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气球在化学实验中的使用

2017-05-24 08:06胡巢生
化学教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实验装置实验探究气球

摘要:审视2012年的若干个版本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利用气球设计的实验装置的特点,结合实例归纳出气球在实验中的主要作用有缓解压强差、形成封闭体系、收集未反应完或生成的气体、验证气体密度大小等,分析了气球应用于化学实验装置及在实验设计中可能出现的“妥”与“不妥”,并指出化学实验设计应注重简易性、实用性、真实性。

关键词:气球;封闭体系;实验装置;实验探究;化学教科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4–007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气球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往往担当收集尾气、验证气体密度、验证物质之间化学反应的发生等作用[1,2]。让学生体验气球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可激发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通过研究发现,若气球使用不当,也会给学生带来一些错误的认识,加深学生的迷思概念。梳理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的若干个版本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利用气球设计的化学实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在实验中使用的“妥”与“不妥”,以期重新审视气球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

1 用做缓冲装置,缓解压强差

2012年鲁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3]在第四单元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的“实验探究”中采用加热铜粉方案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设计了图1的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在具支试管中装入铜粉,塞上橡膠塞,用小气球密封试管的支管口。移动注射器活塞,在注射器中留下一定体积的气体,记录体积后插入橡胶塞中。用酒精灯在铜粉部位加热,加热时不断推拉注射器。停止加热后,待试管冷却至室温,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入注射器内。待注射器活塞稳定后,记录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从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笔者认为该实验设计中的“气球”存在如下“不妥”:(1)在反复推拉注射器活塞时,气球与具支试管的支管接口处很容易漏气,且实验结束后,得将气球中的气体赶回试管,该操作需要用手操作,稍有不慎,气球就容易漏气,甚至脱落;(2)使用气球作为缓冲装置,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气体在装置中流通不顺畅,且热的空气不易被挤回试管内,使氧气与铜粉难以充分反应,导致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只能达到18.0%左右。

因此,在尊重原实验的前提下对该实验的装置和操作流程进行了再设计,如图2、图3所示。通过交替推拉2支注射器活塞,使空气在2支注射器、具支试管(或大试管)和气球间来回传送,避免了使用气球的操作不便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相应成果发表在《化学教育》2013年第11期上[4]。教科书在2014年再版时,对该装置又进行了改进,如图4所示。该装置相对于2012年版的装置而言,气球置于玻璃管的尾部,能让空气更易流通,节约了反应的时间,但依然没有解决“气球”存在的上述问题,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误差依然较大。

2 用于形成封闭体系,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012年科粤版初中化学教科书[5]在第4章4.3“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活动”中设计了两个对比实验:“[实验4-7]锥形瓶瓶塞中插入玻璃管与大气相通。往锥形瓶里的小块石灰石滴入吸在滴管里的稀盐酸,反应前后称量作比较”;“[实验4-8]往锥形瓶瓶塞里的玻璃管上缚紧气球。称量后往瓶内的石灰石小块滴入吸在滴管里的稀盐酸,反应前后称量作比较”。[实验4-7]中的天平不平衡,通过测定敞开体系中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让学生思考: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什么?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平平衡?接着设计出[实验4-8],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判断,不断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从而能够透过不同情况下测定结果的表象,更为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故采用有气体产生(或参与)的化学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必须要在密闭装置中进行。事实上,[实验4-8]使用这样的密闭装置,真的能保证反应前后所称的质量相等吗?

且看笔者设计的如下实验:在4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用电子天平(精确至0.01g)分别称取反应前4个气球的质量,将不同质量的碳酸钠粉末分别放入4个气球中,再称重。将气球套在锥形瓶口并用皮筋扎紧,将4个反应体系放在4台电子天平上称量,记下反应前电子天平的示数,再将气球中的药品全部倒入稀盐酸中,气球迅速涨大,待反应结束,再次记下电子天平的示数,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

分析相关数据可知,气球的浮力是真实存在的,也是导致反应后第2次称量值变小的直接原因。第4个实验因为产生的气体太多而漏气,但也没有影响最终的结果,也进一步说明气球收集气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超出其限度,将会“罢工”。因此,笔者认为,不能利用托盘天平灵敏度不好的特点而忽略气体浮力的存在。科粤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该实验设计产生的实验结果,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精神和态度,将会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这样的实验设计是不妥的,建议教科书的设计者对该实验重新进行设计。

2016年孝感市的中考化学试题的命制者则关注到这个问题。指出该实验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充满气球,使整个装置所受空气浮力增大,因此反应后天平不能平衡。

相比之下,2012年人教版[6]初中化学教科书在“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中采用燃烧红磷的方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装置如图5所示,也是用气球密封装置并缓冲气压,这个装置的设计就显得严谨得多!反应前装置中气体的压强与外界的大气压强相等,红磷燃烧,有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由于两者的共同作用,装置内压强增大,气球胀大,但反应结束,红磷燃烧消耗了密闭体系中的氧气,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密闭体系中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又变瘪。

3 用作收集未反应完或生成的气体

2012年鲁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7]在实验室炼铁的实验装置中,采用导管末端连接气球的方法来收集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气体,装置如图6所示。该设计明显有些“不妥”之处:气球收集的气体有限,随着收集的气体增多,内部压强会激增,若反应的时间过长,可能也会“罢工”。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收得的气体后期处理也是比较麻烦的。因此,2015年再版时,则更换成如图7所示的装置,对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气体一烧了之,显得很干脆,既消除了有毒气体一氧化碳,又免除了后期處理的麻烦。

4 验证气体密度大小

一线教师利用气球的“浮”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图8),气球内充入空气,再将一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倾倒入大烧杯中,会发现气球会浮上来,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的结论。但笔者认为,此实验设计简易性、实用性都不强,气球充气后,需要迅速用细线扎紧,扎线过程中容易漏气,若充入的空气不足量,气球也不一定能浮起来。还不如采用倾倒二氧化碳使高低不同的蜡烛依次熄灭的“阶梯实验”更有价值。通过倾倒二氧化碳不但证明其密度大小,还可证明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可谓一举多得。

气球虽有其在化学实验中的独到之处,但若使用不当,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教学即研究,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应把探究的核心放在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上,教师应在充分遵循实用性、真实性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认知水平和学科能力发展等各因素设计实验以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荣桥.例析气球在中考化学实验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2):53~55.

[2]王荣桥.气球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案例[J].化学教学,2013,(7):39~40.

[3]毕华林,卢巍.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75

[4]胡巢生.“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探究[J].化学教育,2013,(11):77~78,80.

[5]江琳才.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111~112.

[6]王晶,郑长龙.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2~93.

[7]毕华林,卢巍.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59.

猜你喜欢
实验装置实验探究气球
找气球
“实验探究”与“微观认知”的巧妙结合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基于PLC的电气实训考核平台的设计
桁架搭接实验装置结构设计
中学物理实验“双原理”教学策略之我见
气球
巧用废旧笔芯演示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
一样多的气球
有趣的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