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产业综合标准化探析
——以铜陵白姜为例

2017-05-23 05:58聂媛媛杨善啸曲泽静周振凯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铜陵综合体生姜

聂媛媛,杨善啸,曲泽静,陈 浩,周振凯

1.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铜陵,244000;2.铜陵学院团委,铜陵,2440003.财政部安徽专员办,合肥,230000



生态农业产业综合标准化探析
——以铜陵白姜为例

聂媛媛1,杨善啸2,曲泽静1,陈 浩3,周振凯1

1.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铜陵,244000;2.铜陵学院团委,铜陵,2440003.财政部安徽专员办,合肥,230000

以铜陵白姜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推动生态农业产业链延伸的综合标准化途径。在以标准化视角分析白姜产业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围绕白姜产业链的相关要素,如种子、设备、化肥等物质要素及生产技术、加工工艺、检测方法、管理规程等非物质要素,运用综合标准化及生态农业的相关理论,构建白姜循环经济产业链标准综合体。该标准综合体由种植、物流加工及休闲观光三个模块并列而成,涵盖了从农业到服务业的全过程标准,实现白姜全产业链中的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有利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效合一”的实现。最后从成套标准的制定、市场监管、营销模式和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促进铜陵白姜产业综合标准化发展的建议。

综合标准化;铜陵白姜;生态农业

1 问题的提出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指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自然资源保护与其开发增殖的实现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的原则,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当地生态区位优势和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开发优质、安全和无公害农产品,生态、经济和环境效益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1]。综合标准化是当前生态农业领域一种新型的有效方法,它在生态良好循环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标准综合体,并贯彻实施,最终开发优质、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丰收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目前,我国已经在一些地区开展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内的一些学者也探讨了综合标准化的建设思路,如李鑫等人以园艺植物上的有害生物管理标准为例,构造了一个管理标准综合体结构[2];朱媛等人按产前、产中、产后三大要素构建了农产品的标准综合体[3];洪登华等人针对水稻的种子、土壤、水、田间管理、收获、加工这几个过程构建了标准综合体[4]。上述研究都是针对某个农产品本身或农业生产的某一方面构建标准综合体的框架,但对于如何运用综合标准化手段,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以铜陵白姜产业作为综合标准化研究对象,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最佳目标,结合白姜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参考综合标准化指南(GB/T 12366-2009),明确生态农业产业的范围及其相关要素[5],按目标导向原则,采用混合式的结构形式制定以产业链循环经济链为主线的标准综合体。旨在探究如何以综合标准化手段促进白姜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进程,将生态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拓展。

2 铜陵白姜产业标准化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铜陵白姜产业标准化建设现状

铜陵白姜具有“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等特点[6],系铜陵“八宝”之一,迄今已有2 000多年种植历史,并先后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家工商总局核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截至2016年8月,整个铜陵市的白姜种植面积有1 300多公顷,主产区在铜陵县天门镇、西联乡和郊区大通镇。姜制品有五大类40多个品种,销售范围为周边县市、一些大中城市超市,出口欧盟。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铜陵姜农潜心研究出独特的栽培技艺:一是姜阁保种催芽,二是深翻高垅栽培,三是空中搭棚遮荫,特别是铜陵姜阁保种催芽技艺在全国生姜产区独一无二。结合姜农总结出来的经验,铜陵市制定了省级地方标准《DB34/T 636-2006 铜陵白姜生产技术规程》、铜陵白姜种植标准以及《DBS34/1873-2013 铜陵腌渍白姜》加工标准,在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采收等过程中按标准组织生产[7]。另外,铜陵市打造了1个省级和1个国家级白姜标准化示范基地,获批1个铜陵白姜绿色食品,2 个无公害农产品,同时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铜陵白姜”商标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制定《DB34/635-2006 地理标志产品 铜陵白姜》,至此,铜陵白姜的标准化体系已逐步建立[8]。这些不仅保证了铜陵白姜的品质出众,还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2010年,铜陵白姜产品成功进入网上世博会安徽馆,并作为航空软包装食品提供给乘客食用。 2010年铜陵市建设了中华白姜文化园,该园集产业化示范园、白姜生产加工、白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姜文化集中展示、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示范、生产、文化、旅游多重功能于一身,对提高城市知名度、推动铜陵白姜产业发展、推进白姜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组织制定白姜及其产品生产标准、开展铜陵白姜品质分析和历史文化研究、发挥生姜协会优势服务企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2 铜陵白姜产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铜陵白姜产业因品质优异,市场前景非常好,潜力也非常大。但近年来白姜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占有率不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2.2.1 以家庭为种植单位高标准生产,种植成本高

