的诵读,其实是师生一起感悟、互相激励的过程。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诵读也许还只是一种对经典、对优美语言文字的积累,但是,诗中蕴含的更深的东西,学生一定会在更长的岁月中去领悟。
如何开展师生的整本书共读?在引领学生一起读的起步阶段,为了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从最简单的绘本故事入手,按照四大主题(爱的主题;童趣、快乐、游戏的主题;成长主题;环境、自然的主题)选择经典绘本讲给学生听。一个个不同主题的绘本故事,通过我绘声绘色地读,学生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下了课,孩子们都围在我身边抢着要借读,一本书是满足不了那么多学生的,怎么办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经不起风吹雨打。”只有家校合力,学校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学生读书的热情被我点燃起来后,我还争取让学生的父母成为学生阅读的支持者。
我利用家长会,首先给家长做了《阅读的力量》亲子共读讲座。虽然班里的家长都是农民,但是爱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家长会上我从大多数家长对“读书”二字的误解说起,让家长明白,阅读不只是读语文课本,读能提高考试成绩的辅导书和作文书,阅读有更宽泛的定义。通过听讲座,家长们的思想认识转变了,我又把提前准备好的学生必读和选读书目抄给家长,让他们照单给孩子购买。家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因为离城远,家长纷纷把钱交给我,请我购买,于是我给孩子们建了一个“班级阅读银行”,每个人都建了“阅读账户”。这样一来,买书成了学生最热衷的事情,读书也成了班上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早上、中午、课间时,经常有学生捧着自己新买的书在认真地读着,特别是看到那几名“后进生”也通过阅读有了学习兴趣后,我和学生的读书热情更高了。一边带着孩子读童书,我也开始了我第一本专业书籍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自读。于是,领着学生一起读,和学生一起感受阅读的快乐,成了我的追求。
在三四年级,领着学生读了《绿野仙踪》、《人鸦》、《夏洛的网》、《一百条裙子》、《小王子》、《无字书图书馆》、《亲爱的汉修先生》。到了五六年级,学生有了阅读基础,自身深受将军晶老师群文阅读的影响,在整本书共读书籍的选择上,我尝试着开展群书阅读。比如,语文课本中学到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主题,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这段时期的历史,我首先阅读了大量二战背景的儿童文学作品《影之翼》、《大卫之星》、《铁丝网上的小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等,然后再带着学生开展主题阅读,用文学浸润的方式让孩子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
五年下来,就这样分年段读下去,那些一张张试卷考不出的诚信、勇敢、坚强、自尊、坚持、诚实、乐观、责任等优秀品质,再也不用靠空洞的说教,而是在悄然之间就让孩子获得了。
在学生已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后,还得让知识活起来,我就开始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和创作。于是,学生的书包里也就多了两个本,一个是“晨诵”本,一个用来摘抄书中精彩句段和记录自己生活的摘抄本。晨诵本是摘抄每天早晨的师生共读内容。在师生诵读完后,当我深信孩子们已经清楚地理解了词、词组的丰富含义和感情色彩后,我就帮助学生借助词来进行思考和生动的创作。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不愿意使知识变成僵死的、不能活动的重物,以免它阻碍儿童在认识的阶梯上继续前进,那么你就要使词成为儿童创作的工具之一。”基于此,我便经常和学生一起仿写小诗,比如在读过《我是草莓》后,学生仿写了《我是苹果》。一生写道:我是苹果/我喜欢生长/生长真叫人喜欢/风儿吹着我/太阳暖暖地照着我/我熟了红了/人们把我摘下来/放进超市/做苹果不是总那么好玩/今天早晨有人把我放进榨果机,把我炸得粉身碎骨。一生编写《我是鹰》:我是鹰/我喜欢在蓝蓝的天空自由飞翔/风儿和白云是我的伙伴/但是人们做了弓箭/想射我/我一转身/箭射到一边去了。……在这些精美的小诗旁配上图画,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一个个小诗人!在摘抄本上,我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真实的生活、自己的所思所想,鼓励学生大胆地把学过的词句、书中看到的优美句段用到自己的文中,不管哪個学生运用了,我都会及时地给予表扬,以示鼓励。我也坚持“记录我的生活”,我记下了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所得所失、记录下自己对工作的反思,有时还会把我的记录读给学生听,学生也会及时地表扬我,这极大地激发了师生双方的热情。因为要想记录得精彩,必须做得精彩,这就要求我和学生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我始终用日本诗人金子美铃在《向着明亮那方》中的诗句来激励学生和我自己:“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哪怕走在崎岖的小路上/也要向着卓越的目标/住在乡村的三年级的师生们啊!通过领着学生读书——积累——运用,这一良性循环也就自然形成了,班级的书香氛围也越来越浓。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说: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她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她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是啊,当我和学生一首首诗、一本本书读下去后,诗中的语言、书中的故事悄悄浸润着我和孩子的生命,面对学困生,我不再焦躁,不再抱怨,我学会了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学会了用美好的东西去唤醒学生的生命。
从二年级开始领着学生一起读,五年下来,我班级的学生在精神面貌、智力背景、言语能力等方面发生了良性变化。班级学生不再需要德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些耗费我太多时间的额外的事情,因为和学生读着相同的东西,我和孩子有了相同的语言密码,我们的教室也成了师生精神同生共长的乐园;因为领着学生一起读,让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和学生一起读,如一盏灯,点亮了师生的心灵,照亮了师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