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昉+伍安民+杨锐
摘 要: 作为艺术学院学报的未来方向,无论是专业化转型,还是集约化发展,都非常值得肯定。对艺术学院学报的发展格局构筑及远景规划,将直接作用于艺术学术期刊的生态结构,这种布局规划宜立足于区域文化场阈的具体特点,依托地缘文化特色,推进区域联盟,形成特定的艺术学院学报出版群,在先进出版理念及科学运营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刊之路。
关键词: 学报 艺术学院 一刊一品 区域联盟
艺术学院学报是高校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多年来,艺术学院学报工作者沐风栉雨,砥砺前行,以教学、科研、创作为支撑,逐渐更新办刊理念,充分发挥办刊优势,致力提高期刊的稿源质量、审稿质量和出版质量,剖析艺术哲思的形成及衍变,追踪美术成果的发展与动态,其学术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大。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学院学报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不断有学者及办刊人表达意见和建议。
艺术学院学报作为学院的重要传播媒介,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有固定机构(编辑部)作为传播基点。其次,采用纸媒传播手段,定期出版发行。再次,拥有以编辑工作为职业的专业人员和固定的读者群及作者群。最后,由于长期以来面向相关领域内的专业教研人员和全社会业余爱好者,已逐步成为被广泛公认的科研、教学、创作成果刊发平台,因此对本学科的发展传播具有重要影响。学报除具有一般杂志功能外,还有自身特点和优势,即贴近科研、教育,贴近理論研究、学术成果和校园生活;与社会媒体相比,更容易引起相关专业同仁的关注,更广泛、深入地交流学术科研成果,既是高校的“窗口”,又是专业人员的沟通桥梁;是教学、科研、创作等全方位传播信息的载体。因此,有必要充分发挥学报在专业学科及校园建设方面的作用。
一、艺术学院学报面临的困惑及解决之道
当今,艺术学院学报面临如何应对信息化、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如何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道路,以及要不要市场化等诸多困惑。如何促进某一学科、某一专业在一定区域内科学、有效地发展是当今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果布局不合理,同一专业数量太多,学科比例失衡,则免不了遭遇“长短脚的”的尴尬,而地缘文化特色和自身学科优势的缺失,则很容易陷入“千刊一面”的窘境。
就当前形势看,艺术学院学报尚未具备成熟的“改企”土壤环境,更适合推行“改制”,在遵循“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原则的基础上,力求以可持续化发展的思路看待市场化运作,确立一整套系统、全面且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道路。期间,尝试走优化竞争、多元发展等路径,力争做到“一刊一品”,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区域联盟,依托数字化出版平台,形成艺术院校学术期刊“出版群”,借鉴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经验和未来发展蓝图,依托先进出版模式和科学管理理念,调整优化结构,激发办刊活力,全面提高自身质素,实现自身良性发展。
(一)遵循“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原则,力求实现“一刊一品”。
由于全国范围内艺术学院学报在专业化转型和集约化发展上难以做到步履一致,因此,“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显得尤为重要。当前,艺术学院学报专业化转型面临诸如管理体制、学术利益制约,以及具体技术操作层面的困境。作为艺术学院学报未来的发展,无论是专业化转型,还是集约化发展,都值得肯定。但在现阶段,宜遵循“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一改“万金油”式的全面覆盖,突出专业特点,提升学科优势,吸引特定读者群和作者群,最大限度地扩大学报影响因子。作为西安美术学院的学报《西北美术》,自2014年改版以来,以教学、科研、创作为支撑,剖析艺术哲思的形成及衍变,追踪美术成果的发展与动态,明确学科定位,树立品牌意识,秉承严谨的学术标准、宽博的人文气度、多元的审美视角、鲜明的时代风貌。同时依托重点学科,发挥自身优势,彰显地缘特色,发掘周秦汉唐历史遗存,弘扬红色美术时代精神,融合西北民族民间艺术,承继“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人文内涵,力求做到“一刊一品”。
(二)发挥学科优势,开展联盟合作,探索办刊新模式。
将学科优势和专业资源整合,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又优势整合共享资源,开展联盟合作,适应数字化发展新形势。整合区域内学术力量,增强联合创办,走集约化经营。要走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我们首先必须对艺术学院学报特点及价值进行综述,总结艺术学院学报发展现状,力求找到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根源。在此基础上,设计并构思相应的发展方向,论证其实践效果。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探索发展模式,力求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理论高度论证客观性和应用价值,阐明其借鉴与推广意义。条件成熟时验证模式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地进行优化完善。
首先,依托编委、编辑学术力量;依托地域文化优势,从优秀稿源获取、编辑质量的提高和扩大学报影响力等几个方面促进质量的提高。防止在特色栏目和学报内涵发展关系的理解上出现偏差,明确自身定位,树立品牌意识,力争走一条专业化、集约化发展道路。