铜陵白姜种植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小面积种植为主,全部按有机种植的标准,采用姜阁贮藏和催芽、垒姜垄、搭遮荫棚等特殊栽培工艺,造成铜陵生姜生产程序多、种植产业化低、产量小、生产成本较高等问题[9]。据调查,铜陵白姜种植成本在每千克2元左右,而黄姜仅0.5元左右,价格的悬殊导致外地生姜大量入侵,较大地冲击了铜陵白姜市场。传统的精耕细作,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以及缺乏专业技术的指导,导致白姜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失去市场竞争力。

2.2.2 种植风险高,白姜种植规模发展缓慢

铜陵白姜品质优良,但优质不抗病。若采用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方式,由于标准制定与实施上的缺陷,导致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长期维持着单一而庞大的白姜群种[10],为侵害白姜的病原生物种群的增长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容易爆发传染性极强的姜瘟病,其后果是毁灭性的。白姜种植风险相对大,抑制了姜农扩大种植规模,阻碍了白姜的产业化发展。

2.2.3 深加工程度不足,附加产品无标准

从加工工艺看,白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产品单一,主要以腌制姜为主,高档次产品少,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特别是生姜保健、休闲功能没能充分发掘。生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和设备滞后。各姜制品加工企业信息沟通不畅,难以发挥集团优势。随着铜陵白姜产业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要唱响白姜品牌,关键是要提高它的附加值。因此,不少铜陵白姜生产加工企业建设自己的研发基地,除传统糖醋姜、盐渍姜、酱姜,还开发包括姜茶、白姜口服液、白姜喷剂、洗发水、精油等系列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深入挖掘白姜价值。但是,白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还有待提高,对应的技术含量高的白姜产品标准少,尤其是新品种和优质品种标准少,加工、流通方面标准少,限制了白姜产业的效益最大化。

2.2.4 销售市场单一,市场监督体系不健全

铜陵市生姜协会调查发现,少数姜农为了短期利益乱用化肥,影响白姜品质;也有不良商贩以次充好,将外地低价生姜冒充白姜或掺杂在白姜中一同叫卖,破坏铜陵白姜品牌形象。由于市场价格紊乱,使得铜陵白姜在外地市场并不畅销,价格一降再降。姜农现有的销售渠道主要有农贸市场、姜贩收购、送生姜加工厂三种。姜贩考虑到白姜不好保鲜和储藏,不愿多收。截至2016年9月全市生姜加工企业只有14家,且规模都不大,收购、加工和拉动生姜价格的能力有限。铜陵的生姜产量维持在450万千克左右,其中除留种、加工企业收购、农民自己简单加工出售外,其余的约50%全部由农民在铜陵本地农贸市场自主出售,在外地生姜的冲击下,价格有下降的趋势。除铜陵周边和皖南地区外,其他地方主要用姜作调味品,没有吃姜的习惯。产品品种单一、消费习惯的差异,瓶罐包装引起运输不便且成本高等原因,导致生姜外销渠道不畅,市场开拓乏力。此外,铜陵白姜对外宣传力度不大,特别是推介“铜陵白姜”这一地域品牌的力度不足,目前14家加工企业除1家外均没有在外地设立网点定点销售,多局限于铜陵及其周边市场,缺乏引导消费的能力,无法形成市场效应和规模效应。因此,外地销售商无法充分了解铜陵白姜的特色和优点,使得铜陵白姜缺乏市场竞争力。

