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妍彬
摘 要: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体裁的多样性,其中说明文占一定的比例。本文以苏教版第十册《神奇的克隆》一文为例,从关注内容结构、语言特点、说明方法、读写结合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有效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说明文 教学策略
说明文,一种有着鲜明文体特征的文学体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一定的比例。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此类文本,获取相关科学知识,了解各种说明方法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感知准确性与生动性相融合的语言特色,从而增长知识,丰富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一些老师要么把课上成自然常识课,要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讲解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如何改变现状,使说明文教学变得鲜活灵动,使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语文能力也得到提高呢?下面以《神奇的克隆》为例,谈谈说明文教学的策略。
一、关注内容结构,教学生学会概括、梳理
阅读说明文同阅读其他文体一样,必须按合理的阅读过程读懂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明确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的内容和结构一般比较清晰,是对学生进行概括、梳理能力训练的好资源。
片段一: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你知道作者主要介绍了有关克隆的哪些知识呢?
生:作者先介绍了孙悟空能够快速地克隆自己。
师: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人物,因此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神话中的克隆”。还介绍了什么?
生:还讲了什么是克隆?
师:你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生: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
师:这是给克隆下了一个科学定义。还有呢?
生:还介绍了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的克隆。
生:课文最后介绍了克隆的发展前景及其作用。
课件呈现以下内容:
神话中的克隆
克隆的科学定义
神奇的克隆 植物的克隆
低等生物的克隆
高等动物的克隆
克隆的前景及作用
师:文章按照这样的顺序介绍了克隆的有关知识。
片段二:
师:同学们,在介绍了什么是克隆后,为了让我们对克隆的了解更深入,作者又详细介绍了植物的先天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及高等动物的克隆。想一想,你们觉得这三段话能互换位置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可以说说理由吗?
生:作者是从常见的写到不常见的,从低等的写到高等的。
师:你非常善于思考和发现。这看似并列的三段话其实隐含着一根看不见的线索——逻辑顺序,它把这些例子串联在了一起,使文章的条理更清晰,结构更加严谨。
说明文教学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老师必须根据各年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他们细读文本,发现其结构布局的精妙,不仅知道文章在说些什么,还知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说的,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说。这样的语言学习才是有效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才会更多。
教学中,老师要先让学生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引导他们用简单的语言加以概括,使学生对整篇课文内容有准确、清晰的把握。但他并没有止于此,而是在学习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克隆的相关内容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这么安排的用意,体会说明文内含的逻辑顺序,可谓匠心独具。
二、关注语言特点,教学生学会品味、感悟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又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它的语言相当简洁。同时,很多说明文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用词比较生动、有趣味。教学时,老师要紧紧抓住这些语言,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悟。
片段一:
师:短短一段话,向我们介绍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这三种植物克隆的例子,然而每一种植物都写得不详细、不具体。如果进行生动细致地描写不是更好吗?比方说,介绍柳树就可以这样写:
春天到了,柳树迎着春风抽出了枝条,枝条上长满了嫩嫩的柳芽。此时,从柳樹上剪下几根柳枝,插在肥沃的土地里,枝条就会奇迹般地长大,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
生:这么写会让人感觉啰唆,不太像说明文。
生:课文只是想要举几个例子让我们知道植物是如何进行克隆的,不需要这么形象地描述。
师:说明文和其他文体不同,它的语言没有过多的修饰,更简练,能说清楚就行了。(板书:语言简练)。
片段二:
师:同学们,在第八自然段中有些词语很有意思,你们发现了吗?
生:是“制造”“配件”“装配”这几个词。
师:它们加上引号后,表达的效果有什么变化?
生:意思和原来不一样了。
师:现在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制造”指克隆,“配件”指器官,“装配”指移植的意思。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用“克隆”“器官”“移植”这些更直白的词语来介绍呢?
生:因为“制造”“配件”“装配”这些词会让我们觉得克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师:生动形象,趣味十足,(板书:生动)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另一大特色。像这样生动的表达,在很多科普说明文中都有,比如前面一课《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中的“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生动形象的语言更提高了我们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说明文语言简练、准确、生动的特点,是需要学生在悉心的品味中感知的,这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语文味”的重要体现。
在上述片段中,老师在教学植物克隆的这部分内容时,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与其他文体语言的不同。在教学克隆技术运用前景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勾连之前所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中的“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等词语,使学生感受到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同时进一步体会到克隆技术的强大作用。
三、关注说明方法,教学生学会辨析、选择
说明方法是说明文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让学生找出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对其作用却没有做深入的分析。这是我们教学的错漏点,应该加以改正。
片段一:
师:作者是怎样介绍植物克隆的?
生:作者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植物的克隆。
师:举了哪些例子?
生:举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三个例子说明植物具有先天克隆的本领。
师:同学们,具有先天克隆本领的植物是不是只有这三种?
生:还有很多,从省略号可以看出。
师:老师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还有许多植物也有先天克隆的本领,比如佛甲草、风车草、何首乌,举这三个例子也能说明植物具有先天克隆的本领,可以用它们替换书上的那三个例子呢?
生:不行,因为课文中举的例子都是我们熟悉、看见过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的克隆。
师:可见,在说明事物时,举例子也是有讲究的,要举大家熟悉的,常见的。
片段二:
师:作者是如何介绍低等生物的克隆的?
生:作者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方法来介绍低等生物的克隆。
师:细菌克隆的速度——十分快。经过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再过20分钟左右就变成了——16个,之后的省略号告诉我们,细菌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它在不断克隆自己。想看一看这神奇的景象吗?
生观看视频。
师: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生:低等生物的克隆时间短、速度快。
师:低等生物的克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短时间内大量克隆自己。数字最能表现出这一特点,所以作者在这里选择运用列数字这种方法进行介绍。可见,我们应该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说明方法。
高年级的说明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告知学生说明方法的名称,而应该引导他们更深层次地体会每一种说明方法使用的目的和作用,从而让他们进一步明白根据阅读对象、说明对象的不同,应该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老师通过替换比较、观看视频等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为什么在介绍植物的克隆和低等生物的克隆时要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让他们透过表象看到本质。
四、关注读写结合,教学生学会迁移、运用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说明文教学中,我们要提供给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运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运用内化知识。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每当下雨天出门时,滴水的雨伞总让我们觉得有些厌烦。然而,英国研究人员利用高新科技,制造出一种新型材料,发明了一种无水雨伞。这把伞运用的就是“纳米”技术。如果要写一篇说明文来向大家介绍“纳米”技术,你们觉得可以介绍哪些内容呢?请以《神奇的纳米》为题,参照今天的课文,结合老师提供的材料,四人一小组讨论,试着列一下提纲。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列出提纲并交流。
读写结合,能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教师要悉心钻研文本特色,潜心琢磨教学方法,结合每篇课文的特点进行有选择的侧重练习,让学生在“悦读”的过程中逐渐吸收、运用。
在学生学了《神奇的克隆》后,老师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以《神奇的纳米》为题,仿照课文结构,构思文章的基本框架。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为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认识、丰富积累提供了平台,更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马俊全.把枯燥沉闷的科普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活说明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2013(06).
[2]李慧.說明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0(03).
[3]刘力.让说明文教学彰显语文特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10).
[4]赵万文.以“说”推进“明”文启智——以“说”为基点的说明文教学[J].语文知识,2016(14).
[5]王学英.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