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山
(青海省肿瘤医院妇产科,青海 西宁 81000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发病率较高的良性疾病,好发于育龄期妇女。随着性观念的逐渐开放以及婚育年龄的延后,该病患者数量逐年攀升,并面临侵袭与转移的风险[1]。当前治疗时首选腹腔镜手术方式,但容易复发。将药物与手术联合使用可改善该问题。本次研究将探究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应用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从2013年1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抽取76例随机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全部患者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诊断标准[2],经超声检查确诊,排除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肝肾疾病患者。单一组38例,年龄20~42岁,平均(30.2±3.7)岁,美国生育学会(AFS)分期I期、II期、III期、IV期分别7例、11例、14例、6例;联合组38例,年龄20~43岁,平均(30.4±3.6)岁,R-AFS分期中I期、II期、III期、IV期分别8例、12例、12例、6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手术均在非经期进行。
单一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全麻,取截石位,在脐上缘5mm打孔,建立二氧化碳气腹,在两侧麦氏点水平5mm位置打孔,手术操作中借助腹腔镜对腹腔结构进行探查,将异位病灶切除。
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联合米非司酮(生产单位: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0633),在手术后第3d口服,12.5mg/次,1次/d,连续使用3个月。
在治疗结束后随访2年。
(1)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排卵恢复时间、月经恢复时间。
(2)妊娠率与复发率。统计随访期间妊娠与复发情况,复发:原有症状再次出现,能够触及到盆腔结节,患者触痛严重,使用阴道超声检查,探查到直径≥2cm的囊肿,并且持续时间≥2个月。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t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联合组排卵恢复时间、月经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组别术后恢复情况的对比( ±s,d)
表1 不同组别术后恢复情况的对比( ±s,d)
组别 n 排卵恢复时间 月经恢复时间联合组 38 14.78±4.23 26.74±3.81单一组 38 23.15±3.48 39.23±5.47 t 9.420 11.550 P 0.000 0.000
联合组、单一组妊娠率分别为52.63%(20/38)、28.95%(11/38),联合组显著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13,P<0.05),复发率分别为5.26%(2/38)、21.05%(8/38),联合组显著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5,P<0.05)。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局部、微小组织病变,患者症状包括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疼痛,甚至出现盆腔组织广泛粘连、不孕等问题。腹腔镜手术操作视野清晰、切口小、术后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少,应用广泛。然而仅依靠手术治疗难以清除微小或浸润较深的病灶,是导致手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使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具有不容忽视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中,联合组排卵恢复时间、月经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米非司酮的增用可促进恢复情况的加快;联合组妊娠率显著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显著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种治疗方式可提升妊娠率、减少复发。米非司酮属于新型的抗孕药物,作用目标为子宫内膜雌激素与孕激素受体,形成对子宫内膜增生、分化的抑制作用,加快其萎缩与凋亡[3]。将其与腹腔镜手术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清除微小病灶,减少复发。
综上,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应用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可加快患者恢复速度、提升妊娠率、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高剑华,陈玉蓉,崔 静,等.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7,57(10):72-74.
[2] 郎景和,冷金花.子宫内膜异位症[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04,25(2):41-44.
[3] 鲁 霞,曹党恩,肖琛嫦.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s2):172-173.