2.2.5 秸杆不能还田,能源标准化未起步

长期以来,白姜产业一直以粗放式经营,由于缺乏必要的标准综合体,导致秸杆不能还田,不仅能源浪费问题十分严重,而且无法形成良好的物质循环,土壤、资源出现严重退化。这就使得姜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来增产,残留的有害成分造成环境污染,成为影响农产品“生命”的根源。这种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以实现经济增长的生产方式消耗较高,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深加工行业无法发展,经济效益难以持续增长[11]。因此,亟须开展白姜产业能源标准化,调整内部产业结构,形成完整的配套标准,科学用能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实现生态白姜产业的规模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

3 白姜产业标准综合体的构建

3.1 标准综合体的结构形式

标准综合体是指与实现综合标准化目标有关的全部标准的集合,它们以一定的方式形成某种结构。标准综合体的结构类型包括串列式、并列式和混合式三种。

串列式结构常常反映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的过程链,以目标为导向,前一要素的输出作为后一要素的输入,比较适用于以产品种养殖为主的产品型农业综合标准化对象[12]。由于内部结构较简单,标准的安排顺序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便于农民贯彻落实标准的内容。在并列式结构中,各个要素间并行作用于标准化对象,比较适用于注重职能分工、以提高管理水平为主的农业综合标准化对象。混合式结构既包括串列式又包括并列式的要素,从纵向上看,各模块间是并列式结构;从横向看,各个分模块间却是串联式结构,比较适用于区域性的农业综合标准化对象,在系统实际运作时可以串联一条完整、流畅的服务流程。因此,应采用混合式的结构形式编制铜陵白姜生态产业标准综合体。

3.2 白姜产业标准综合体的规划

为解决白姜产业现存的五大问题,开展白姜产业综合标准化,在进一步优化白姜品种、完善白姜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并推行开发深加工产品标准和检测标准,使生产、加工、管理、服务逐步实现操作规范化、技术标准化、产品优质化,并按照“一控两减”的原则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产业,实现白姜产业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图1 铜陵白姜产业标准综合体构成图

本文根据综合标准化的系统性原理,以提高白姜品质和产量、压缩生产成本、减少原料投入和能源消耗、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利用独特的白姜文化开发旅游业、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细分目标,参照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结合白姜产业链综合标准化要素,初步构建白姜产业标准综合体,如图1所示。该标准综合体按目标导向原则,以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达到最佳值为总目标,以白姜产业链为线索,以种植为中心,并涵盖一、二、三条产业链。可以细分成种植、物流加工、休闲观光三个模块,各个环节紧密连结成一个统一的利益共同体。不同模块内的要素是由不同的标准或标准综合体来规范或解决。有些要素只需要一个标准就可以解决,有些要素(如白姜的秸秆处理)则需要建立多个小综合体来规范,利用该标准综合体,可以解决白姜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多重标准化问题。

3.2.1 白姜间作标准——增加白姜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由于白姜前期不耐高温和强光,根据生态位和互利共生原理,采用生姜与粮(菜)间作的种植模式,如玉米或番茄与白姜间作,效果好[13]。不仅可以利用粮(菜)作物为其遮荫,还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高的产值与收益,符合现代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因此,在白姜生产技术规程的基础上,需要制定白姜间作技术规程这一地方标准。

