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比较与优化研究

2017-05-23 06:01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区位商劳动生产率长三角

王 云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合肥,238000



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比较与优化研究

王 云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合肥,238000

为更好地推进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优化升级,基于区位商原理,结合比较劳动生产率理论,对比区域内三省一市相对优势行业的区位商和比较劳动生产率,测度33个相关行业产业梯度系数,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内各省市优势产业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要实现产业梯度优化升级,三省一市需形成发展合力,加强各类产业政策对接,注重专业化分工与产业互补,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区域劳动生产率和产业内技术效率,深度融合网络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从而以更高的产业专业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优势,着力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优化升级。

长三角地区;区位商;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梯度系数

1 相关研究和提出问题

关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自佩鲁(Perroux)提出“增长极”概念以来[1],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理论基础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外代表人物如赫希曼(Hirschman)、弗里德曼(Friedman)[2-3]等。国内方面,戴宏伟指出产业梯度能综合反映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工的阶梯层次差异[4];此外,肖美香探索了高梯度区域对低梯度区域的产业转出的四种模式[5];姜霞则运用产业梯度模型对全国产业梯度格局和湖北省的产业梯度地位进行了实证分析[6]。

随着2014年安徽省划归长三角,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对全国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三省一市人际相亲,地理相近,经济相连,人文相通。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长三角地区既是科技资源最集中、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国际化进程最迅速、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巨大磁场,长三角地区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因此,为更好地研究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问题,本文基于区位商原理,结合比较劳动生产率理论,比较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相对优势行业区位商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并测度区域内33个相关行业产业梯度系数,经过实证研究,在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论证长三角地区的产业梯度问题,以期更好地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优化升级。

2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2.1 模型设定

某一地区的产业梯度系数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建立在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内的规模聚集程度及其在高一层次区域中的聚集规模优势程度的区位商(LQ);二是表示一个部门的产值同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率的比较劳动生产率(CPOR)。目前,产业梯度系数方法在国内应用比较广泛,即以LQ和CPOR的乘积计算得出的产业梯度系数(IGC)来具体衡量区域产业梯度水平,其计量公式分别为:

IGC=LQ×CPOR

(1)

(2)

(3)式中,i表示产业,共t1个;j表示地区,共t2个。X选取相关年份产业销售收入,表示地区j的i产业的就业人数。

2.2 数据处理

2.2.1 区位商与比较劳动生产率

一般而言,区位商较高的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越大,意味着该区域资源配置效率越高,其产业结构也越合理。而比较劳动生产率大致能客观地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充分考虑长三角地区不同省份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通过计算2012年长三角地区33个相关行业区位商和比较劳动生产率数值,选出相对优势行业进行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长三角地区相对优势行业区位商和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

注:资料来源于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统计年鉴。此处的占比即 指数值较高行业占总研究对象(33个行业)的比重。下表同。

2.2.2 产业梯度系数

由产业集中度和劳动生产率共同决定的产业梯度的高度,可以弥补区位商方法无法准确表示区域间劳动生产率差异带来的偏差。运用产业梯度理论和计量公式,以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12年长三角地区区位商和比较劳动生产率测度结果,得出2012年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系数如表2所示。

3 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比较与优化分析

3.1 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比较

由表2可见,上海市比较优势突出,竞争优势明显。以汽车制造业为例,上海市作为国内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汽车制造业整体实力雄厚,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各具特色,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生产增势强劲,新能源汽车由示范应用不断向产业化迈进,行业核心竞争能力快速提升[7]。因此,具有较高的产业专业化程度(区位商值为3.14)和明显的劳动生产率优势(比较劳动生产率数值为4.33),得出的产业梯度系数(11.43)远高于其他两省一市。

江苏省的产业梯度系数较为平均,产业集群正在发挥日益重大的影响。近年来,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入,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中小微企业发展态势良好[8]。以“南京轨道交通”“无锡工业设计”等为代表,因地制宜地培育出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以“中国叠石桥家纺城”和“中国酒店日用品之都”等为代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影响力日益显著;同时,中小企业发展态势已从数量集中向集群化发展模式转变。目前,江苏省特色产业集群的服务网络已覆盖销售、金融、物流、科研、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领域。

表2 长三角地区相关行业的产业梯度系数

浙江省优势行业主要有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等。而在区位商中表现较好的纺织服装、服饰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由于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分别为0.84和0.48,均小于1),导致综合得出的产业梯度系数较低。产业集群作为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的推进器,形成的集聚优势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但近年来浙江产业集群“升级”问题备受关注,只有通过鼓励企业走适度规模化经营之路,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等方式,才能强化浙江产业集群创新能力,顺利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9]。

