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祎明
【摘 要】英语学习,长期以来只注重语言本身,而忽视文化背景知识,造成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因此,应把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英语学习的始终。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英语学习;跨文化交际
当今世界,我们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又要掌握能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用英语进行交流,就涉及到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问题,而文化背景的范围又是十分宽广和复杂的:大到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到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因此,学习者对一般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能力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差异
不了解目的语相关的语用规律、民族习俗、心理观念、文化背景和词语内涵,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会造成语言上的错误或跨文化交际的隔阂,对外语习惯产生干扰作用。文化差异主要来自下面几个方面:
(一)有关社会准则方面
社会准则指人们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则及风俗习惯。如:称呼、问候、询问、道谢、告别、打电话等。如中国人常常这样打招呼“Hi,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had your lunch?”这是中国人常用的客套话,没有任何用意。而在西方人看来是触及到隐私的行为或是“要邀请他吃饭”。这些不符合语用规则的交际语可能被误认为很没修养的表现或者不友好的表现。
(二)有关词语的文化内涵方面
要理解词汇的联想意义,必须了解该语言的民族文化,它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心理特征、地理环境等。例如:“龙”在中文中是神圣的象征,是中国人的图腾。许多关于龙的词语如龙的传人、中国龙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对龙的崇敬与喜爱。然而在西方,圣经中的龙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因此这种语义的理解对言语交际至关重要。如果不能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在使用中就会产生语用失误。
(三)有关历史文化背景方面
各个国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因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中,背景知识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交际。如,在英语中,常说“H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这常使中国人感到困惑,为什么“他不吃鱼经常玩游戏就可靠”呢?实际上,“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酥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此短语是表示“忠诚”的意思,而不是“不吃鱼”;而to play the game 和to play fair同义,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忠诚正直,很可靠。”可见,对文化不了解,很容易造成交际障碍。
(四)有关价值体系方面
中西两种文化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西方人强调个人即目的,强调个人的尊严、自主权、隐私权、自我设计、创造等。因此在学习中,要对诸如金钱、个性、效率、守时、爱幼、尊老等概括了人类文化典型意义的内容进行价值观对比研究,避免负迁移造成的语用失误。如中国人经常在出门前提醒对方别忘记了带钥匙,这是对人的一种体贴;而对于主张“独立”的美国人看来这似乎是对他的一种侮辱,他甚至会想“Am I that foolish?”丝毫感觉不到中国人的关切和问候,反而会觉得反感。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时发生的语用失误是语用规则造成的“文化负迁移”。
二、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能排除文化障碍
语言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文化对事物和范畴的区别、分类以及等级的划分方面,在赋予语言符号各种象征、联想、意义方面常常是大相径庭的。例如:汉语中有关狗的词语常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而英美人喜欢把狗看作是“诚实和真正的朋友”,如“Love me, love my dog”。又如,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里的“西风”指的是汉语的“东风”而不是“朔风”,这是由英国的高纬度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可见英语“西风”和汉语“西风”的内涵意义是不同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英语学习者正努力将自己塑造成外交、金融贸易、法律、新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将更频繁地参与国际交流。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消除由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障碍,达到有效地交际目的。
三、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能促成英语的应用能力
英语的应用能力体现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英语听力材料内容涉及名人、城市、生活习俗、历史、宗教等,我们多重视一些文化背景知识,这将有助于我们听懂相关材料,提高听力水平。同时,我们用口语交际对话时,也应多注意外国的礼仪、禁忌才能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至于引起误解。比如:nigger,niggra或niggruh (黑鬼)是侮辱性色彩强烈的禁忌语。我们在称黑人时只能称blacks或colored people。可见口语交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在阅读方面,大多的英语材料大多节选于英文原版期刊、杂志、小说等。学生没有文化背景知识的铺垫,是不易读懂这些文章的,更不用说提高阅读能力了。任何一国的语言都有其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有些词语是很难从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同义词语来表达,这就造成了翻译的困难。另外,在写作方面,随着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写出没有什么重大错误的作文来。但他们写的东西与英美人士的英语相比总感到缺了点什么。究其原因,是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维方式。
四、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能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学习不光是语言的学习,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外国文化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科技动态等的输入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比如,我们从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中知道了主神宙斯、太阳神阿波罗、文艺女神缪斯、春天女神维纳斯、小爱神丘比特等,也知道了由此产生的一些英语典故,如“Judas kiss(犹大之吻)”,“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一些外国名著,如《飘》、《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因此,英美文化的导入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同时,中外文化的差异大大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今天,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辨证关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一方面,语言是交流的手段,更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另一方面,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它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語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既然语言与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那么在英语学习中融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就非常必要。这样,我们才能够准确、恰当而又得体地运用英语与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韩其顺.温故知新谈大纲[J].外语界,1999(4):21-231
[3]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N.Wolfson.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M].London: Longman,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