3.2.2 白姜秸秆处理标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建立绿色生态循环系统

白姜收获后,大量的白姜秸秆被弃之路边或就地焚烧,焚烧秸秆的做法不但浪费了秸秆所含的有机物,还造成环境污染,降低土壤肥力。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综合利用:一是通过粉碎、堆沤等方式,尽量做到秸杆还田;二是用于发电;三是以白姜秸秆为主料进行食用菌栽培[14];四是通过发酵处理作为牲畜饲料,过腹还田[15]。因此,需要制定秸秆机械还田标准、白姜秸秆燃用标准综合体、白姜秸秆栽培食用菌标准综合体、白姜秸秆发酵饲料标准综合体。这些小综合体内部需要制定几个标准,如燃用标准综合体包含《秸秆燃料储运技术规范》《农作物秸秆燃用检测分析方法》《农作物秸秆燃用控制标准》等。

图2 生态白姜产业循环系统

如图2所示,利用相关标准和先进技术将整个种植区域内的产品生产链条相互连接,实现了有机物质循环反复利用。白姜秸秆产生的电能可以用于农业生产或休闲,食用菌的菌渣可用作动物饲料添加剂、有机肥、发展沼气、燃料和生态环境修复材料,动物的粪便根据《畜禽养殖粪便集中收集处理技术规程》《粪便无害化处理标准》及相关标准用于发展沼气或姜田有机肥;另外,沼气池的沼渣也可作为种植白姜的有机肥。通过该标准综合体形成的生态产业循环系统,是一个高效利用资源的清洁生产网络,能通过原料到产品、废弃物变原料的途径来实现废弃物零排放或少排放,真正发挥区域的整体功能。不仅能循环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降低成本,避免全球性能源危机对“石油农业”供给带来的冲击,同时促进食用菌和牲畜业的发展,有利于综合标准化三大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必须及时制定能够与白姜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食用菌、饲料发酵、沼池沼气等相关配套标准。

3.2.3 白姜加工模块标准——用标准指导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

白姜产品主要分为未经加工的白姜、经过初加工的白姜产品和经过深加工的高科技白姜产品。未加工的初级产品需要制定农药检测标准,加工产品还需要制定添加剂使用标准、产品标准、标志包装储运标准。为加大铜陵白姜产业的开发深度,应制定生姜粉、生姜片、生姜精油、生姜口服液、生姜提取物、姜汁饮料、生姜化妆品等深加工产品标准和检测标准,用标准指导生产。另外,为解决白姜传统的瓶罐包装引起运输不便且成本高的问题,应寻找保鲜、环保、方便的材料,研究制定白姜的包装标准,方便产品运输、装卸和贮存,以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并减少事故的发生。

3.2.4 白姜产业休闲模块标准——普及白姜文化,打造健康生活

“中华白姜”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铜陵白姜不仅走到了全国各地,在美国、东南亚以及欧盟也有销售。白姜种植与加工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模块,围绕这个核心,又可形成如休闲观光、特色白姜餐饮、白姜文化输出等一系列子系统。从整体上看,各子系统是并联结构,但实际运作过程中,需要组成“田园观光-白姜采收-白姜制品购买-景点-餐饮”这样一个串列式结构。标准综合体内部各模块也可以根据游客需要形成多种组合来提供个性化服务,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它是个混合式的动态结构。通过休闲业标准模块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餐饮服务等标准的制定、完善及实施,推动白姜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最终能生产出符合顾客要求的农产品。同时,该标准综合体的实施向外部输出了多个工作岗位,利用系统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满足社会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4 结论与建议

当前,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开发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由于生态农业产业链标准综合体尚在探索阶段,只有让利益相关者充分认识到生态农业和标准综合体的理论精髓和二者相互结合实践的巨大前景,才能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本文结合铜陵白姜产业发展现状,初步构建了铜陵白姜产业标准综合体,实现了白姜产业物质流、能量流的有效利用,既提高了白姜的产业价值,又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为保证铜陵白姜综合标准化项目的顺利实施, 可采取以下措施。