安徽省采矿业的产业梯度系数居于长三角地区之首,主要得益于遥遥领先的区位商值(1.39);农副产品加工业数值名列前茅,源于较高的比较劳动生产率(2.35);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数值超过其他两省一市,则是区位商和比较劳动生产率数值都较高的缘故(分别为3.22和2.38)。此外,安徽省的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的产业梯度系数也较高,目前已逐步形成以采矿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为代表的多个优势产业。但是,在纺织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上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的差距较大,化学纤维制造业更是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3.2 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优化

通过实证分析结果,长三角区域内工业行业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要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建议采取以下优化措施。

首先,针对不同地区进行合理分工,发挥产业的相对比较优势。其中,上海市以汽车制造业为代表的行业核心竞争能力快速增长,江苏省的纺织、金融、物流等产业集群表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和较强的发展后劲,浙江省的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产业集群在形成集聚优势的同时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安徽省已逐步形成以农副食品加工业等多个行业为代表的多个优势产业。

其次,长三角地区产业内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长三角地区有能力将劳动力从效率低的部门向效率高的部门转移,从产出增长慢的部门向产出增长快的部门转移。如何顺利实现这种转移将是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任务[10]。

再次,长三角地区区域内产业发展不平衡,使得产业梯度转移成为可能。上海市立足自身产业和技术基础,通过加快创新园区建设、深化国企改造和延伸产业链等多种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绩突出;江苏省通过提升科技支撑作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探索科技金融结合新模式、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等方式,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新成效;浙江省提出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深化“两化”融合等举措,在取得较好成效的同时,也存在创新能力缺乏、制造业低端化等问题;安徽省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基础较弱,在经济总量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上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产业梯度转移既可能又有必要。

最后,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仍存在一些问题: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虽已渐入佳境,但仍需摆脱对外资和技术依赖,以及融资环境、人才准入等机制方面的制约;江苏省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的同时,也面临核心技术突破不够,创新主体作用不足,体制、资金、人才和认识等诸多问题;浙江省主要产业集群多集中于传统领域,且多数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发展空间有限且外贸依存度较高,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大;安徽省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工业发展仍处在初级到中级的过渡阶段[11]。

4 结束语

综上可见,为了增强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发展后劲,推动产业梯度优化升级,应从如下方面着手:

首先,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应把各自的发展规划融入到整个长三角区域的整体经济格局中,明确区域内各省市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推进长三角地区形成发展合力。

心血管疾病正成为全世界人类的头号死因,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研究心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并据此进行针对性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生理状态下,机械应力在维持心脏正常的结构和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病理状态中出现的机械应力超负荷却是引起心肌重构及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1-2]。心脏在机械应力超负荷的刺激下,早期产生适应性心肌重构,以应对增加的室壁应力,常表现为心肌肥大、纤维组织增生、血管新生等;但如果机械应力超负荷持续存在,心脏将逐渐进入失代偿期,心肌重构加剧,最终演变成心力衰竭。

其次,加强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管理部门等在内的长三角地区各类产业政策的对接,发挥各省市的比较优势,降低产业结构趋同性,加强产业经济的互补性,推动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再次,尽量避免区域内共有优势的内部竞争,加强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与互补,同时注意跨区域经济建设的对接和融合工作,处理好区域内产业竞争与合作关系,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的协作性。

最后,通过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科学管理水平,大力推进信息化管理,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推动网络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着力提升长三角地区劳动生产率和产业内技术效率。

总而言之,长三角地区应明确产业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差距和原因,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地提供政策支撑,提升产业人才集聚水平,以更高的产业专业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优势,更好地实现产业梯度优化升级,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更快更好发展。

[1]Perroux.Economic space,theory and application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0,64(1):89-104

[2]Hirschman.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82-98

[3]Friedman.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M].Cambridge:MIT Press,1966:71-77

[4]戴宏伟,田学斌,陈永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127

[6]姜霞.关于湖北省三次产业梯度地位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2015(5):52-54

[7]王泽华.上海汽车制造业的现状和特征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5):40-42

[8]张继良,胡荣华.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基于江苏产业转型升级背景[J].产业经济研究,2010(6):72-80

[9]钱方明.浙江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对策研究:基于国内价值链视角[J].嘉兴学院学报,2015(2):57-61

[10]刘剑钊,李秋淮.安徽优势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外资,2010(4):166-167

[11]吴福象,朱蕾.技术进步、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全国、广东和江苏投入-产出表数据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4(1):18-28

(责任编辑:周博)

几种常见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一、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二、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三、专著或文集中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题名[M]//专著或文集作者.专著或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四、学位论文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存放地:大学到系部,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五、报纸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报纸名称,年-月-日(版序)

六、标准文献

[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

七、网络文献

[序号]作者名.作品名[EB/OL].[访问时间,0000-00-00].网址

2017-01-12

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项目“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BB2040160032)。

王云(1978-),女,安徽合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管理。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3.005

F127

A

1673-2006(2017)03-0016-04

猜你喜欢
区位商劳动生产率长三角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基于区位商的合肥市产业结构分析及主导产业选择
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基于区位商法的新疆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