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核心素养刍议

2017-05-20 09:49井艳丽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解题核心

井艳丽

如果问当下教育领域最火爆的话题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核心素养”。根据北师大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可知,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理性思维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研读这些基本要点,我们可以发现,核心素养试图在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学校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由此,也从国家教育的角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所以,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样十分重要。那么,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呢?

首先,数学教师应具有独立研究教材、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观念的转变已经深入人心。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这就需要我们透过教材研究更加本质的东西,对教材里面一些“启”而未“发”的内容,我们不能浅尝辄止。对教材上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我们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则至少应该有“一桶水”,有时甚至是“一条小溪流”。

对教材上的定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上给的证明方法,应自觉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同时,还应弄清楚相关定理之间本质上的区别与联系。数学教师对知识点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于教材,应该深刻领悟教材上所给每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上对概念的辨析才能入木三分,也只有深刻领会概念内涵,教师才可能有更多的方法去帮助学生学习、内化概念。

教材是连接课程方案与教学实践的枢纽,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载体。教师只有吃透教材的精神与实质,才能更加灵活地、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不断提高教材的“附加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二,数学教师应具有系统观念和沟通知识联系的能力。哲学上说,事物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数学教师要能够整体建构初中数学知识框架,形成对初中数学体系的宏观认识,清楚各个知识单元组块之间的安排次序,明确单元之间的前后联系,进一步明确单元内每一个概念与命题的地位与作用。反过来,再把每一个概念与命题放到整节课、整个单元、整章、整册书、整个学段进行通篇考虑。

数学的发展既有内在的动力,也有外在的动力。教学中要做到“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要注重数学的不同分支和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很多新知识的学习方法都是类似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相似性,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学习。比如,基本初等函数中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数列中的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圆锥曲线中的椭圆与双曲线等等。

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以“螺旋式结构”编写,很多知识与思想方法的学习、领悟不是一步到位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能高屋建瓴地从知识、方法上建构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比如函数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要奢望学生的领悟一步到位。函数思想贯穿整个初中甚至高中数学学习的始终,只有经过多次反复学习体验,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之后,学生才可能实现理解的飞跃。

其三,数学教师应具有合理研判学情、独立制订教学目标的能力。学生现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是启发式教学的出发点。作为数学教师,应充分了解各学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了解学生在各章节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惑。只有我们充分了解学生,才可能制订具有可操作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先有目标,即明白“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数学教师理应具有独立制订教学目标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做好三件事:认真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教学指导意见》,认真研读学科教材,认真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教学指导意见》对每个知识点的要求,数学教师都应熟记于心。同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持研究的心态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作业、对话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心中时刻装着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加从容淡定地去处理各种问题,也才会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其四,数学教师应养成解题兴趣,并具有研究试题的能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自然离不开解题。然而,题海茫茫,漫无边际,但学生用于数学学习的时间却是非常有限的。想让学生从“题海”里走出来,教师就要“跳进题海”去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这也是每位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数学教师应该养成解题的兴趣,立足中考试题,善解竞赛试题(全国联赛难度水平),并擅长从出题角度去审视中学数学问题。没有经过长期、系统的解题训练的数学教师是没有学科底气的。没有对解题进行过深度研究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就无法广联深拓,也就谈不上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度的开发。

当然,数学教师解题与学生解题是有很大区别的,数学教师解题是为了更好地研究题目,通过解题,发现题目考查的主要内容及蕴藏的思想方法;通过解题,挖掘题目在考查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优缺点;通过解题,发现一批能够很好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精准评价的好题,为精讲精练的课堂储备素材。

最后,数学教师应熟悉基本课型教学,具有独立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是课堂,故此,学科教学能力是任何一个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法”就是指教学应遵循一定教学规律与原则。每一位数学教师应对初中数学基本课型——“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原理课”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而“教无定法”则是将这些理论在具体授课中加以灵活运用。如,复习课教学的精髓在于“选好题”,“点好睛”。所谓“选好题”,就是要选择一批优质高效的题目,以题目为载体,起到涵盖基本知识点、巩固主要思想方法之目的。“点好睛”是指章节小结要对学生理解整个章节精髓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

数学教师应立足工作实际,关注常态课堂,对课堂教学应认真完成至少一轮的系统研究。对于每一节课,课前应认真分析教学任务,确立教学重难点,预设教学思路、板书等。教后应及时反思,教学重难点确定是否合理,教学预设是否充分,课堂上生成了哪些有意义的东西,板书设计应如何调整等等,并将这些反思内容详细记录下来,然后再将原有的设计进行调整。教师只有对课堂教学多进行几轮系统的研究,才会对初中数学教学形成个人整体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会对各类基本课型的授课原则与方法慢慢形成个人独特的理解。

有教育家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三者不能缺,即道德是方向,动力是油门,能力是载体。同样,对教师来说,教师的情感、知识和能力素养三者也不可缺。教师最重要的核心素養之一,就是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具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维。笔者相信,只要沿着它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尽力去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教师的专业根基就会不断牢固,课堂教学也就会更显生命活力,更会不断收获专业成长的喜悦。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解题核心
用“同样多”解题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用“同样多”解题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解题勿忘我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