4.1 抓好基地建设,扩大白姜文化品牌影响力

在稳定原有主产区种植面积的同时,扩大种植规模,向后山区、洲圩区适宜种植的地区延伸,开辟新产区。在区域化布局基础上,实行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扶优做强白姜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协会)+种姜户”的产业链模式,建立白姜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水系、路系、标准化钢架大棚等设施建设,打造铜陵白姜现代农业产业园。采用电子网络营销+地区经销+直销和以订单销售为主的模式,建立标准化信息平台和白姜门户网站,并选拔培训专门从事铜陵白姜鲜姜和产品销售的经纪人,扩大白姜在周边地区和国内外的影响力。加大白姜文化和品牌的推介,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出口品牌,引入先进的生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和标准化设备,力争达到国际标准,将白姜产品推广至国外。

4.2 加大科研力度,开展白姜深加工研究

加快推进生姜研究所开展白姜高产栽培新技术、白姜瘟病防治技术、白姜食品药品高新技术等研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引入资金投入到“保健、休闲”白姜高档新产品的开发上,提高和拓宽白姜的食用、药用范围和价值。帮助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对接,积极向上申报白姜深加工的科研项目并争取上级资金,提高白姜制品加工能力和档次,进一步做大做强白姜产业,努力打造好“铜陵白姜”特色品牌。

4.3 制定、完善配套标准,建立健全市场标准化监管模式

白姜产业标准综合体涉及到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行业标准、产品标准,需要由科研检验部门、生产部门、姜农等共同协商讨论。为确保无公害绿色白姜供应上市,所有农产品都要按一定标准或规范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分级后才能上市,严禁在种植环节使用膨大剂、在加工环节以黄姜冒充白姜、随意添加化学制剂及加工辅料等现象。同时,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立铜陵白姜销售点,并定期向姜农提供有机肥料补贴,以鼓励姜农提高种植品质,确保白姜品牌不受侵害。

4.4 积极开展白姜标准化培训,让农户成为标准化能手

大力发挥铜陵市生姜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铜陵白姜学术交流,大力倡导姜农自觉抵制乱用农药、化肥。同时加快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定期给姜农培训,指导农户育种、育苗、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等,确保形成完整的白姜产业标准综合体。

[1]张壬千.生态农业产业化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1):14-15

[2]李鑫,袁锋,刘光哲.农业标准综合体结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6):9-12

[3]朱媛,张珠香,刘欣.农产品标准综合体的构建[J].浙江农业科学,2015(6):762-766

[4]洪登华,戴继勇,陶学明.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探析[J].中国标准化,2015(2):83-87

[5]GB/T12366—2009,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S].北京: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9

[6]王亮.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41-45

[7]DB34/T 636-2006,铜陵白姜生产技术规程[S].合肥: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6

[8]铜陵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第23号提案(关于保护铜陵白姜品牌的意见与建议)的答复[EB/OL].[2016-12-05].http://zwgk.tl.gov.cn

[9]聂娟娟.铜陵白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24):14,117

[10]高丽芝,赵永强.试论农业综合标准化与实施生态农业的关系[J].内蒙古质量技术监督,2000(6):10-12

[11]温立燕.岱岳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14-19

[12]李春田.标准综合体[J].标准科学,2011(6):61-65

[13]秦向阳,姚向高,郭万禹,等.生姜不同间作种植模式的生理生态效应和综合效益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1998,14(6):57-58

[14]闫永亮.生姜秸秆栽培平菇试验初报[J].食用菌,2007(4):30-31

[15]燕艳华,席兴军,钱智超,等.综合标准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实践[J].标准科学,2005(12):25-28

(责任编辑:周博)

2017-01-13

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研究项目“安徽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战略与标准化体系研究”(2016CX025)。

聂媛媛(1989-),女,安徽池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质量管理。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3.001

S210.3

A

1673-2006(2017)03-0001-05

猜你喜欢
铜陵综合体生姜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夏吃生姜益健康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亲亲的鸟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其实冬天不可怕
地龙生姜平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