其次,依托重点学科,发挥自身优势。充分体现和调动办刊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确立办刊宗旨的核心层次,整合区域资源,开展联盟合作。为了适应数字化发展新形势,整合区域内学术力量,增强联合创办,对原有系统进行重组,试行联合创办,以改变各自为战、小而全、散而弱的状况力避求全责备,在“千刊竞特”的潮流中提高艺术学院学报的整体质量。
二、促进艺术学院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因及发展策略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理论,采用数据分析、理论演绎、模型构建、实证研究等方法,通过理论演绎,课题组成员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力求得出促进艺术学院学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因及发展策略。与此同时,充分考虑不同种类、不同区域对模式构筑的不同需求,归纳一套具体标准实施模式,再根据构建的理论模型和标准实施模式,对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依据实证研究结果,发掘模型对艺术学院学报的适用性、理论和推广价值,并对尚需完善的地方做进一步的探讨。此外,版式毕竟是学报外在的躯壳,要提升杂志的档次与品位,必须深度发掘并拓展学术内涵,同时加强版式设计,编辑人员在学术上既要保证专业高度又要做到刊载图文准确无误。
(一)依托重点学科,优化精品栏目。
继续强化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及业务水平,吸纳国内一流杂志社,尤其是重点美术学院学报经验,形成我刊编辑特色。在中外美术史、文艺理论、基础教学、技法探索等方面,继续坚持现有规范质量不放松,高端标准不动摇。與此同时,加大力度打造“精品栏目”,在版式设计上再下大力气,力求承载更多的信息量和时效因子,达到高端审美标准。
(二)关注当代美术,发掘创新看点。
把握当下,关注民生。将“当代视野”放在显耀位置,以凸显对学术动态的关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文以致用。着重将目光投向学术前沿,追踪艺术思想的新形成和新衍变,关注当代美术创作及理论研究的新动态、新观念和新成果。积极外访内联,预约有创见的各类文稿和作品,通过“专题讨论”与“学术争鸣”的形式,发挥学报的“窗口”效应及学术导向作用。
(三)发挥区域优势,彰显地缘特色。
在选编文章及美术作品上,力求文思多元,涉猎宽泛,既充分反映学院创作、教学及理论研究成果,又多方展示当代中外美术现状。在条件成熟时,争取做到每期围绕一个“主题”,大力弘扬地缘人文内涵,彰显地区美术特色,突出学院优势,力争做到“一刊一品”。
(四)明确自身定位,树立品牌意识。
在组稿上尽心竭力,不仅积极特邀名人名家的优秀稿件和作品,同时有意识地刊发有价值的理论新作和新人新作,力求使自身成为推出新锐艺术家的高水平平台,促进文艺理论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扩大西安美术学院在全国艺术院校及艺术界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随着运行步入正轨,筛选文图的定稿,可逐步过渡到“双向”匿名审稿制。
(五)适应发展形势,建立信息网络。
要拓宽一系列信息网络,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信息交互平台,利用网站及公告栏定期传递学术信息,更新内容,做好形象宣传,提高社会影响,力争使杂志更数字化、网络化,最大限度地加大辐射力度。
(六)增进交流互动,扩大影响因子。
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高水平学术论坛,和各级出版单位、公共文化机构,包括杂志社、出版社、美术馆、博物馆等社会教育机构进一步联系并合作,积极参加年度省内及全国期刊年会,进一步巩固、提升知名度,增强学术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实现良性发展。
专业化转型面临来自现行出版管理体制的制约和高校内部学术利益的羁绊。因此,对艺术学院学报改革迫在眉睫。作为艺术学院学报的未来方向,无论是专业化转型,还是集约化发展,都非常值得肯定。对艺术学院学报的发展格局构筑及远景规划,将直接作用于艺术学术期刊的生态结构,这种布局规划宜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以学院教学、科研、创作为支撑,把握当下,放眼全国,关注世界,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把目光投向学术前沿,追踪艺术思想的形成和衍变,彰显严谨的学术标准、宽博的艺术气度、多元的审美视角、鲜明的地域风貌,立足于区域文化场阈的具体特点,依托地缘文化特色,推进区域之间联盟,形成特定的艺术学院学报出版群,在先进出版理念及运营模式的基础上,积极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刊之路。坚持规范质量不放松,高端标准不动摇。充分发挥学报的“窗口”效应及学术导向作用,实现良性发展,扩大学术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火祥.试论高校学报出版质量系统的最优控制[J].编辑之友,2010(05).
[2]李艳.数字化出版对高校学报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出版,2009(Z1).
[3]佘斯勇.高校学报的生存与发展新说[J].中国出版,2008(12).
[4]姚申.反思与创新:关于中国高校学术期刊发展前景的若干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7(04).
[5]吕淑珍.网络学术期刊发展研究[J].情报科学,2005(1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西安美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信息化背景下艺术学院学报发展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XK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